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云南日报记者 瞿姝宁 张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粮事,强调“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湖南、海南和云南三省在水稻种业发展创新上各具优势与特点,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二十大期间,湖南日报联合海南日报、云南日报,邀请三省党的二十大代表展开“云对话”,共话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擦亮金字招牌,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子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一粒杂交水稻种子。湖南是我们家族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给了我们生命,赋予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在湖南这个杂交水稻研究大本营里,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帮我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我的兄弟姐妹们有的能够稳定高产、绿色环保,有的可以耐高温,有的可以耐盐碱。拥有高超“技艺”的我们,期待“奔跑”在广袤的田野上,帮助农民伯伯获得更大的丰收。
【云对话】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柏连阳:
柏连阳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这些年,湖南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种业科技创新的专业技术队伍,始终以袁隆平同志为榜样,始终把根扎在试验田里,把心用在科研创新上,加强种业创新,把湖南‘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贡献了湖南力量。”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说。
他介绍,湖南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种质资源的创新,二是育种方法的创新,三是重大品种的创新。
特别是在杂交水稻领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整合资源力量,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协同攻关。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实验室,着力在种业领域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主体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培育应用一批耐盐碱水稻品种及其配套关键技术。以这些平台为重要载体,湖南在第三代杂交稻、再生稻、耐盐碱水稻等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2021年10月,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田,创造了双季亩产1603.9公斤的新的世界纪录,这其中少不了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1号”的助力。“第三代杂交水稻是适应性更广、产量更稳定、配种更自由的水稻,‘叁优1号’作为目前最新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果,在不久的将来将大面积推广。”柏连阳说。
“一季中稻留蓄再生”是针对南方光温资源“两季不够一季有余”的地区最经济高效的种植模式,为已有耕地面积在有限光温资源条件下的粮食生产做“加法”,为农民育秧、整地、插秧等工时和肥料等成本做“减法”,湖南在再生稻的品种选育、配套的机械和农业技术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让粮食产能有更多、更好的保障。
藏粮于技,也藏粮于地。面对我国耕地面积少、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心忧天下的湖南育种人同样选择迎难而上,向不毛之地要粮仓!“我们利用育种资源和优势,培育了一些通过国家审定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已经在一些盐碱地区得到了示范推广,对于国家盐碱地区的产能释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柏连阳说。
10月16日,宁远县湾井镇周家坝村万亩水稻示范基地,晚稻成熟,大地染金。 何红福 摄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南繁硅谷”建设
【种子的自述】
海南和我们种子家族颇有渊源。1970年,传奇野生稻“野败”的发现,让我们家族发展“柳暗花明”。在这里,平均气温24℃到25℃,阳光充足,热量丰富,能将我们繁殖后代的年限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因此,每年11月,数千名科研人员,精挑细选出我们家族的精壮力量,从四面八方赶到海南。海南还是国家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其中水稻制种面积多达15万亩,可生产500多亿公斤水稻,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10%。
【云对话】
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研究员 杨新泉:
杨新泉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三亚又“稻”喜!近日,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传来好消息:试验示范片晚造水稻平均亩产671.6公斤,加上早造水稻平均亩产91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过1500公斤。而去年10月,在同样的地块,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了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10月13日,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试验示范点稻田,收割机在收割杂交水稻。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这两年,海南连续开展“海南双季稻亩产3000斤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列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研究员杨新泉告诉记者,今年,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再次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展示出选种的水稻品种更加契合当地实际生产的特点,也证明了粮食增产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回溯这些年海南种业发展历程,对于国内农业尤其是种业科技工作者来说,“南繁”是绕不开的话题。凭借着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三亚、陵水、乐东3个市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育种基地。
近年来,海南不断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新贡献。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初步建成、南繁科技城公共性基础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重大科学设施加快推进……如今,南繁科技城成为我国种业科研机构、经营主体的“打卡地”。
“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种业工作者必须抓紧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杨新泉介绍,于2021年成立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海南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大型种业科研平台,依托和服务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种子科技创新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
实验室将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持续科研,产出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制革命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创新高地。
如今,实验室已引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种集团、先正达集团等20家高校、科研机构、种企作为理事单位。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加快聚集……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产出,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陆续见诸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是我们种业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杨新泉表示,“我们实验室希望能为‘南繁硅谷’插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国之大者’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的自述】
彩云之南是山的世界、河的故乡,也是我们种子家族开枝散叶、奋勇冲关的荣耀之地。云南独特的高原生态,刷新着家族高产的一个又一个纪录。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典型的立体气候,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使之成为全国稻谷品种选育最佳地区,袁隆平院士曾为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水稻两系不育系繁育基地题字“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
【云对话】
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小毕朗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 线小晃:
线小晃 云南日报记者 雷桐苏 摄
“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国14亿人口的饭碗,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小毕朗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线小晃说,自己作为一名天天与稻谷打交道的“种米人”,心中有了更多底气。
眼下,线小晃的家乡德宏州芒市遮放镇户弄村的稻田里已是一片金黄。这里种植的“毫秕”等品种的贡米声名远播,畅销全国各地。其中,由她一手打造的“小毕朗”(傣语“小媳妇”“小嫂子”之意),是当地助农致富的贡米品牌之一。
“我们德宏州芒市遮放镇,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拥有株高最高达2.8米的水稻,人都可以在下面乘凉,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种植的‘毫秕’‘豪贡’两个品种,是古时进贡的专用米。”线小晃介绍,传统稻谷品种口感好,但产量不高,如何改进品种和种植技术,提升生产效益,是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
平衡口感和产量,同样是广大农科人、种粮人长期钻研的课题。线小晃说,自己曾有幸到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学习种植技术,看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水稻丰产,感到十分震撼和振奋。云南9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口粮安全的关键。“我来自粮食生产一线,带领更多群众装满家里的粮缸、充实国家的粮仓,就是我奋斗的目标。”线小晃说。
9月27日,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沙堤村,稻浪滚滚,满目金黄。 云南日报记者 杨峥 摄
此次参加党的二十大,农业生产、粮食保障依然是线小晃最关注的问题。“水稻能不能高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土壤的好坏,加大土壤改良和土壤治理十分必要。”线小晃说,希望国家指导和支持各地进一步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广大农民手中有“肥田”,更好地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更有效地守护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满了粮仓,也要让农民鼓起腰包。线小晃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经营模式,带动成立了芒市遮放小毕朗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免费提供谷种、技术、肥料等惠农举措吸引农户参与,目前订单面积达3万多亩、每年产值达7000万余元,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近年来,国家粮食生产政策越来越好,在我的家乡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让更多粮农腰包鼓起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线小晃希望,能有更多高水平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帮助指导农民群众种出好吃又高产的大米,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饭碗里装满“中国粮”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刘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