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一线观察丨楚材蔚蔚今更盛
新湖南 • 综合
2023-03-15 06:37:00

楚材蔚蔚今更盛

——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校综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卓萌

湖南历来是人才的沃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省各地各类教育机构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楚材蔚蔚今更盛。连日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层站点、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采访,深刻感受到湖湘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打造人才高地的决心与力量。

树人先立德

培根铸魂滋养精神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省各类教育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湘乡市东山学校,北阙屋、麻石路、莲泉井……曾经留下了少年毛泽东的足迹,近日成为学子、游客热门“打卡”地。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到此求学,接受新式教育,踏上救国救民之路。如今,学校将丰富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教材,修缮、保存完整东山书院旧址,新建“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重点开发《实事求是在湘乡的实践》等内容,以红色资源滋润学子心灵。

每年,东山学校组织一次红色之旅。千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穿过田野、村庄,徒步20多公里到彭德怀故居,恰好与当年毛泽东从韶山冲出发到东山书院求学的距离相当。许多学生双脚磨出水泡,依然坚持前行。

长沙市芙蓉区修业学校,校园内英雄群像矗立,一馆一址、一处一景,传承延续着红色基因。学校依托校史文化开发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系好人生的第一个纽扣。

常德市第四中学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以党建引领锤炼优秀教师队伍,规范和加强少先队推优入团机制,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入学之初,教师便为学生讲解共青团团史以及学校“积分入团”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在他们心里埋下红色火种与奋斗梦想。

在学习中思考,在继承中发扬。“追着光,成为光,发散光……”新田县枧头学校师生拍摄的“新田网络大课堂·追光课堂”第一期,在当地师生中引发共鸣。学校4次组织学生深入大坪塘镇,到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军事将领蒋先云烈士的故居,实地拍摄、制作课程,以自身感悟感染更多青少年。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础教育培育优秀师资。

敢为天下先

创新驱动增添活力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一系列目标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模式需要创新,资源配置需要创新。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沙洲芙蓉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造以芙蓉学校为核心节点的“互联网+芙蓉联校”,上联名校、下联村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该校已与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湘南学院附属小学、汝城县第一完全小学等联合建立“云课堂”。山里的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与长沙学生同上名师课。

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也需要创新。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平江县颐华学校综合学科大楼“STEAM”中心,是该校名副其实的“英才孵化室”。中心内25间科技工作室可围绕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5个学科开展实验、展示、交流等活动。学生吴达宇在一次次创新、前沿的实验探索中,建立起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在2022年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湖南赛区)比赛斩获一等奖。

邵阳市第一中学探索“十问课堂”新模式。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把课前预先设计好的十个问题融入教学,师生在问题探讨中完成教学目标。“以前上课,老师拿着书本讲知识点,我们忙着‘划重点’;如今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就已融会贯通。”高三学生曾喆妮说。

五育并举,六艺贯通。艺术与特色课程为校园增添亮色,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了空间。

湘西州溶江中学配备近40名音体美专职教师及3名心理辅导老师,依托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开设摆手舞、苗鼓、剪纸等特色课程,校园变成孩子们的“乐园”。张家界市天门小学成立土家族特色文化研讨团队,深度挖掘土家族民谣、花灯戏等,整理成校本教材。学校每年举办土家族民族文化节,校园成了非遗文化展演的“海洋”。

实干以兴邦

产业链上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作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师学院,衡阳技师学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企业车间搬进校园,打造“校园工厂”,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乃至行业需求无缝对接。“3个月校园工厂实训+3个月校外跟岗实训+3个月顶岗实训”的“三段式”实训,帮助学生从“新手”向“熟手”快速平稳过渡。学校真正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对于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双期叠加’的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征澜说。

该校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工匠作为重要方向,对接娄底“钢铁新材料”“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链,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专业群,开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3个与本地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培育一支支先进制造业“工匠军团”。

在实践中识才聚才,在产业链上为国育才。以产促学,以学促产。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与当地知名陶瓷企业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2021年学院启动“导师制”以来,已聘请42名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成立才几年的醴陵陶瓷学院,现已为湖南陶瓷行业输送200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校园走向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科研与专业优势,不仅为当地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还选派精干力量组建科技服务队伍,为武陵山片区的广大农村提供科技帮扶。3年来,共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特岗生539名,首批210名基层农技特岗生已完成学业,走向农村的广阔天地。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