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丁立君
11月5日,2022中国(汉寿)甲鱼产业发展大会上,汉寿县获评“中国龟鳖产业启航地”“中国生态甲鱼品质强县”。背负“甲天下”荣光的汉寿甲鱼,再度“出圈”。
来自北京、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覆盖8大菜系的16家餐饮单位同台竞技,以汉寿甲鱼为原材料,呈上128道美味佳肴,香飘洞庭;更有湖南华乐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华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在“中国甲鱼之乡”签约33.2亿元。
开人工繁养先河——
800万公斤种鳖送往全国各地
汉寿地处洞庭西滨,水域面积达96万亩。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为甲鱼的繁衍生长创造无可比拟的条件。上世纪50年代,汉寿野生甲鱼年出口量达60吨。
1974年,汉寿县外贸公司技术员游洪涛,攻克人工孵化甲鱼卵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开创甲鱼人工孵化和养殖先河。第二年,荷兰国王举办宴会,急需2吨甲鱼招待贵宾,游洪涛揭了“国际榜”。汉寿甲鱼被送进荷兰国宴,迎来高光时刻。
70年代末,全国首个特种水产研究机构——汉寿县特种水产科学研究所成立。汉寿甲鱼产业由此翻开崭新篇章。
(甲鱼之乡。肖轩祥 摄)
“1990年前后,全国形成甲鱼产业热潮,汉寿县把800万公斤的种鳖送往全国各地,培育甲鱼专业养殖人员3万余人,才有了全国甲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总顾问田彦强说,当全国甲鱼均价在40至60元/公斤时,汉寿生态甲鱼可以卖到120至160元/公斤。
1995年,汉寿县获评“中国甲鱼之乡”。“汉寿甲鱼”于2010年被注册为“地理证明商标”,2011年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获批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路曲折浮沉——
痛定思痛走上生态养殖之路
汉寿甲鱼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曾经,汉寿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甲鱼产量逐年下降。上世纪70年代,汉寿甲鱼出口量不到1吨。随着人工繁养甲鱼技术成功,汉寿甲鱼产量得以提升。
然而,产业红火之后,养殖户大量涌入。不同品系甲鱼混杂,纯种汉寿甲鱼越来越少,各种“洗澡甲鱼”“黄粉甲鱼”充斥市场,汉寿甲鱼的品牌影响力严重下滑。
“1992年,我在浙江、福建市场贩卖汉寿甲鱼苗,每只价格7至8元。此后几年甲鱼苗价格一跌再跌,最后单价只有1元多。”汉寿县宏健特种水产养殖场负责人张洪江说。
(甲鱼之乡。肖轩祥 摄)
近年来,汉寿县从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种源等核心技术攻关,夯实种苗繁育基础,甲鱼行业组团奔赴各甲鱼主产区,将当年推广出去的优质中华鳖重新引入汉寿。
汉寿县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为汉寿甲鱼产业首席专家,带队推进甲鱼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创新。目前,汉寿县特种水产科学研究所正在争创国家级良种场。
在息风湖畔成片稻田里,汉寿禾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稻鳖共生模式。甲鱼以稻田里的害虫、小鱼、小虾为食,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有机养料,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链,实现甲鱼、稻谷品质双提升,亩均增收5600元。
今年4月,华甲生态甲鱼产业园落户汉寿县沧港镇友谊桥村,流转土地面积2150亩。企业负责人杨宇航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稚鳖600万只、生态甲鱼1000吨、有机甲鱼200吨,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
擦亮特色品牌——
向龟鳖特种养殖百亿目标进军
近日,汉寿甲鱼全新LOGO发布,标识上附有二维码及流水号,相当于每只甲鱼的“身份证”。消费者可扫码溯源,查询甲鱼的生产企业和批次等信息。
“只有检测合格的汉寿甲鱼,才能带上标识。”汉寿县特种水产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史习钢说,此举能更好地帮汉寿甲鱼打造品牌、保障质量。
品牌就是价值。该县出台“汉寿甲鱼”品牌地理标志保护方案,充分发挥“汉寿甲鱼”地理标志产品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发布并实施汉寿甲鱼地方标准,甲鱼养殖生产更加规范。
(甲鱼之乡。肖轩祥 摄)
目前,该县甲鱼产业科研与推广运作机制初步形成,纯种繁育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养殖、销售环节有规可循,汉寿甲鱼产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作为全国最大的甲鱼批发市场——汉寿县甲鱼综合市场,日均1.5万公斤甲鱼从这里发货。
如今,汉寿甲鱼养殖面积达14.5万亩,年产值达60亿元。全县有甲鱼繁养户2000多户,规模养殖企业18家,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43个,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
汉寿县把甲鱼产业列入“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养殖产量实现10万吨,产值实现100亿元的计划,向全国甲鱼产业第一县目标冲刺。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11月15日第6版)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责编:马曼雅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