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我们的节日|插柳追思,放歌祭祖!这个地方沿水飞歌咏“清明”
新湖南 • 民政要闻
2023-04-05 23:33:06

新湖南客户端4月5日讯(记者 杨鸿雁 通讯员 唐喜)“丹青有条清明河,水秀山青花满坡;小伙勤奋姑娘美,年年丹青来对歌……”水墨丹青,清明湖畔,一年一度的清明歌会如期歌咏“清明”。

一脉相承:清明歌会咏“清明”

清明节一大早,来自湘西吉首、泸溪、保靖、古丈等地的东乡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头裹花帕,插上嫩柳条儿,齐聚于吉首市丹青镇清明河畔,慎终怀远,以歌祭祖。

吟诵《清明赋》,小孩和群众集体插柳戴柳,徐徐拉开了歌会帷幕……

苗歌新秀秧云群苗语版《再唱山歌给党听》起唱,东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千钧追思冷歌应唱,接着老中青三代歌手对唱登台。

河岸边、花丛旁、古树下、竹排上,抢歌者酣畅淋漓,歇歌者鸦雀无声,歌声此起彼伏,追思歌、迎客歌、祈福歌、堆堆歌……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更有跳香舞、喜傩欢、调年舞等各种民俗表演给歌会注入了更多东乡苗族文化元素。

丹青清明歌会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至今约600年历史。明吴元元年,苗族先祖在江西鄱阳湖之战败兵南迁,其中一支迁徙至湘西吉首丹青一带逐水而居,自称东乡苗族人,也逐步形成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民俗文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先进的礼乐文化,数百年来,在与本地土著民俗融合中,形成了“清明不插柳,无颜见先祖”的独特民风民俗。

中国文学中,折柳有送别、相思之意。清明时节,凡十里八乡会聚一起,不上坟不烧纸,在清明河边,插柳对歌,把祖先插在头上,放在心里祭奠,用歌声寄托追思之情。于是,赶场对歌,渐成歌场;折柳缅怀,逐成民俗。

倡树新风:赋予“我们的节日新内涵

清明歌会既是传承清明文化的载体,传唱着丹青人对祖先最真诚的怀念,也是湘西自治州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体现。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龚迎春表示,之所以助力“我们的节日•丹青清明歌会”活动,旨在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传播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湘西自治州将殡葬改革作为助推全域文明创建、全域旅游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提高殡葬服务水平,积极倡导殡葬文明新风,殡葬改革城市、乡镇、农村三位一体纵深推进成效明显,2022年全州城区集中治丧率、火葬区火化率、火葬区节地生态安葬率均实现100%。文明节俭治丧和祭扫从“政府推动”正逐渐转变到“社会自觉”。

从祭扫形式更加绿色,到治丧更加节俭,到内涵更加丰富,清明节之所以产生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离不开移风易俗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果说丹青清明歌会是湘西倡导文明祭祀一道靓丽的风景,此前,省民政厅、省文明办举办的“山河清明·一脉‘湘’承”2023年湖南省清明文化活动,则是不断探索赋予“我们的节日·清明”新内涵的又一次实践,以党史中的清明、家国中的清明、新时代的清明、民俗中的清明等环节,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传统的清明节令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倡导全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切感悟先辈家国情怀,饮水思源,接力前行。

作者:杨鸿雁

责编:杨鸿雁

一审:潘文秀

二审:詹娉俏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