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数字化引领的新时代,如何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让静态的文化遗产鲜活灵动起来,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熟悉,这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热点。
由长沙学院教授刘沛林担任首席专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就是为了探索这一问题而立项的。
为了更好的开展数字文化遗产研究,学校适时成立了数字人文研究院,申报获批了“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以来,学校又申报获批了“马栏山视频文创”湖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学校主动对接并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积极参与国家“数字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完成了楼兰古城、突尼斯罗马时期的迦太基古城遗址的数字化虚拟重建,并获得好评。
经过近5年的研究,项目组将数字化技术特别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古村古镇遗产保护修复、场景再现、数字文创、虚拟游览和元宇宙场景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仅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获得各类专利30多项,完成古村镇三维数字化作品(产品)10余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辐射带动了与历史文化村镇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该项目坚持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先后完成了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如中田村、板梁村、南岳古镇、铜官古镇等遗产地的三维数字化恢复重建及元宇宙实现;参与了柬埔寨吴哥窟等世界遗产地的数字化保护与文物环境监测等研究,完成了迦太基古军港遗址的虚拟修复和再现。
项目组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案。如:探索出“景观基因”理论,以确保历史文化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做到核心信息不走样、不偏差;运用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等数字化方法,以确保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利用三维建模等数字重建技术,确保文化遗产地虚拟场景呈现的逼真性;搭建数字遗产云平台,确保信息存取和传播的畅通性;建立“古村镇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
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外文化遗址虚拟重建和活化利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核心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十年来“十项代表性成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裴习君 贺溪)
责编:陈普庄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