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无声”的坚守——记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张丹立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2-12 10:35:1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袁军 熊丹

她的人生是“静悄悄”的,阒然无声、寂静一片;她的人生又是“热闹闹”的,有台上婉转的曲调、台下阵阵的掌声。二十余载,张丹立初心不改、行而不辍,用无声的坚守一路而“歌”。

(歌曲《鼎城春满园》伴舞演出后合影,最前面是张丹立。)

从幕后走上台前:“慢半拍”到“跟上拍”

“4岁时的记忆其实很模糊,但现在回忆,感觉还能想起父亲那悠扬的长笛声,很好听、很悦耳。”在张丹立的记忆里,儿时的声音是父亲的一曲长笛。4岁那年,张丹立因病入院治疗,却不幸导致听力下降,后来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她的世界变得无声而宁静。还是孩童的张丹立只能慢慢通过口型,来感受身边人的一词一句。

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长大后,张丹立走上了艺术之路,考取艺术学校舞蹈班,2002年进入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成为了一名专职演员。

初入团时,张丹立白天是紧张不安,晚上则是辗转难眠,“怕同事疏远我,更怕自己拖累整个团队,只能悄悄地躲在幕后。”虽然佩戴了助听器,但张丹立听到的声音会有延时,表演舞蹈时踩好节奏、跟上队形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在团里练、回到家里练,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听曲调、练舞姿、跟节奏……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下,张丹立从“慢半拍”变成了“跟上拍”,成为了团队下基层、入校园、进企业演出的“常驻演员”。

“她的表演有灵气、动作小而俏,为队伍‘增色’不少。”杨建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张丹立表演常德花鼓戏的启蒙老师,“偶尔我也会纳闷,她怎么就能做到比正常人的表演还到位?”而在这“一声纳闷”背后,是每一次训练时张丹立的“全程在线”,无论是老师在教授技艺,还是指点他人,她都会通过看、听、记揣摩自己的动作及表情等等,不放过任何一次提升常德花鼓戏这一非遗技艺的机会。

终于在2005年,张丹立通过参演常德花鼓戏《巧点鸳鸯》登上了鼎城春晚的舞台。之后,她更是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走向了国家级、省级文艺活动的大舞台。

从台前走回幕后:“台上表演重要,台后准备也重要”

在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的廊道里,张贴着一幅幅演员参演重大文艺活动的照片,多处有张丹立的身影。作为专职演员,张丹立和团队会时常外出表演,有一道难题始终困扰着他们,那就是缺少化妆师。“我们剧团没有专门的化妆师,化妆全靠演员自己。”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副主任杜美霜说,妆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舞台演员的形象及演出效果。

面对这一困扰,张丹立“站”了出来,自学钻研各类舞台妆、服装色彩搭配及演员造型,“舞台上的表演重要,舞台后的准备也重要。我根据人物特性跟大家化好妆,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也是背后的‘小功臣’。”从专职演员到兼职化妆师,张丹立的干劲更足了,自费赴北京学习舞台、影视和时尚的化妆造型,考取国家三级高级技能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化妆造型与表演艺术融会贯通的本领。

“我们一年大概要演出160多场,演员人数多的时候,一场演出就有20、30多人,全靠张丹立一个人来化妆。”在杜美霜看来,披星戴月是张丹立的真实写照,“每次演出,她早早第一个到,备好化妆品、头饰、服饰等等;也是最后一个走,表演结束后,又把所有东西归整好。”

如果拿化妆的时间算个账,按一个人半个小时、160场演出2400人计算,张丹立得花上72000分钟。然而,这还只是她全年工作时间的一小段。

和张丹立同事多年的熊丽霞发出感叹,说张丹立的尽职敬业会让人忘记两件事,一件事是会忘记她的听力有缺陷,她能在台前幕后演绎完美与精彩;另一件事是会忘记她是一名妈妈,陪伴孩子太少。

“孩子说,一想我,她就会画画。有一次我回家,看到床边有厚厚一叠画纸,上面画的都是我,有吃饭的我、跳舞的我、睡觉的我……当时我就泪奔了。”张丹立哽咽了,“怎么说呢,我让孩子失望了,没有成为一个好妈妈;但我不能让观众失望呀,我得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合格的化妆师。”

时光荏苒、岁月翩跹,如今的张丹立已然不是初入剧团时的模样,但那颗执着于文艺的心仍在,会一直坚守下去……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责编:马曼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