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良俗入人心,湖南移风易俗让社会风清气正
新湖南 • 城事
2022-10-11 18:40:51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昱 通讯员 洪佳 祝林书)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升学……这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化生活场景,体现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人文情怀。红白筵席、彩礼嫁妆,人情往来本意是维系情感,一旦夹杂了太多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就使传统习俗变成了陋俗,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该如何移风易俗?近十年来,湖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打出组合拳,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经过多年治理,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文明节俭新风劲吹三湘大地,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不大操大办,简办理念被广泛认可

9月16日,澧县10对刚领证的新人选择了别样的方式庆祝,他们没有举办婚庆筵席,而是骑着装饰一新的自行车环游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终点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这是澧县民政局组织的一场特别活动。游古城,庆国庆,活动将家国连在一起,让新人更好体会到有国才有家,进而厚植家国情怀。

其实,随着全省各地大力倡导婚事简办、限制高额人情礼等文明新风,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不仅人情债的负担减轻了,彼此也不大操大办,比阔气的情况渐少。

十年来,湖南推进了婚姻登记从户籍所在地办理跨越到全省通办,还连续多年举办“国潮”集体婚礼,受到了年轻新人的争相报名。与此同时,还在20个市县启动婚俗改革试点,将全省135个婚登机关打造成家庭建设、家风传承、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111个婚登机关达到3A标准,累计为500余万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通过新型婚育文化激励广大群众建设美满家庭、奋斗幸福生活。

(2021年12月22日,长沙橘子洲头举行了“有国才有家——湖南省第三届国潮集体婚礼”。资料图)

生老病死皆民生。“逝有所安”关系每位居民、每个家庭。十年来,湖南经过殡葬改革,已建成了101家殡仪馆、32个城市公益性骨灰楼、305个乡镇农村公益性墓地,整治“活人墓”“豪华墓”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推进殡葬价格改革,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尤其是疫情大环境下,通过线上祭扫、代客祭扫等方式,让低碳环保的祭祀观念深入人心。

破除陋习,一纸公约发挥大力量

7月6日,长沙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村民邓建国正与至亲同桌而食,话聊家长里短,很是惬意。当天是他的60大寿,按照村里旧习,请客至少得10桌,可他却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何?原来,这都与村委会公示栏张贴的村规民约有关。在团山湖村村委会,张贴在墙上的村规民约非常醒目,“爱祖国”“跟党走”“倡简约”“学雷锋”“保青山”。字虽不多,却反映了村民的心声。

“早在我生日前一个月,村里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就开始上门劝说,邓我不要大操大办。其实,我们都认可了这种简约办事的风气,都没有故意违规。”邓建国说,因为没有办酒席,他估摸着省了万把块钱的成本。而且,村里还奖励了他400元。“以前村里的人情债还是蛮重的,礼金一般是400元起。现在人情负担减下来了,大家也表示欢迎。”

记者注意到,“人情债”风气的改变,离不开村(居)规民约的制约。在湖南各地区,依靠村规民约引领村民移风易俗、崇德向善、文明卫生的案例比比皆是。常德市石门县三圣乡山羊冲村是个土家族聚居村,赈酒是其千百年来一种民俗,曾因赈酒名目繁多,村民不堪重负。村支“两委”组织倡导,群众广泛参与、当家作主,制定出村规民约“十二好”,其一便是“按规赈酒第五好,少收礼金凑热闹,亲友没烦恼”。实施细则规定:结婚、送老才可以赈酒,礼金不超过50元或100元。现在的山羊冲,无门槛赈酒早已被无压力赈酒取代。土家族有清明“挂清”、春节“送亮”祭拜先人的习俗,由于村规民约的倡导,本村村民禁鞭、禁火令行禁止。

(一审:郭文雯 二审:黄京 三审:张军)

作者:杨昱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