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城乡教育|芷江: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2-09-14 11:39:35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芬 通讯员 唐光怀 蒲学岩

我国已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破“五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生态……一系列改革举措顺应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有破必有立。

作为“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的芷江侗族自治县(下称芷江)全面构建教育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

看先行先试的芷江,如何交出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优秀答卷——

高位推进,确保改革落地落细

《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在芷江,20余个重点改革文件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方案一脉相承。

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芷江侗族自治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芷江教育局迅速完善了一套系统的改革体系:聚焦政府履职,提出121评价体系;围绕学校发展、建设及办学特色,提出131学校评价体系;针对教师评价提出141评价体系;基于五育并举提出151学生评价体系……

改革,既需有“坚决改”的勇气,还须有“怎样改”的智慧。

“围绕教育评价改革主体,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之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的底气,来自于芷江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尹光辉。为破除教育事业发展“障碍点”,该县将教育履职情况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多维育人,促进改革走深走实

任何基于教育的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教育评价要回归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在湖南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楠木坪镇中学选送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斗笠编织及艺术创作》荣获一等奖,这一荣誉让这所仅有262名学生的农村学校备受鼓舞。走进楠木坪中学,学生动手编织的各种斗笠妆点着校园。学校借助楠木坪镇“斗笠之乡”的美誉,开展以斗笠为特色的劳动教育,非遗传承人郑德刚时常进校指导,学生们不仅亲手编斗笠,还结合本土侗族地域风情、红色文化、乡村生活等元素在斗笠上作画。“看学生们在斗笠上的画作,不仅提升了斗笠的观赏价值,还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我眼里,这些都是会说话的斗笠,展现着本土的地域特色。”楠木坪镇中学校长吴志明骄傲地介绍着学生作品。

▲楠木坪镇中学学生在编斗笠

“虽然我们整体的文体成绩不如城区学校,但我们凭借斗笠作品,也拿到了省里的一等奖。”自己动手创作获得荣誉的农村娃,已不是人们眼中腼腆、自卑的山里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乎国之未来的根本问题,芷江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从学生需求出发,“一校一特” 多维育人,促进改革走深走实。

罗旧镇小学近千名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孩子,校长旷敏推行书香校园建设要求亲子阅读。“我老人家不识字”“课本都没读好,还看什么课外书”……起初,家长们怨声载道。很长一段时间,旷敏都奔走在家访的路上。

“您不识字没关系,老师会教孩子读书,您只要在孩子看书时,静静地坐在边上陪10分钟”“坚持一个月,我们一起见证孩子的变化”……遇到不理解的家长,旷敏带着老师们苦口婆心相劝。渐渐地,午休时满操场乱跑的孩子自动参与到每天30分钟的午读,放学后趴在地上滚弹珠、打纸片的现象也没有了。

“一校一特”的推行,与“双减”不谋而合。芷江各校围绕德育、美育、体育与劳动打造特色,学生学习氛围也日趋浓烈。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也更好了。

责任为先,推动改革入脑入心

8月底,一份由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小学高级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下发到各校。“防止高级教师在‘天花板’的位置有‘躺平’心态,我们这个办法对高级教师每学期公开课、示范课、听评课以及教学教研和带‘徒弟’方面都细化了要求。”芷江教育局人事股股长黄海介绍,“不合格的可能面临不聘。”

高级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天花板”,办法向“天花板”开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责任心。

于师者而言,强烈的责任心就是对学生拳拳的爱和对工作的尽责。

步入芷江三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几个大字挂在博学楼前尤其醒目,这样的教学理念也深深印刻在教师心里。校长夏艳常常嘱咐教师们要“让学生成为风景,教师成为背景”,“教师们要用心用情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才配得上灵魂工程师这一称谓。”夏艳说。

这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动诠释。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芷江教育系统以此为目标,为湖南教育评价改革送上一份先行先试经验报告。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