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百川赴海动风云——石门县从振兴力量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08 07:22:31
首页头条收录

姜鸿丽 李飞 杜谋仕 易鹏飞

巍巍壶瓶山,高处入云端。

滔滔渫澧水,奔涌向洞庭。

从石门这块红色的沃土,走出了红军早期杰出将领王尔琢以及蔡晴川、肖劲、王展程、贺声洋等革命先驱,“一条腿”长征的战士陈振亚,抗日名将郑洞国等一大批英才。68名红军战士突围被困,毁弃枪支,舍身跳崖,血洒石门“剪刀峡”的故事传遍湘鄂西。

(石门白云山林场满目葱翠。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穿过历史时空,一往无前的奋斗故事在石门赓续,前仆后继的精神在石门回响。

在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石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1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23万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4691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石门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士们,踏遍万水千山、走遍千家万户付出的血汗与艰辛;是石门无数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换来今天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石门干群没有骄傲自满、松脚歇劲,而是转换战场不换斗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群星拱极,众川赴海。

石门县委、县政府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全局出发,组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共同坚守和战斗在乡村振兴“前沿阵地”,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顶层设计汇流 接续奋斗建强堡垒

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变革,也是保障石门打造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对各种力量、各类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必须将优势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开拓出更为广阔优质的农村舞台,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基于这样的认识,石门县委、县政府顶层设计,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实行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后盾单位联点帮扶、乡镇联村包户的包联体系,把力量贯通到乡村振兴的最基层、最末端。该县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按照引、育、留、用的四字方针,创造性开展“拔尖人才”评选,大力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聚力引扶农业科技人才、着力创优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学历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在乡村汇流。

该县把优秀力量向基层下沉,把保障要素向基层投放。目前该县乡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5.7岁,高素质、高学历的背景墙上添加了有活力、有冲劲的新元素。同时,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光彩工程”,继续招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担任村(社区)干部,选聘两新组织代表人士担任村(居)名誉村(居)委会主任,全面建强接续奋斗的基层堡垒。目前,全县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2.6%,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8%。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名单中,在山区乡镇工作22年的石门县太平镇党委书记李宏纲,赫然在列。接受表彰时,这名山区汉子心情格外激动,也愈发感到这份荣誉的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乡镇党委是乡村振兴的基层战斗堡垒,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太平镇党委书记李宏纲查看烟叶长势。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李宏纲工作11年的太平镇,是石门面积第二大乡镇,平均海拔近700米,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全镇18个村有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467人,占总人口的18.43%。

从太平镇政协联络处主任到党委书记,李宏纲力推规模养殖、特色种植两大产业助脱贫,成功引进湘佳股份泰淼鲜丰100万头生猪产业种猪繁育及畜禽养殖项目,一期总投资达6亿元;与湘佳牧业合作,花了5年时间,探索山上林下散养有机土鸡模式,每只鸡控制在1.9公斤以内,专供盒马生鲜,养殖户收益稳定在15—20元/只,今年出栏可达70万羽;因地制宜发展的万亩茶叶和3000亩烟叶,无不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叶”,为太平镇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太平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16667.29元,比2016年增加12010.81元。截至今年8月,太平镇18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进账179.94万元,全年预计可突破300万元。

“乡村振兴怎么干?发展要有项目,产业要有特色,村集体和村民都要实现自身造血。”李宏纲计划,在发展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的基础上,利用本地特色气候资源和桩巴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避暑经济、民宿经济,为乡村引人流、聚人气。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田祥淼,2021年选调到罗坪乡何家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并凭借自己相对深厚的理论功底从事基层治理研究。作为一名“90后”,他深入乡村调研,写出《罗坪乡生活垃圾产生特性及处理现状》《石门土家山歌在罗坪乡的现状与传承困境》等多篇调研报告,刊登在媒体和学术性期刊之上,理性思考乡村振兴怎么干的问题。

在石门县壶瓶山镇后山村,流传着“带着妻子来扶贫”的佳话。石门县交通运输局帮扶干部王伯周扎根贫困村,带领贫困群众发起最后“总攻”时,妻子吴丽华意外摔伤,需要精心照料。面对两难的抉择,王伯周毅然决定带着妻子到后山村,既不耽误驻村工作又能顾上妻子。从脱贫攻坚转换到乡村振兴,王伯周转战子良镇骆村坪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结对监测户,带领村民兴产业、强治理,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从乡镇党委书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党总支书记,他们都是接力奋斗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带领人民向前进。

青年力量回流 广袤乡村建功立业

青山多妩媚,绿水泛清波。

不负青春志,奋斗正当时。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舞台,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这是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199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姜小康,2020年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告别北上广,婉拒高薪,通过选调,来到“湖南屋脊”“潇湘北极”的石门,搭上脱贫攻坚的“末班车”,到当地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三圣乡,从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干起,现为三圣乡党委副书记。

“清华大学倡导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需要青年来耕耘、来奋斗。”姜小康说,选择基层,非一时冲动,学习社会学的他,在农村工作这两年,对乡土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为真正熟悉乡情、村情、重点、难点,他走遍全乡19个村调研200多次,踏遍了全乡80%的村道,走访农户500余户,也曾和村民一道历时一天一晚,翻过一个个山头,扎进深山,成功搜救失踪的老人;通过洽谈合作、走访现场、调节矛盾,积极推动投资超过1亿元的正大集团生猪养殖链项目落地投产,连续2年成功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户村里,实现3年来本村对外争取基础建设项目“零的突破”。

年轻人善于学习、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培育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他们看到农村发展机遇,投入乡村振兴的热土,实现自我成长,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汇聚。

(农技专家指导田间生产。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县城驱车在山路上盘旋两个多小时,抵达太平镇上马蹬村,一栋白色的“网红”房屋风格时尚,格外引人注目。57岁的脱贫户刘湘华正在打扫村道,见有人驻足,放下手中活计,打开话匣子:“这是我们村支书孔祥宇两口子的房子,年轻人见过世面,思路活,不但房子修得乖致,卖起山货更是有一套。去年我养了一头牛,他帮我卖了1.2万元,价格好。”

原来,孔祥宇以前在广东做数字通讯,妻子唐玲做外贸。前几年,两人抓住电商发展契机,回到农村,以原生态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在淘宝开了“北纬30度农家杂货铺”,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严格把控种养品质,每年营业额都在200万左右,带动周边乡镇农产品销售。

现在,两人又以“上马蹬”的地名注册抖音账号,抓住露营经济热点,推荐家乡特有的高山石林草场、千年古银杏、百亩高山湿地等风景,吸引大量客流来此露营。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已有4个活跃的抖音账号。在太平镇,近两年已回流100多个年轻人或返乡担任村干部,或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

石门县努力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和潜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在南北镇金河村,镇党委深入走访,发掘年轻党员高敬淼后,通过安排导师帮带、在政府跟班学习、在村里实践历练后,获得群众认可。他也因此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在薛家村,青年田祥雄回乡后,在镇党委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建起电商服务站,打通薛家村群众网购“最后一公里”,代销农产品,帮助村民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维新镇,青年返乡创业者盛孝军建立该镇第一家电商平台后,该镇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3万元农村电子商务引导资金,引导村民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目前,该镇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他们通过电商平台和展销中心线上线下平台,做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青年回流,给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力量,一曲昂扬澎湃的青年乡村奋斗之歌正在石门群山之间接连奏响,并久久回荡。

多元人才涌流 各尽所能施展抱负

乡村振兴需要乡贤、企业家、实用人才、社会力量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波澜壮阔的伟大战贫中,燕赵义士王新法,不远千里来到石门西北山乡薛家村,与这里的群众一道,挪穷窝、断穷根、阻穷源、变穷貌,将一腔热血洒在“湖南屋脊”,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王新法倒下了,却竖起一座精神丰碑。他的精神像一个强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接续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

跟随王新法的脚步来到薛家村的河北退役军人谢淼,接任“名誉村主任”,在乡村振兴的共富路上,与村“两委”干部一道继续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让大山深处的薛家村旧貌换新颜;王新法的女儿王婷,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致力发展名优茶产业,把“共富茶”推向全国。

(维新镇党员干部同村民一道在采茶。任声辉 摄)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

在石门,一个又一个“王新法”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石门县因势利导,结合中央省市“万企兴万村”的精神,发挥统战资源优势,石门县选聘114名两新组织代表人士担任村(居)名誉村委会主任,实施村企对接、产业开发,为两新组织代表认识参与村居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平台,形成两新组织与村居发展互利双赢的局面。

这些“编外”村官,灯灯接续,呈燎原之势。高级评茶师、高级农艺师、中国制茶大师覃小洪是湖南石门渫峰茗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当起雁池乡韦家湾村名誉村主任,带领村民做活绿色茶产业,做精茶旅融合好路子;意尔康皮鞋总代理覃玉华不仅自己拿出真金白银,还找门路、争项目,搞公益、送演出,联商会、筹善款,干得不亦乐乎。

农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最了解农村、了解土地,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怀着对土地的深情,把奋斗的脚印刻印在山城。蒙泉镇凤凰峪村村民董明新,返乡后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成立鸿鑫家庭农场,种植水稻,建设现代化育秧工厂,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烘干等社会化服务。

7月下旬以来的旱情让石门30万橘农格外揪心。石门县柑橘办主任、农艺师郑家望,爬橘山、进橘园,组织抗旱救灾技术小组,深入柑橘主产区指导抗旱。在夹山管理处夹山寺社区,种植大户江正左承包种植的300多亩纽荷尔脐橙,出现叶片发蔫情况,郑家望立即指导他正确灌水,并对橘园采取树冠、地面覆盖等措施抗旱。看到橘树长势不错,江正左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农民吃饭靠天更要靠技术,多亏郑主任他们这些农技人员的指导,我的橘园才能安然无恙。” 

力量在广袤乡村汇聚,人心在振兴路上凝聚,一幅干群携手奋斗、共促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壶瓶山下、渫澧大地徐徐舒展。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9月8日第6版)


一审:马曼雅

二审:卜云

三审:姜鸿丽

责编:马曼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