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诗词并称,与书法、篆刻相结合,是中国建筑的“门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湖湘大地,文脉深远,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蕴含着深厚哲理、脍炙人口的楹联,因其增辉的书院殿堂宫室、楼台亭榭,都是有名的人文地标和山水秘境。
“湖湘探秘”系列之《楹联里的湖南》栏目,讲述湖南各地经典楹联背后深厚的内涵、风云际会的历史故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给予今人的人生启迪。
(岳麓书院全景 资料图)
探访岳麓书院最长对联
探源
季春谷雨日,探访千年庭院,只为一副对联。
此行,并不为挂于岳麓书院大门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千古名联,而是悬于岳麓书院讲堂两侧,由一代大儒、清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的66字长联。66字长联也是悬挂在岳麓书院的36副对联里最长的一副对联。
(岳麓书院讲堂两侧联)
游人让岳麓书院喧闹,教员学子却在书院目不窥园、坐不窥堂,学子们足可在闹中取静之所学习精进。
由大门,穿二门,进到讲堂。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仁仁与我一同探访。
什么样的背景下撰写此联?怎样的契机让旷敏本写下此联?具体情形已无从查考,但可以知道的是当时的书院教育颇受重视,陈仁仁如此答复。
陈仁仁介绍,了解岳麓书院当时面对的大背景和旷敏本其人,就能理解此联之用意。
由二僧建屋,朱张会讲,岳麓书院几经沉浮,清代的岳麓书院已经被列为省会书院,是湖南的最高学府。康熙、乾隆接连给岳麓书院赐匾,足见岳麓书院的地位。岳麓书院的山长,即校长须由硕学鸿儒担任,在地方颇享尊荣。
乾隆二十年(1755),55岁的衡山人旷敏本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任职约三年。在任期间,旷敏本在前任山长王文清的基础上,以四言诗的形式增订六条箴规,称为《六有箴》,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后刻的《六有箴》也嵌在讲堂右壁。
陈仁仁介绍,旷敏本任山长期间,以“为圣贤传道,为生民立命”为宗旨,尤以启蒙传经为务。《六有箴》和这副66字长联一样对于培养岳麓书院学生的德行学识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陈仁仁为记者解联)
所憾,原联在抗战时期已遭损毁,现联由书法名家颜家龙补书。
只是,旷敏本绝想不到,他的这副66字长联会在风云际会的两三百年里,穿越历史的洪流,影响到如此多的人,直到现在。
经世
对联的文字并不艰涩生僻佶屈聱牙,理解对联意思也不甚难。
上联讲的是个人自我的修养,下联讲的是爱国为民的担当。旷敏本所认可的真正的岳麓学子,应该是既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又有执着的信仰坚守,还有当仁不让的济世智慧和能力。
再简单概括,这副对联其实就是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融合到了一起。
但如果以对联为参照物,窥视对联之后的历史脉络,触碰风云际会的历史掌故,才会更有意思,更值得玩味。
一代大儒,理学家张栻曾主持岳麓书院的教事,张栻主事期间,相当规模的一批学术精英都在书院汇集,这也标志着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湖湘学派的成熟。
张栻主事期间,曾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书院要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关心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学。
而名流千古的朱张会讲,不单是两会学者的辩论,更是学子们的思想交锋和碰撞。
(朱张会讲 资料图)
记者和陈仁仁教授站立书院,遥想着当年,学子们一边听着学术大家的教诲,在刻苦读书,学术争鸣之余,也会徜徉于悠悠湘水之滨,或是登上高高的赫曦台,学子们和清风明月对话。
此时,我瞬时明白,这就是对联中所描绘的:“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的景象吧。
众所周知,以岳麓书院为核心的湖湘学派,并不是只有个人道德的修养,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里的学问。湖湘学派更加注重的是将个人道德的修养和经邦治国的事业结合起来。
张朱二儒就是如此躬身实践的。
张栻随父参加过抗金的斗争,他的弟子也纷纷投入。朱熹也是如此,他终身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
以朱张为榜样的学子无疑也继承了他们的思想传统,将学术的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融为了一体。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侵,岳麓学子放下手中书本,加入到抵抗外敌入侵的战斗,这一战岳麓学子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这样一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体现了酬君亲之恩,立生民之命,传圣贤之道治学教学理念。
这段历史,旷敏本肯定相当熟稔,写下了这副对联就不足为奇了。
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杨昌济……
如要谈及这副对联对后世的影响,看看上述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字就足够了,他们的事迹不必赘叙,他们的名字早就光耀华夏。
求新
韶华流逝,这副对联没有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时间让它逐渐显示出灼目的光芒。
主持人撒贝宁在央视现场断句这副66字长联,中南大学教师杨雨在百家讲坛精讲了这副66字长联,自媒体人樊登也在自己的读书会上推荐此联……66字的长联在不同的场合被文化名流,甚至网红不停提及、推荐。
“不能把这副对联当一般的心灵鸡汤来理解。”陈仁仁在半学斋向我正色道。
书院里一边是来往的游客,研学的中小学生,另一边是正在上课的大学生、研究生。
(4月20日的岳麓书院,庭院深深,游客如织)
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如何理解这副对联所具有的意义?陈仁仁将问题抛给我,也反问自己。
当年,如果岳麓书院培养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将应考出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凌驾于家国利益之上,又怎么可能会产生这么多留名青史的仁人志士呢?他们修养过程的艰辛和冲突,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有谁知道呢?
现在呢,“内卷”、“躺平”这些新词听来都叫人心疼。时代的嬗变,对我们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如何自处,相较以往确实艰难许多。躺平是无用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也是生活,不努力也是生活。有事情做、有目标,总归是有个奔头。
陈仁仁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对我感叹: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此三句何其难也!其间充满着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道德与事功,认知与自觉,乃至底线思维与文明进步等等,种种内在深度的冲突与张力,需要细加体会、裁度、修养与践行。
周围是熙攘的游客。
记者手记
完成一场跨越时代的问答
刘乐
时光飞逝,历经三百年,岳麓书院讲堂两侧这副长联仍然熠熠生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旷敏本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撰书了此联。这副楹联挂在书院的讲堂,就是希望学子们能受到启发和教诲,不仅要读书求学,更要做人立世。
毕业后入职的第一年里,我也迷茫过。但当我置身岳麓书院,在交织往来的人潮里,静下心来品读这副楹联,我想,旷敏本给了我答案。
不论什么时代,人都会遇到不同人生阶段的困惑,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所认定正确的事,去努力,去奋斗!利己、利他、利国是一体的,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个体发展的出发点都只为一己之私利,那老祖宗留下的文明将无以为继。
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这二者并不冲突。单纯地强调自我而忽视集体,就失去了济世的准则;单纯地强调天下而忽略个体,就弱化了个体人格的培养。而个体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才能真正肩负起传承文化乃至文明的责任。这样的情怀,发人深思!
点评嘉宾:陈仁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朱玉文 刘乐
摄影/戴钺 刘乐
剪辑/戴钺
美术设计/袁向群
作者:朱玉文、刘乐、戴钺
责编:胡泽汇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