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作品评论 ▏马珂评论彭见明《阅读点亮人生》
新湖南 • 综合
2022-10-24 16:44:49

文/马珂

中国书籍出版社日前推出的《彭见明作品自选集》(小说卷和散文卷),是作家应出版社之约,在其作品中挑选出一部分,结集出版的一套近百万字的文学选本。作品一经上市,便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从1981年到2021年,彭见明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文学之路,创作出了轰动文坛的《那山 那人 那狗》《玩古》等经典名作。《玩古》获得了1990至1995年度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那山 那人 那狗》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还在日本创下了译制片的最高票房。

初次遇见彭见明,是我在北京采访第七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在北京奥林匹克花园酒店自助餐厅,我和时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的与会代表向本贵、彭见明不期而遇。餐后去他们的房间小坐,不料一聊就是一个中午。

几年后,故乡沅陵决定开发因避免遭受秦朝“焚书坑儒”之灾而藏匿过大量书籍的二酉山。我和彭见明、廖静仁等作为出谋划策者应邀到二酉山考察。座谈会上,彭见明真诚的提议和独到的见解让与会者高度肯定。

1953年,彭见明出生于平江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喜爱画画写写。因这点“小手艺”,高中没读完就进入平江县花鼓戏剧团工作,做了一名舞台美工。那年他17岁。彭见明说在他读初二时,“文革”开始,学校图书馆被砸,满地是书。附近农户赶来捡回家去当“引火纸”,他赶紧选了些文学类书籍背回家,由此爱上了阅读。他说那时候最盼望的是天下雨和夜幕降临,父亲就不会叫他干活,就可以安心读书。十五岁之前,彭见明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和不少苏联经典名作。光是《三国演义》,他就读了三遍,并将书中的内容讲给村子里的乡亲们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学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热血沸腾的彭见明也提笔开始了小说创作。1981年,他将短篇小说《四妯娌》投给上海刚刚复刊的《萌芽》杂志,很快就被刊用,并获得当年度的“萌芽文学奖”和湖南省文学艺术奖。

处女作就获得多项大奖,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彭见明当年就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1982年,彭见明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写作,与外界的联系只有收发信件的邮电所。所里仅有两名邮递员,熟悉后,乡邮员的工作性质、生活方式、劳动强度让他铭刻于心。经半年时间的酝酿,完成了小说《那山 那人 那狗》的创作。小说见刊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举摘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近四十年来,《那山 那人 那狗》不断入选各种权威选本,散见于数十种学生课本与读本。

彭见明的创作可谓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已有12部长篇小说、27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问世。还有作品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征文奖、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历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诚挚简朴,低调平和,既是彭见明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艺术风格。他没有文凭也不在成名后追求文凭,更不进文学院进修,只是默默静下心来琢磨属于自己的文字。

在朋友圈子里,彭见明的厚道与实在有口皆碑。他到上海领文学奖时,获奖作者中只有他是带着父母亲去的。他给父母买的是卧铺票,自己坐硬座。他要让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看看大上海。沅陵籍作家刘舰平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上台领奖的作家,除彭见明外都是西装革履,都把皮鞋擦得锃亮。见明脚上还是一双解放鞋。他成功了,不忘父母恩,确实让人感动!”

1985年,彭见明调岳阳工作时,他当年所在的县剧团有个好朋友是独生子。临别前他向彭见明提了个要求:今后要是他娘去世,希望彭见明能去烧一炷香,拜一拜,送一程。十多年后,彭见明已从岳阳调到长沙工作。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收到了当年同事母亲谢世的消息,立即找朋友开了一辆能防滑的吉普车,迎风冒雪往平江乡下赶。赶到后他不顾路途劳顿,坚持为老人通宵守灵。熟悉彭见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视诚信如生命的人。

因“文革”等原因,彭见明没有正儿八经上学,只读了一年初中。他很欣慰在求知若渴的十四五岁时,能够读到那么多的好书。彭见明言称自己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象能当作家,但大量的阅读,无意中帮了他的大忙。“看来有效的阅读,是可以丰满智慧、点亮人生和成就梦想的。”彭见明微笑着说。

责编:刘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