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小林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谈到当代散文的创 作时,直言不讳地说:“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国散文的主流是文化大散文。这种散文,大量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应该说,这种散文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改变了当代散文的一些面貌,尤其是在扩展写作视野、建构文化维度上,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但文化大散文有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匮乏,那就是在写作者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往往请求历史史料的援助,以致那些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转 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个人的想象空间就显得非常狭窄,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样的写作状况有必要改变。”[注1]
事实上,除了上述所谓的“文化大散文”一度备受追捧之外,在当代散文的创作上,还大量泛滥着一种极为虚假煽情的“鸡汤”和“励志”散文。这类散文,不仅有着众多的写手参与生产制作,而且一些著名作家也无形地,主动参与其中。在散文写作时,他们刻意用一种虚构的故事来忽悠读者,进行“创作”,将散文创作当做胡编乱造的文字游戏。此类现象,不仅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警惕,同时也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广泛质疑和毅然反拨。有些名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气势磅礴、学理性强、 精气神充沛,但就是情感失真,并成为其作品的致命伤。像一个贵族所表现的对于天下子民的怜悯一样,总是难以令人心动,反而常有反感之叹!”[注2]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中,诸如此类以小说的虚构来写作散文的方式,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
散文的写作,越来越脱离正常的轨道, 散文越来越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虚假的文体。殊不知,散文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体, 并且有着崇高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从古至今, 所有优秀的散文之作,无不以“真”作为基础。可以说,真诚和真实,恰恰正是打开散文创作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既是散文感动读者,受到读者喜爱的不二法门,又是一切散文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曹操求贤若渴,接连写出《求贤令》等三篇火急之文是真;嵇康刚肠嫉恶,对昔日的好友山涛向残暴的司马懿父子摧眉折腰怒不可遏,断然与其决裂,愤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真;李白为了获得素以乐于识拔人才的荆襄地区高级行政长官韩朝宗的 赏识,甚至不惜放低“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慢身段,肉麻地恭维韩朝宗,写出溜须拍马的《与韩荆州书》是真;龚自珍有感于众多人才被无端束缚和戕害,奋笔写出《病梅馆记》同 样是真。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切经典的散文之作,无不是发自心灵,来源于真。真既是 中国散文的优良传统,又是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血液。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 采》中所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誉声钓世,此为文造情也。”[注3]刘勰在书中,对那种“淫丽而烦滥”“采滥忽真”的写作,进行了猛力抨击。而鲁迅先生在谈到作文的“秘诀”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注4]
卢梭在其《忏悔录》的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所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注5]读彭学明的《娘》,笔者不禁想到了卢梭的《忏悔录》,但据笔者所知,《忏悔录》的真实性依然令人生疑。卢梭在撰写该书时,一面虽说是在解剖自己,一面又在刻意隐瞒自己。“他使用文字有非凡的技巧。他写到自己的时候特别富于感染力,而不太忠于事实。”[注6]由此我们知道,即便是像卢梭这样的天才作家和哲学家,都无法完全彻底真实地书写自己,全盘表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人生履历,这说明,一个作家要想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心灵秘密,尤其是内心的卑劣和龌龊,这将是一件多艰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写作。
在我看来,《娘》的写作,完全是在逾越《忏悔录》这座大山,将一个完全真实的彭学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多年的阅读生涯中,我还很少读到过像《娘》这样令我泣血锥心,泪眼模糊的感人之作。这是一个儿子对已故母亲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之作,同时又是作者以百倍的勇气,拿着手术刀,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无情而又深刻的解剖之作。唯其如此,我愿把彭学明这部撼人心魄的书,称之为是一部心灵的“追问之书”和亲情的“失败之书”。
该书甫一出版,旋即震撼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受到了他们潮水般的热情追捧。它的影响力突破了各个阶层和年龄段,并从国内辐射到了国外,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喜爱。我坚定地相信,这是当代文坛非常令人可喜的一部书, 它是当代散文创作所取得的丰硕之果。随着岁月的流逝,《娘》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会穿越时空,越来越巨大。
就文本而言,彭学明的《娘》是极为独特,并且具有非常清晰辨识度的一个难得的文本。在写作中,作者独辟蹊径,摒弃了那种一度流行走红,颇受追捧的“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方式,不仅不在故纸堆中去觅思想、讨生活,更不屑用那种迷幻剂一样的“鸡汤散文”似的虚假写作来误导读者,为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描 绘出一个个无比诱人,但却始终都无法充饥的 墙上画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 个作家用 27 万字这样巨大的篇幅,真实地描述自己的母亲,讲述一位平凡的乡下母亲坚韧不屈、隐忍苦难、心胸开阔、美好善良的一生, 这在当代作家汗牛充栋的写作中,可说是极为罕见的。这既是一部天下母亲的赞歌,又是一个儿子不理解母亲,误解母亲,一辈子委屈母亲,直至母亲带着对儿子的疼爱和不舍,心酸和痛苦,悄然离开这个世界,才使儿子幡然醒悟的心灵忏悔之作。母亲的苦难来自于极端的贫穷,更来自于她多次离异、改嫁造成的不幸婚姻,以及恶俗盛行的传统偏见。而作者的出生,恰恰就是这种贫困的家庭和不幸的婚姻结出的苦果。儿子对于母亲的抱怨和不理解,乃至愤怒,始终就像一团阴云,如影随形地笼罩着这对母子的人生。这种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其实并非只是出现在彭学明这样的家庭,母亲与儿子之间所产生的家庭矛盾和亲情的裂痕,也并非仅仅是个案,只不过在彭学明这对母子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更为典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 却很少去思考这种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因为人们整天面对的,往往都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一样的琐碎,过的是实实在在,关乎肉体和艰难生存的生活。即便是像亲情这样的血肉之情和母爱这样的人间大爱,许多人或许因为忙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或者说因为生活的无情折磨和巨大的压力,导致了可怕的神经麻木,情感淡漠。他们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种人间的温暖, 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间大爱。作为一个错失母爱,未曾懂得珍惜母爱的作家,彭学明以罕见的勇气,将自己内心的阴暗和丑恶,毫不掩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用人性的手术刀,无情地解剖自己,进而解剖人生;用痛彻心扉,浸透泪水的笔墨,写下了一部为天下儿女敲响警钟的醒世之作。他追悔莫及地慨叹道:“娘,一块坚如磐石的寒玉,以月的清辉把我镀亮, 以天的胸怀把我接纳,以海的深情把我养育。若有来生,我还是娘的儿子,匍匐在娘的脚下, 亲吻娘的前世今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出的这句话,道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严峻现实和不幸悲剧。但我们很难想象到,《娘》中出现的状况,远远比奥勃朗斯基家里的状况还要严重和混乱,心力交瘁的生存压力,儿子的抚 养和学习经费等诸多问题,接二连三的不幸,都不请自来地发生在身体羸弱的娘身上。但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却从来就没有把娘打垮过。 通过《娘》,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一位坚强的母亲,是怎样在难以想象 的情况下,养育着自己的儿女,呵护着他们的成长。读懂这部书,其实就是读懂我们自己的母亲,了解整个社会,读懂我们的人生。这是一部新的《警世恒言》!是关于母爱、亲情、孝道等中华传统价值的《警世恒言》,关于社会、 人生和人类共同情感的《警世恒言》。
在《娘》中,作家对娘的抱怨和无法理解,始终贯穿着娘含辛茹苦的一生。首先是来自于儿子在幼小的时候,心灵受到的巨大伤害;其次是作家成名后,认为娘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丢自己的脸。跟随娘到继父家,彭学明所看到的,时常是娘与继父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打架。 当继父的儿子因为成绩很差,不读书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继父也同样要求彭学明不再读 书。这样苛刻而又无理的要求,立即遭到了娘针锋相对、义无反顾的反驳:“你儿不读,是你儿啰阔(做事不认真)读不得书,我儿煞闹(了不起)读得,就是要读。”继父与娘之间的争吵,进而演变成为继父用拳头猛击娘,娘像发怒的老虎一样,一口咬住了继父的手这样的“家庭战争”。这种家庭暴力的迅速升级, 使彭学明在幼小的心灵里不仅仅是怨恨继父,而且常常迁怒于自己的娘。小小年纪的他,在随母亲来到继父的寨子里生活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无端的歧视和刻毒的辱骂。“每当有女人跟娘吵架时,我都听到那些女人刻毒地骂娘,我就感到羞辱。当我的小伙伴们受大人教唆也喊我是外来的杂种和野种时,我就感到愤怒。我的尊严、我 幼小的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寨子上,在学堂里,我老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讲 我和娘的不是。像做了小偷一样,我心虚得很。我人前人后都抬不起头来,有时候恨不得找一个地孔钻进去。”
在彭学明所在的湘西农村,下堂(离婚) 的女人是被人轻视的,下堂女人带的孩子当然也是低人一等的。但事实上,这种世俗的偏见和对女性的歧视,并非仅仅只是发生在作者所生活的湘西农村。只要看一看《格林童话》中有关离异妇女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哪怕是在国外,离过婚的女人,无一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化成为了内心歹毒的恶魔。这些女人,不是残害前夫,就是残害前夫可怜的女儿。这种无形的折磨和刻骨铭心的打击, 从童年的时候,就像一根无形的绞索,始终纠缠着彭学明,成为其永远也抹不掉的创伤性记忆:“我放学回来时经常看到娘跟继父或寨上人吵架,却从没问过娘为什么跟继父和寨上人吵架。……我总责怪娘跟人吵架打架,却从来没想过娘吵架打架是为了我们两兄妹不被人欺负。老牛护犊不惜舍命的娘,是在牺牲她的尊严来争取孩子的尊严,用她身心的痛苦来赢取我们孩子的幸福。我却一点都不理解。只是固执地认为娘老跟人吵架,很丢人。”
为了不再遭受小伙伴们的歧视,彭学明采取了有失尊严,讨好小伙伴们的方式,来赢得他们的同情和理解。在游戏的时候,他故意让十几个小伙伴“征服”自己,压在身上,让他们取乐开心。见此情景,娘气不打一处来。她顺手操起一根棍子,朝十几个孩子一顿乱扫, 把孩子们打得七零八落。娘的一声怒吼,既是言传,也是身教:“人家喊你跳楼你跳楼,喊你喰(吃)屎你喰屎!你一天到晚还背起人家 打窝螺旋(打转转)!你这骨头贱,打死你!看你贱不贱!”晚上,回到家里,不解气的娘,又将彭学明绑在柜子上狠狠地打了一顿。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娘虽说没有多少文化,却非常清楚做人的道理,有着超乎寻常的生活智慧。作者写道:“娘不是心狠,是要我长记性。娘讲:我们不欺人,但也不能任人欺任人骗,断起骨头喊欺,是天底下最米有(湘西方言‘没有’)志气,最丢人的事。”文中的娘,是一个深明大义,有着长远眼光的人。正是因为她的坚韧不拔,在任何 困难的时候都不言放弃,以及美好善良的品格, 才成就了日后的彭学明,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做人的骨头一天比一天硬起来的人,直到堂堂正 正、宁折不弯,不被世俗左右、不与小人为伍、不怕恶人攻陷。 娘因为种种原因,从小就没有读过书,但她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却远远超出了许多凡夫俗子,甚至读书人。“有人讲:喊你学明回来,莫读了,回来可以抵一个劳动力了。 娘讲:我学明成绩好,莫读了可惜,我舍不得。 有人讲:饭都喰(吃)不上了,还读什么书? 喰饭保命要紧。娘讲:我活一天,我学明就要 读一天。有人讲:读那么多书搞什么?读去读来,还不是要读到山旮旯来。娘讲:井越深水越凉,书越多心越亮,读书哪门会米(没)用? 一颗字就是一斗米。”这些掷地有声的回答, 足见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儿子大海一样深广的爱和远见卓识。娘教子有方,她虽然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却处处忘不了将儿子培养成才, 随时对儿子言传身教。娘的许多话,都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许多家庭的优良家训和治家格言。 比如:
这个世界上,米有(没有)哪个欠 哪个的,只有各人(自己)欠各人的。
再苦的人生都要唱歌,再苦的人生也都有歌。
人捧富的,狗咬穷的,人穷的时候,狗都赶到你咬。
有时想到米有时,富时想到穷的时。
只有冷死的蚊子,米有饿死的蜂子,一颗露水养一棵草,天底下饿不死喰草的人。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哪门硬要恶蛇抵杠,互相咬呢?
有的人是嘴甜心拐,有的事是话丑理正。 蚊子挨打,都是嘴伤人。
会做人,心里做人;不会做人,嘴巴做人。
娘的聪明睿智,生性乐观和宽宏大量, 以及对世事的洞察明了,就像涓涓的山泉,一 点一滴地滋润着儿子的心灵,哺育着儿子茁壮 成长,最终让儿子走出了大山。我尤其喜欢《娘》 中那种带着湘西泥土味,用作者的家乡方言来讲述的文字。这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 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字,使《娘》在当下众多的散文写作中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独具个 性的文字和精妙绝伦的描写,是一个优秀作家必不可少的“标配”。《娘》中的文字和描写, 就像大山深处扑面而来的清风,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和一阵阵惊喜。如:
晚上,娘每天都站在阳台上等着我回家,那是娘对儿的期盼与等待,也是娘的空虚与恐惧。牵挂和等待,成了娘唯一的精神寄托和支柱。娘站在阳台上目送和等待的身影, 成了这个风景城市的最好风景。奇峰竞秀的张家界,娘是最美的那一峰。
娘和妹还每年养两头年猪和一群鸡。到年底时,年猪和鸡全卖了。娘和妹连猪毛和蛋壳都看不见。每次卖完猪和鸡,妹都会伤心地抹一把泪水。娘则在卖猪卖鸡时,要在路上撒一些猪草或粮食,喊着猪和鸡的名字。娘讲这样,它们就会认得回家的路,就会来世再到我们家,让我们养。
前一段极具诗意的描写,给人以非常强烈的画面感,透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对儿子一如既往的慈爱和永久不变的牵挂。娘在阳台上孤单的身影,总是让人想要流泪,它与朱自清的父亲跨过月台,送别儿子时赶紧去买橘子的背影,堪称中国散文史上,描写父母对儿女之爱的绝妙“双璧”。后一段母亲在路上撒一些猪草和粮食,并且喊着猪和鸡的名字的描写,把一个充满着人间大爱的伟大母亲的一 片仁爱之心,有血有肉、惟妙惟肖、过目难忘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在娘的心里,每 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即便是那些猪和鸡,都与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捕捉人类心 灵深处细微情感的能力,体现出作者极为难得的感受能力和良好的艺术功力。
《娘》既是一部献给天下母亲虔诚的心灵之书,又是一部让人思索,学会尊重和孝敬的启迪之书。百善孝为先,在孝敬老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擅做主张,以免酿成追悔 莫及,不可挽回的终身遗憾。譬如,为了孝敬娘,作者不惜强行将娘接到城里,以为是让娘 “享清福”,用一片虔诚的赤子之心,办成了一件非常愚蠢,并且不可饶恕的坏事。作者错误地将娘封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使娘彻底脱离了她赖以生存的那一片土地和朝夕 相处的乡亲,以致使娘整天孤独地站在城市的阳台上,面对着夕阳,郁郁寡欢,最终带着无 尽的孤独和永久的遗憾,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娘晚年生活在城市里的孤独和痛苦,是自作主 张,乃至自以为是的儿子始终都无法理解的孤 独和痛苦,同时也可能是千千万万个母亲,正 在被无数儿女们忽视的孤独和痛苦。就此而言,《娘》的意义早已经突破了彭学明和他母亲本身。作为一部“疗救之书”,《娘》的意义在 于关注我们的当下和未来,它无疑将会唤醒更多的读者来关爱每一位母亲,让她们真正幸福地安度晚年,与儿女们愉快相处。 在《娘》的结尾,作者含泪写道:“娘的一生都是磨难。娘的一生也是传奇。娘万劫不死的生命历程,娘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娘舍命相护的舐犊之情,娘海纳百川的宏阔之心,都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在孩子的心里,娘是不死的。娘是不朽的。娘是人间最好、最美的菩萨。娘是永远活着的灵魂、生命和亲人。世界上有 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贫穷卑微的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 我只要我娘这样弱小平凡的就够了。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娘》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和饱含真情的泪水,更是以杜鹃啼血的呼唤,来呼吁普天之下的儿女,热爱母亲就要真正懂得母亲,只有真正懂得母亲,并且充分尊重母亲的意愿,才能使母亲不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面对自己的儿女,生怕稍不如意就得罪儿女。是的,遇 见《娘》,娘会保佑我们平安的今世。读懂《娘》, 娘会恩赐我们无悔的一生。《娘》既是一位母亲的大爱之书,又是一位儿子敞开心扉,洗涤心灵的忏悔之书。这部新的《警世恒言》一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注释:
1 谢有顺:《文学的常道》,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72 页。
2 王兆胜:《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46 页。
3 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369 页。
4 傅德岷、包晓玲主编《鲁迅散文杂文鉴赏》,长江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64 页。
5 [ 法 ] 卢梭:《忏悔录》,范希衡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6 [ 英 ] 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译, 台海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7 页。
[作者:唐小林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评论学会 ]
刊发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责编:刘琼
来源: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