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江周刊·艺风丨守护古老的旋律 ——记辰河高腔音乐人张慧云
新湖南 • 艺术
2023-05-05 08:59:21

  


  张慧云近照。张慧云供图

  


  辰河高腔《凤仪亭》剧照。

  


  《中国辰河高腔音乐集成》书影。

  邝厚勤

  张慧云,一辈子执着做一件事:专心致志抢救挖掘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音乐,一干就是六十余载,无怨无悔,被誉为辰河高腔记谱第一人。近日,笔者相约张慧云,与她闲聊那些动人的音乐故事。

  缘起,留住那些古老的旋律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四大剧种之一,起源于商代《目连传》,产生于明代弋阳腔,它的发源地是曾有“小南京”之称的湘西浦市古镇。其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高亢粗犷,形式丰富多彩,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辰河高腔,却一直没有曲谱记载,只有代代口授相传。

  张慧云于1940年出生在湘西泸溪县一个书香家庭,其父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物,不仅精通诗、琴、书、画,而且擅长辰河高腔,吹、打、编、唱,样样在行。每当冬天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火塘烤火时,她父亲经常把一根竹子做成的吹火筒横在两条大腿上,用一根筷子在上面敲打,伴随着“嗑、嗑、嗑”的清脆音乐节奏,随口唱起一出出辰河高腔。在这耳濡目染中,一颗高雅艺术的种子,自此播进了张慧云的幼小心田,使之与辰河高腔结下了相依相恋的毕生情缘。

  1960年,张慧云从吉首第一民族师范毕业分配到泸溪当老师,一年后被调进新组建的泸溪县歌剧团当演员。当时县里还有一个辰河高腔剧团,两个团工作生活在一个院子。她虽出身高腔世家,但直到这时她对辰河高腔才有较为深刻地认识了解,真正感受到辰河高腔音乐的无穷魅力,立时被这一古老高雅的音乐所迷住,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这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

  那时,张慧云每天亲眼见到老艺人把曲牌一句句口授给学员,而为了学会一个曲牌,老艺人必须教上几遍,甚至几十遍,学员才能学会,非常辛苦。这么好听的音乐怎么至今还没有曲谱,她疑惑地问起团长:“为什么不把这些音乐曲牌用简谱记下来,再教给学员呢?”团长说:“北京来的人都记不下来。”她有些不解,一切音乐都可以用音符把它记下来,为什么这种音乐就记不下来?她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想办法把它记下来。从此,她便自觉地承担起辰河高腔这份开拓先河而繁重复杂的记谱工作。

  相续,记谱学唱传高腔

  辰河高腔音乐婉转优美,唱腔高亢粗犷、节奏自由灵活,开始记谱时确实不容易记下来。张慧云决定从“学唱”入手,如果她学会了“唱”,就能掌握它的行腔和节奏规律,这样肯定能把它记下来。于是,她白天跟老艺人和演员学,晚上演出时坐在观众席上学。大约半年时间她就学会了唱高腔,掌握了辰河高腔的演唱技巧及板、眼规律,记谱问题迎刃而解。

  从那以后,她每接触到一出辰河高腔曲牌,就用简谱准确地记录下来,并代替老艺人教给学员。这时,县文化局领导得知情况后,便把她从泸溪县歌剧团调到泸溪县高腔剧团担任音乐编导。年仅22岁的张慧云,是第一位把辰河高腔记成曲谱的人,也是辰河高腔剧团第一位新音乐工作者。

  1963年下半年,黔阳专区(现在的怀化市)戏工室为了抢救辰河戏,成立了“辰河戏艺术遗产挖掘组”,将辰河戏的剧本、音乐、锣鼓进行全面挖掘整理,作为文字和曲谱保存下来。于是,从专区内所属各辰河戏剧团调来十几位年迈的老艺人及数名擅长文字、记谱的青年工作人员。张慧云有幸被调进挖掘组工作,借用了半年多。她和黔阳戏工室音乐专干吴宗泽负责记录整理音乐资料。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她俩把辰河戏高、低、昆及锣鼓音乐共700多个曲牌全部记成曲谱保存下来,其中大部分由张慧云记录,老艺人们公认她记的曲谱正确无误,原汁原味。

  1964年,张慧云从黔阳回到剧团,剧团开始大演现代戏,于是她这个音乐工作者新秀派上了用场,承担起全团的现代戏音乐设计及编配工作。她先后为《春到苗山》《活人牌》《红云崖》《洪湖赤卫队》等多部辰河高腔剧本设计和编配音乐,还为阳戏(地方小戏)剧本《阮八姐》《阮文追》《欧阳海》《焦裕禄》《补锅》等设计编配音乐。她编配的曲子既继承传统,又进行改革创新,深得演员们的喜爱和观众的好评,许多音乐唱段像流行歌曲一样在当地流传开来,甚至连中小学学生都会演唱。

  正当张慧云在剧团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1968年剧团被迫解散,她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高腔剧团,回到教师队伍,随丈夫来到常德浦沅工程机械厂,当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直到退休。

  回转,古稀之年再执笔

  2006年,国家将辰河高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慧云得知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心中激动不已,感到濒临消失的辰河高腔有希望了!

  可是眼下,老艺人大部分已辞世,辰河戏至今还没有一本完整像样的音乐曲谱。虽然1963年在黔阳(今怀化)溆浦挖掘出来了四大本音乐资料,但那还只是一些当年用钢板油墨刻印出来的初稿。这些资料是一堆半成品,还存在许多纰漏错误,需要精细加工整理,才是正确的曲牌音乐,才能保存传给后人。整理资料是一件紧迫繁重而复杂的工作,由谁来完成呢?这时,张慧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那四大本音乐资料,大部分都是她记录的,而且她在高腔剧团工作过八年,会唱高腔,熟悉高腔,现已退休赋闲在家有的是时间,我张慧云不来完成谁来完成呢?

  2009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张慧云,怀着一颗年轻纯净之心和对辰河高腔音乐无比挚爱之情,停止了其他音乐活动,她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曾经鼎盛一时、如今濒临消失的辰河高腔音乐这一繁重而复杂的抢救工程,其个中艰辛旁人无从知晓,只有她自己心知肚明。为了把这种艺术的原始魅力留存下来,在收集整理资源阶段,她不辞劳苦,东奔西走,虚心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项目传承人向荣等老艺人学习请教,对每一部曲牌都认真记录,反复修改,追求完美准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下来,张慧云挖掘整理传统曲牌记谱300多个,整理校编七出经典折子戏的全部音乐。这时她心想:光有曲谱不行,还必须配备一些音像资料。于是,张慧云便亲自清唱,自费录制了80多个既好听但又难唱的高腔曲牌音频。同时,她又在2017年专程回泸溪找当时健在的辰河高腔传承人,增加录制了70分钟的辰河高腔演唱视频,为的是把辰河高腔唢呐帮腔和锣鼓伴奏的特点表现出来。在她的苦心努力下,辰河高腔这颗璀璨艺术明珠重新绽放出光彩!

  结集,600多年来拓荒之作

  2020年4月,原汁原味体现辰河高腔艺术韵味的《中国辰河高腔音乐集成》(上下卷),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辰河高腔音乐的全貌,是辰河高腔历经600多年来第一部结集整理出版的正规曲谱,是辰河高腔音乐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和集大成者,填补了我国地方剧种的空白,被评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

  新书甫一面世,受到了广大辰河高腔艺人、戏剧界、音乐界同仁的高度赞赏和评价,好评如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收到张慧云寄赠的书后,当即给张慧云发来热情洋溢的微信,说:“非常感动您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工作非常有成效。我会为您的工作呼吁,让您的成果为更多的机构及相关人员知道。”

  国家一级作曲肖雅瑜写道:“张慧云是辰河高腔记谱第一人。”

  著名音乐史专家刘镇玉写道:“张慧云这套书,为传承推广辰河高腔打下了基础,功在今天,利在千秋。”

  有网友给张慧云留言:“你在夕阳的余晖里,用一个人的毅力与意志创造了晚年的神话!”

  采访结束时,已届耄耋之年的张慧云向笔者透露,她正在整理历年来创作的歌曲旧作和育儿日记,准备再出版一部《张慧云音乐作品选集》和一部《妈妈的日记》。听了她此番坦露心迹的话,笔者禁不住从心底由衷地赞叹起来:好一个张慧云!好一个音乐大姐!

责编:廖慧文

一审:刘瀚潞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