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4个项目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有你家乡的吗?
新湖南 • 文体动态
2023-02-05 11:04: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5日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肖正湖)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湖南有浏阳油纸伞、湘西苗绣、栖凤渡鱼粉、梅山棕编4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入选。

“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原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建设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等,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在各地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各地共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了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本次湖南入选的4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浏阳油纸伞:小小油纸伞撑开共富新天地”“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栖凤渡鱼粉:小鱼粉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梅山棕编:绿色棕编融入现代生活”充分体现了非遗工坊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小朋友在体验浏阳油纸伞制作。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 摄

其中,达兴工艺品厂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设立非遗工坊,将“非遗”油纸伞与现代手绘创意、手工艺市场需求相结合,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纸伞产品15类凭借“互联网+扶贫”模式开设网店,创办体验馆和学生手工实践场所,拓宽销售渠道和产品类型,年销售额接近6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成功带动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探索“村集体+企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模式,上门技术指导、送原材、收货,成为当地16户低保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花垣县石栏镇“让妈妈回家”七绣坊苗绣创业基地。龙恩泽 摄

2018年,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设立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苗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农业+旅游”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工坊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共带薪培训农村妇女1926人,吸纳贫困户就业367人;3年累计收入5320万元,使当地百姓人均增收13万元直接帮扶贫困户1272人,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妇女占比75%300多个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家庭团圆。

桶装式栖凤渡鱼粉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建华 摄

2019年,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设立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向瓦灶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发展非遗研学等,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其中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根据时代需求,推出方便装鱼粉产品。截至2021年底,栖凤渡鱼粉相关产值突破5亿元,通过培训帮助1000多人创业。

资料图片

2018年,涟源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山棕编设立非遗工坊,新建2000多平米的梅山棕编展示馆。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紧密结合,自主研发了山棕制鞋等多项技术成果,绿色环保健康的鞋子作为特色文化名品走入国内外市场“非遗+扶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模式,解决80余户建卡立档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问题,贫困户人均月收入3200元。截至2021年底,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吸纳脱贫户和特困退役军人户62户,带动600余人就业,就业人员年收入在3至5万元左右。梅山棕编从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现在环保安全的棕鞋棕垫的发展过程,体现出非遗项目在不同时期的创新创造,是积极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