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理论周刊·新域丨将“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新湖南 • 理论研习
2023-04-27 09:19:30
首页头条收录

核心提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带一部”的区域定位,将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嵌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之中,指明了湖南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全局性要求,提升了湖南的战略地位,拓展了湖南的战略纵深。将“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要在大局下思考、在全局下行动。

刘友金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协调发展,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发展脉络中的湖南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从“均衡”到“非均衡”、到“再均衡”、然后到“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沿海内地产业空间布局的均衡化。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构想,我国采取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党的十八大,采取了以“四大板块”为支撑的“再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在区域发展中由效率优先逐步转向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战略思路。

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当时摆在全党面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亟待加快补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由“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升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和重大战略。

在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湖南得益于“三线”建设,一大批军工项目、民用和基础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省工业整体实力得到快速增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重点和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湖南不沿边也不靠海,不在东也不在西,因而原有发展优势消减,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相对缓慢。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南依托区位发展有所起色,但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定位仍然不太明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指明了湖南“一带一部”的区域定位,明确了湖南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使命任务,湖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此拥有了总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将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嵌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之中,指明了湖南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全局性要求,提升了湖南的战略地位,拓展了湖南的战略纵深。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独特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赋予全新内涵、注入鲜活动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升级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的战略功能,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城市群战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经济轴带,完善了国家级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层级的战略支撑平台,开创了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其独特内涵和要求:一是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地资源禀赋迥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来说,区域协调发展不能齐步走,有必要采取差异化的协调发展模式。二是区域协调发展要全国一盘棋。区域协调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中央与地方统分结合,做到整体合作、个体竞争;根据各地条件梯次推进,做到合理分工、以强带弱。三是区域协调要坚持开放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通过打通内外循环,将沿海开放与沿边开放相结合,产业的本地布局与全球产业链重塑相结合,以国际区域合作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区域定位,是对湖南如何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作用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求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在国家区域总体布局中重构湖南发展新坐标,更好地凸显湖南地位,构建湖南发展综合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二是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与已有的国家区域战略紧密融合、无缝衔接,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找准湖南特色、发掘发展机会、体现湖南担当,防止游离与脱节。三是重点做好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大文章,在承接东西、融通南北中找准区域定位,擦亮区域特色,谋划区域战略。通过加强对内和对外开放,在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和参与全球竞争中提升湖南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

立足“一带一部”的战略谋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形成了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一是系统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惯性思维,以城市群、城市圈、经济轴带的建设破解行政区划束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内流动和整合。二是绿色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由经济发展扩展到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三是全球治理理念。将“一带一路”建设纳入区域协调体系,建立了区域协调的全球治理合作机制,形成面向全球且国内国外相互联通的区域协调发展开放体系。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目标要求。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

新征程上,湖南如何锚定新坐标、谋划区域发展新格局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在大局下思考、在全局下行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厚植“一带一部”优势,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加快陆海空立体大通道建设,优化“一带一部”战略连接线。重点是进一步打通向东、向南、向西的高铁通道,开通岳阳至香港、日韩、东盟等国家(地区)的直航和接力航线,推动湖南与中国-东盟经济走廊和北部湾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南沿海地区、成渝地区的对接。全面统筹规划建设中欧班列、城陵矶港口、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等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锚定新坐标、塑造新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更大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以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重点,将湖南打造成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重点,将湖南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腹地。统筹推进湖南自贸试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打造湖南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开放平台。

携手谋划产业对接新空间,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将“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根基在实体。以沪昆高铁经济带作为对接长三角的主纽带,以京广高铁经济带作为对接京津冀和粤港澳的主战场,以渝长厦高铁经济带作为对接成渝和福建沿海的主阵地,与周边省份共享创新资源、共克技术难关、共促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共探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带动大中小城市建设,确保省内各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46阶段性成果)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