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样板村,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时代红色资源,已成为向全世界讲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注脚。
孙岳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湖南须继续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挖掘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丰富内涵,奋力将其打造为新时代红色地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红色内涵,讲好大国小村的红色故事,擦亮新时代红色地标的“生命线”
红色是红色地标最鲜亮的底色,底色若淡化了,红色地标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十八洞村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突出苗寨特色,打造美丽乡村取得显著成效,但红色内涵挖掘还不够。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样板村,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时代红色资源,已成为向全世界讲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注脚。“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时首创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简史》,可见十八洞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此,我们要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乃至世界减贫史的高度,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红色内涵和红色基因,以小村减贫胜利的生动故事佐证大国智慧、中国方案。应抓住“变化”做文章,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洞村结出的累累硕果、带来的“山乡巨变”。应关注红色基因是如何灌注于十八洞村的人、事、物与魂,做好十八洞村红色内涵的国际话语阐释,向国际社会讲好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为全球深度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
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时代内涵,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树立新时代红色地标的“标高线”
成功的地标应蕴含丰富的时代记录,能够承载历史、展现当下、眺望未来。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魄,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十八洞村特点的新理念、新做法、新经验,开启并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首次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进程,在人类反贫困历史上树起了一座红色丰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应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时代内涵,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和智力支持。一方面,支持十八洞村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前列,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拓展性,逐步转换发展动能,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十八洞村在产业发展、文旅结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使其成为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标高。
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文化内涵,推进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红色地标的“风景线”
地标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凝固”的文化。十八洞村有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的“求实文化”,真扶贫、解真贫的“求真文化”和乡风文明、邻里互帮的“互助文化”,还原生态保留着苗族的“本真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十八洞人实现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达成脱贫致富的获得感、拥有坚强后盾的安全感等真切实在的感受里,展现在以致富网红、驻村干部、脱贫先锋等为代表的十八洞人昂扬奋发的精气神上,呈现在真实还原苗寨风情、苗居风貌和苗绣工艺等颇具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与非遗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和湘西文化禀赋特质融汇于十八洞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二十余项“国字号”荣誉彰显了其富含的文化伟力。
为此,应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十八洞村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和红色地标打造,使红色地标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一方面,支持十八洞村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十八洞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观照政治主题与艺术鉴赏、兼具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前提下,从“美”字出发、从“土”字落笔、从“新”字着眼、从“合”字发力,构建红色文化、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等资源有机融合的红色文旅新格局,使十八洞村成为红色、绿色、古色的文化“风景线”。
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的精神内涵,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筑牢新时代红色地标的“思想线”
作为精神内容的物质载体,红色地标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孕育的特定精神。比如以红色地标为载体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具有首创精神内涵的红船精神、特区精神等等,较之于这些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的红色精神,对十八洞村精神内涵的挖掘及传播推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不仅在新时代打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漂亮仗,创造了脱贫攻坚“十八洞经验”“十八洞模式”,而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体现在十八洞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中,表现为以精准精细激发脱贫攻坚内力、以开拓创新释放乡村振兴活力、以团结奋斗凝聚共同富裕合力,既富有尚义崇文的湘西州精神,亦包含吃苦霸蛮的湖湘精神,更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源泉和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远大理想和精准精细、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十八洞村打造为新时代红色地标,就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十八洞村的这种精神品格,加快对其精神内涵的凝练升华,使之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锐利思想武器。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姚昕玥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