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当好困难群众“守护人”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
新湖南 • 风向标
2022-09-24 21:44:1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勇

  “一个人的公交站很人性化”“暖心的服务,点亮整个童年”,说起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常德救助中心”)工作人员联合其他部门为小轩轩增设公交临时停靠点的事,该市武陵区东江街道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

  常德救助中心有在职在岗人员25名,其中党员24人,他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承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应急托底救助等职责中尽本分、显担当,谱写了一曲为民爱民的感人之歌。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其“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

  曾经的救助对象寄来婚纱照感恩

  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一部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辛酸史,常德救助中心采取“亲情式服务、家庭式关爱”的新型救助帮扶措施,及时发现、精准救助。

  地下室、停车场、涵洞、工地、车站……从事流浪救助工作17年,这是常德救助中心救助业务股负责人吴进辉脑海里绘制出的“流浪搜寻地图”。多年来,他和同事组成街面救助搜寻队,瞄准最有可能出现流浪者的地点展开寻找,帮助他们入站救助、寻找家人、回家团圆。

  几年前,吴进辉和同事们在街头发现数十名来自贵州松桃县的小孩在流浪乞讨,立即现场劝导并护送孩子们回家,却屡送屡返,没过几天,这群孩子又出现在常德街头。原来,孩子们的父母在常德桥南市场、步行街等地打工,跟随大人生活的孩子们,白天没人管便上街乞讨。

  面对难题,常德救助中心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出“就地安置”救助模式,让流浪孩子在常德安家落户、上学读书,并定期为他们发放生活、学习补助,一揽子缓解生活困难、监护缺失、安全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力求从源头上破解反复流浪问题。

  有学上的孩子们不但不上街乞讨了,周末、寒暑假及节假日还集中到救助中心,参加学习培训和特色活动,拓展兴趣、健全人格。这些孩子当中的龙小妹等人正常完成初、高中学业,考上了大学。孩子们把常德救助中心的老师们当成自己最大的恩人。

  “老师们,我结婚啦!这是我的婚纱照,发给你们看看。”前不久,已经当上医生的龙小妹给常德救助中心寄来了她的结婚照,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幸福,感恩之情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为之感动。

  近年来,常德救助中心年均救助量约6000人次,救助率、寻亲率和安置率实现“三个100%”。仅吴进辉一人,17年来找到了1700多名流浪者,帮助实现家庭团圆1100多人。

(常德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发送礼物。 通讯员 摄)

  “一个人的公交站”暖人心(小标题)

  9月22日上午7时许,18路公交车在常德武陵区城乡结合部一处民房前停下,8岁的轩轩快乐地跳上车。这个临时停靠点,是为轩轩一个人设立的公交站。

  家住武陵区东江街道的小轩轩,3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离家无踪,年迈的外婆独自抚养他。去年3月,常德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登门家访时,发现轩轩出行不太安全。

  轩轩家距离公交站点有一段步行路程,这段路狭窄、车流量大,有较大安全隐患。常德救助中心立即给市公交公司发函,请求为小轩轩增设公交临时停靠点,公交公司迅速派人现场勘查,确认该路段适合增设公交临时停靠点。

  不久,一块醒目的临时站牌在轩轩家门口的道路两侧竖起来。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得到网友刷屏式点赞,全网点击量超过3亿人次。

  护佑孩子就是培育希望,近年来,常德救助中心全力打造“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品牌,“七彩课堂”“追梦空间”“多彩童年”等特色课程和活动为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眼下,常德救助中心正在全市开展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星星点灯·八个一”工程,为困境儿童个性定制“一房、一床、一桌、一椅、一灯、一网、一课、一电脑”,解决他们学习环境差、学习资源不足问题,为孩子打造属于自己的“追梦空间”。

  为服务好未成年人,常德救助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力量,还联合公安部门成立街面巡查联合执法队,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与教育、政法、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100多个部门单位联动,开展“圆梦微心愿”等活动,奏响救助“大合唱”。

  (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2021年11月3日一早,在外流浪17年的康德礼在常德救助中心3名工作人员陪伴下,前往河南滑县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也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名字——明定勇。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2017年,常德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在常德火车站发现一位疑似精神障碍的流浪者,对其开展救助,并送往常德市康复医院进行治疗。2018年,中心为其申请落户安置,取名为康德礼。此后几年,常德救助中心一直没有放弃为他寻找亲人,最终通过DNA比对为其找到了家。

  康德礼、康华仁、康忠和、康琪、康娅、康绣……这些康姓人员都是常德救助中心救助过的流浪人员。在报请公安部门申请安置落户时,被赋予一个共同的姓氏——康。中心工作人员说,这是为流浪人员送上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平安。

  探索“党建+救助”,建立“党员救助先锋队”,市民求助第一时间现场处置;探索“党建+未保”,在为“党旗添彩、为民生升温”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一名困境未成年人……这些年,常德救助中心不断拓宽救助外延,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实现服务对象从“流浪乞讨人员”向“生活无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转变,从“流浪、困境、留守儿童”向全体儿童转变。

  “救助工作是社会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坚决兜好这条底线,谋实招、干实事,把一个个具体举措落到细微处,把一项项具体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常德救助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卞德荣表示。

(一审:陈昂昂 二审:唐婷 三审:蒙志军)

作者:陈勇

责编:陈昂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