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矜宜
2018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将文化创新工作作为一个“体系”来整体谋划推进。自此,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山乡巨变》创作背景地——益阳清溪村,成为我省文旅融合“探索”的示范地,一个熠熠生辉的新文化IP在此诞生。
盛夏的清溪,荷花满塘,蝉鸣蛙叫。
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益阳清溪村,写就描绘新中国农村变革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如今跨越半个多世纪,漫步在这个溪流潺潺的村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百步之内满是书香。巨变,正从书中走进现实;花园,已成为清溪人的家园。
2018年,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由周立波故居延伸而来的十几处景点相继落成,过去不起眼的小村落开始了它的“华丽蝶变”;2022年7月,周立波故居完成数字化升级,人文+科技的融合,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而未来,随着清溪作家书屋的倾情打造、“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这儿正式启动,总在不断蝶变中的清溪,正向着“中国文学之乡”的目标大步迈进。
故居文化,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总是相对静态的。但在清溪,记者能看到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在卧室里创作、沉思的生动影像;能听到一段段“声”入人心的山乡故事娓娓道来;能感受到一个村,因为一位作家、一本书,而变得充满生命力。
在文化和科技的赋能之下,周立波与他家乡的人们接力,让“山乡巨变”的故事不断更新迭代,品质升级。
【1.0版】
一位作家,让一个南方山村“活”了
“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这首夹杂着益阳方言的七言诗,是周立波先生笔下的家乡。
如今再到清溪村,看山乡巨变。清溪展馆,成为人们的首选打卡地。
(7月20日,益阳清溪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摄)
展馆内,通过立体沙盘和最先进的全息技术,将清溪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大家眼前。
在《山乡巨变》情景剧中,大量运用益阳的方言俗语,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展厅内采用了5D投影技术和自动语音播报系统,重现了当年的人物、故事、情景,以及益阳的风土人情。
走出展馆的“时光隧道”,眼前的“新山乡巨变”又呈现出另一幅清远高雅的水墨画卷——印象广场、梦回清溪长廊、清溪剧院、清溪里民宿……别致、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清溪村党支部书记贺志昂说:“我谈不上是什么‘文化人’,但清溪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精神是骨子里的。我们要让清溪文化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还要活起来。”
清溪村的“文化气”,是从周立波那儿来的。贺志昂从小听着周立波书里的故事长大,但直到2008年周立波故居启动修缮,他才认真地读其代表作《山乡巨变》。
爱看书看报的贺志昂对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煮个肉吃,你们那里可能不放酱油,我们放酱油,这是文化;你们堂屋的门是关着的,我们是开着的,这也是文化。”
他觉得周立波是清溪村古往今来最有文化的人。《山乡巨变》虽然不是一本专门写文化的书,但书里的人和物肯定有清溪村的文化,应该好好挖掘。
2018年始,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对空间结构重新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开发。今天,若周立波先生看到这些,他定然欣慰——
益阳市首个大型多功能综合性大剧院,可容纳近千名观众的清溪剧院,就坐落在村子里。湖南省“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山那边人家》(根据周立波小说《山那面人家》改编)刚在这里上演,再现了清溪村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众多文旅景点陆续登场后,清溪村每年吸引超过60万游客来参观。益阳市的不少读书会和研学机构也选在清溪村办活动,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2020年,村集体经济资产达3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余元。
【2.0版】
科技赋能,让周立波和他的作品“活”了
“感谢周立波先生,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研发的技术,是有生命、有灵魂的。”长沙宏达威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负责人付磊说。
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里,有一群以90后为主的理工男,付磊就是其中一员。过去几个月,他们几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只为一个目标——让周立波先生和他的作品都“活过来”。
7月下旬,由长沙宏达威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打造的“周立波全息影像”,完成交付。该技术是通过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还原周立波先生当年在清溪村故居里创作的场景。游客只需要一台手机,就能穿越时空与周立波先生“见面、互动”,感受山乡巨变的力量。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复原”一位历史人物,如何处理好“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这成为技术团队在追求精益求精过程中的难点和突破点。
“以前我们做工业项目比较多,每一颗螺丝钉都是按照实际机器进行严谨复原。但这一次不一样,我们在尽力还原周立波先生真实形象的同时,还需要融入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想象。”
付磊说,立波先生的孙子告诉他们,“在他的印象中,爷爷是个十分爱笑的人”,这让他们估算出50多岁时周立波面部细纹的情况;清溪村的人们告诉他们,“返乡创作时,立波先生经常会下田与大家一起劳作”,这让他们推测出老人的肤色应该是偏黑的……
如果说全息影像能够“复活”周立波,那么,能否让他笔下那些蕴藏无穷价值的作品也“活过来”?
(7月20日,益阳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有声书屋,群众在聆听周立波的著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摄)
走进全新上线的周立波故居有声书屋,迎面而来的是浓浓书卷气和满满的科技感。40本著作,近百种不同的声音,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在有声书屋,清溪村的故事,真的“活过来了”……
“所有书籍我们都是用文物级扫描设备,一页一页、小心翼翼地完成。”长沙宏达威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赵帅说。
“由于周立波先生的作品年代久远,有的几乎一打开就濒临散架,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孤本、绝本。”赵帅说,但一想到这些原本只能躺在档案室里慢慢老去的佳作,通过我们的双手,被更多人看到、听到,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义了。
除此之外,本次数字化升级还完成了对周立波数字影片的修复,同时,在故居和清溪广场设置了视频打卡点,游客轻松一点,就能拥有专属的“拍客大片”,留下美好回忆。
【3.0版】
文化赋能,让新山乡巨变活龙鲜健
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在家乡写下茶子花开满山坡、一片生机盎然的南国景象;60多年后,资水河畔以文为媒,再迎高朋满座话山乡巨变。
2022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在清溪村举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基地在这个原型创作地正式揭牌。
清溪村又迎来了新的蝶变。
(7月31日晚,大型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在益阳大剧院演出。该剧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周立波先生回到家乡清溪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清溪村人民的朴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变化与进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傅聪 摄影报道)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十多年来,清溪村一年一个样。高铁站修到了家门口,柏油路通到了农家院,砖瓦房变成了小洋楼。
在清溪画卷之上,一批散发着优雅书香的作家书屋正悄然绽放——
立波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王蒙清溪书屋、艾青清溪书屋、迟子建清溪书屋……首批10座各具特色的书屋,将清溪画卷的轮廓勾勒得更加立体、丰满。
书屋集聚书籍售卖、文学交流、休闲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沉醉于书海的同时,甚至有机会与偶像进行交流;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式体验《山乡巨变》中的复原场景,重回那段浸润着泥土芬芳的时光;在这里,你还可以喝上一杯当地村民现做的益阳擂茶,拉拉家常,聊聊变化。
这些书屋都是在原有民居、农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与整个清溪村融为一体。
把书屋开进村民的家里,清溪村文化品位提升了,村民的日子也“活”了起来。
荷塘边,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在荷叶与红花之间显现。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立波清溪书屋的所在地。
“一楼是书屋,二楼就是我们家。游客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六七百杯擂茶。不用出去打工了,居住环境变好了,家庭也能照顾到了……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山乡巨变吗?!”说起清溪巨变,卜雪斌脸上堆满了笑容。
“只有同农民群众吃、住、劳作在一起,才能真正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周立波这样说。
半个多世纪后,书屋成了村民的“家”,成了山乡巨变的缩影。周立波先生再次以最美好、写意的方式,与清溪村群众“三同一片”,再次在家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签名本珍藏馆、山乡巨变陈列馆、一系列清溪文艺文旅主题活动、打造国家级5A景区……一个个精品项目正在酝酿、打造,清溪村的文化IP也越来越清晰。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到“山乡巨变第一村”,再到迈向“中国文学之乡”,下一版“山乡巨变”,正在加载中……
●青年观察
第一次,走在“山乡巨变”的大道上
张江汀(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一学生)
我来自北方的城市,这是我第一次以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的身份走进南方的村落。
老实说,作为一名1998年出生的大学生,作家周立波先生和他的作品《山乡巨变》离我都有点远。但走进清溪,突然都近了。
(1月18日晚,益阳清溪村迎新春文艺晚会热闹上演,省级非遗项目“虾子起拱”亮相吸引眼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在这里,我第一次穿越时空“看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的模样。
很难想象过去破旧的茅草屋如今成了独栋楼房。展馆情景剧中演绎的益阳俚语方言,让我这个北方女孩颇感新鲜,全息技术更是让那个原本离我遥远的年代,在眼前立体起来。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发现新时代下的农村生活,可以如此诗意、惬意,且充满创意。你看,景在村中,村在景里,既保留了自然的原生态,又处处科技感满满,网红争相打卡,让你知道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乡村。
通过“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深度碰撞,我看到故居文化“活”了,《山乡巨变》的故事“活”了,村民的日子也“活”了;我看到一个个清新脱俗的景点与整个村落融合得恰到好处,一座座别具匠心的作家书屋、一条条宽广的柏油路,都能助你通往那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明白“不懂得中国农民就不懂得中国”的内涵。
在和村民卜雪斌的交流中,他言语间的喜悦与幸福,深深感染了我。这个过去不起眼的小村落,正依托文学、科技赋能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理念,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有钱赚、有福享。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一个作家的力量,一部文学作品的力量,我憧憬着新时代山乡巨变下,中国农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责编:唐煜斯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