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共话传承与发展
新湖南 • 专栏
2023-06-13 14:38:45

文丨张湘彦

传承是戏曲界永恒的话题。在党的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精神号召的指引下,2023年新春伊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省文联、湖南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主办的“贯彻二十大·百团百角唱新歌”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精心搭建的平台——一个让各级院团能够投入创作、探索、交流、积累、成长、展示的重要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可谓是为时代而歌,为湖湘日新月异而唱。它不仅承载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承载着戏曲演员对舞台的坚守与热爱。

在这样一个全省范围内的比拼中,茶陵新创的湘剧戏歌戏舞《二十大·再启航》历经株洲市级比赛,并脱颖而出顺利晋级湖南省云展演,实属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探索的鲜明的地域文化意识、爱乡爱土的浓厚情愫,绚丽多姿的创作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对业界又不乏启示。那么,我们或可窥斑见豹,对株洲地方戏曲如何做好传承、创新与传播发展进行若干思考。

讲好湖湘故事,创新视听体验  

舞台艺术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适宜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工程中必然要发挥其重要的优势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本土故事,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茶陵湘剧有着600多年的悠久传承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曾经辉煌的茶陵湘剧受其它现代文化的冲击慢慢走向低谷。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思忖,以湘剧的元素作为表现核心,会在除了茶陵本地之外的其它地区引起好奇的观赏兴趣,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焦点和热点。同时,由于湘剧本身的稀缺濒危性,特别是其唱腔和舞蹈动作等技艺很容易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极大共鸣和认同。

正因为如此,由茶陵湘剧的保护和传承单位——茶陵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来处理这样的选材,不但有地域和心理上的优势,也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在此次竞演活动中推出戏歌戏舞,不啻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之先机的。

其中的一个细节,至今仍是记忆犹新。“总书记的期望,使命担当。看百姓嘴角上扬,我心飞扬,这才是共产党人美好愿望。”歌声中将该作品的技艺与意境予以大开大合的诠释,逐步推向了高潮。

正当时,主唱谭艳玲拿出了她的“绝活”——戏曲中“水袖”表演,令观众拍案叫绝。这段美中有意的水袖,真正做到了行云流水、交横飞舞的韵动之美。

而此刻,音乐里也响起激昂高亢的锣鼓声,顿时倍感振奋人心。锣鼓齐鸣的景象,传递的是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喜庆;点燃的是茶陵人民心中一朵朵迎春盛开的希望与期盼。

与此同时,多媒体影像也又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悠悠洣江、红色热土、乡村振兴等画面,为观众赋予了茶陵的文化记忆以时代的文化想象,从而达到1+1>2的演绎效果。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不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同时鼓舞着我们新时代文艺创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推动党的二十大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玩转跨界融合,方能同频共振      

我们深知,“出精品、出人才”不仅是此次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的目标,更是地方戏曲下一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传承优秀技艺,各个剧种和行当的人才辈出,固然是一方面的要求。而“出精品”这三字,恰恰是给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要求。  

何解?

唯有跨界融合,借力造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才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株洲地方戏曲的创作或是回归传统本身,或是回溯精神本原,涌现出如《山灯》《书记背娃》《鹅状元》《遇见》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剧目,努力完成其个性化的艺术呈现。

然而,在文化自信成为共识的今天,株洲地方戏曲或许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又该如何乘着“东风”青云直上?

首先,精准施策,一剧种一对策,一院团一对策。茶陵有湘剧,攸县有花鼓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自的优势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戏曲创作方能步入良性科学的发展轨道。

其次,立足戏曲传统的同时,兼顾当代审美和精神追求,这也是考验当下艺术创作功力和才智的时代课题,更是今天的戏曲创作者必须面对的实践挑战。

今年春节贺岁电影《满江红》以“豫剧+摇滚”的戏曲配乐火爆出圈。老腔新唱的魅力,较之传统唱腔节奏感更强更有力量,其实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样,株洲地方戏曲的创作和发展一定要跳出戏曲资料保存的僵化思维,不做活化石,要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之中。

利用多元化、现场化、网络化的传播形式,将戏曲元素融入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更要跳出株洲的地域限制,在全国寻找戏迷,让各类原创的戏曲节目不再限制在剧场中、舞台上,而是出现在网络上。

更何况,被誉为“音乐之城”“歌剧绿洲”的株洲,还可以吸收音乐剧、歌剧乃至实验剧的一些元素,让地方戏曲的路子更活,甚至走上街头,去街头艺术站“卖弄”一番。

高台搭好,未来已来!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