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丨三个红色旅游景区的朋友圈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2-08-16 06:48:32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摘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涛

通讯员 张欣 周梦思 吴若晴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红色是湖南最耀眼的底色。

3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70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59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8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酷暑天,走进任一处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纪念场馆,无不人头攒动,人气旺盛。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在湖南,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生工程的红色旅游取得长足发展。老牌景区青春焕发,新挖掘景区来势喜人。目前,已实现从业人员100余万人,游客上亿人次,综合收入超千亿元。

让我们走进韶山、沙洲村、十八洞村这三个全国知名红色旅游景区,揭开湖南红色旅游发展强劲的秘密。

韶山村 村主任的朋友圈

8月,湖南高温模式持续,可再热的天气也挡不住游客前来韶山的热情。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广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处处人流如织。

韶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毛春山的手机响个不停,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仅数数韶山村国内的“朋友圈”,毛春山两只手都不够用。这些年,韶山村先后与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河南临颍县南街村、江西南昌市李家村、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新疆布拉克村等全国近20个村、社区结为友好村,建立长期旅游合作机制。

东方红,太阳升,韶山出了个毛泽东。“伟人故里”韶山不断构建省内、国内、国际朋友圈,其红色旅游品牌愈加响亮。

(8月6日,游客在韶山毛泽东广场参观、缅怀。 喻名才 摄)

十多年前,韶山联手宁乡刘少奇故居、乌石彭德怀故居打造了伟人故里“红三角”旅游产品,后又与广东中山的孙中山故里、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里联合推出“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行”,全国关注。

2021年6月18日,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通车,全程354公里的红色之旅串起了湖南湘潭市、株洲市和江西吉安市3座城市的9个县(市),铁路穿行于罗霄山脉,沿线24个红色景区景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将红色文化一路传唱。“井冈山一直是我向往的圣地,一直盯着铁路开通的消息,终于梦想成真了。”韶峰电视机厂70岁退休职工彭其明谈起自己的首次井冈山之旅,仍感到兴奋。

韶山还有一个国际“朋友圈”,多次承办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活动,与胡志明、戴高乐、列宁家乡建立友好关系,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展示窗口。

在外,朋友圈不断扩大,“伟人故里”光芒四射;在内,韶山不断强身健体,景区创新升级。芳草园展馆、银田银河景区为景区扩容;神舟十号返回舱、月壤落户为韶山向九州揽客;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为韶山集聚人气;《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最忆韶山冲》实景演出丰富旅游业态……

韶山在“朋友圈”中越来越耀眼,游客越来越多,回乡的游子也越来越多。

(2021年6月18日,韶山市毛泽东同志故居,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追寻伟人足迹。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沈楚华在长沙做生意10多年后,选择回乡开办了梦稀乡宿,暑假期间,天天满房。送走当天中午最后一桌客人,已是中午1点半了,他靠在椅子上悠闲地喝了口茶,“现在我们还在享毛主席的福。”

《最忆韶山冲》全剧112名演员很多来自外省。21岁的龙冰心来自山东,23岁的吉泉林来自山西,分别在剧中饰演杨开慧和青年毛泽东。“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每天还有这么多人来看我们表演。”吉泉林毫不掩饰他对韶山的热爱,他在这里享受到了工作的成就感,也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在剧团实习的女友梁泽彬承诺:“毕业后,我也来韶山!”

韶山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呢?毛春山丢给记者一个数字:现在韶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000元。

沙洲村 一名讲解员的朋友圈

8月12日,点开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朱裕芬的朋友圈,果香四溢。桃子、梨子、李子依次排开,让人以为她换了工作。

“我的主业还是讲解员,水果都是沙洲乡亲们种的,天气太热了,得快点帮他们卖出去。”因游客多,直到下午5点,朱裕芬才结束一天的讲解工作,忙不迭向记者解释自己朋友圈的跨界行为。

朱裕芬的朋友圈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她经营一家石棉瓦店,朋友圈天天推销自家的货。2019年11月6日,她的朋友圈突然发了一条有关沙洲村红色旅游的消息,引起朋友们猜疑。“2019年11月1日,我正式成了一名‘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朱裕芬至今记得那一天的兴奋。“其实2017年开馆的时候我就想来,但正好生孩子,所以推迟了两年。”朱裕芬说。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发生在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温暖”很快“点燃”了沙洲。汝城县以沙洲村为核心,充分挖掘沙洲及周边村庄的红色旧址,将周边九村一库统一规划,建成了享誉全国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村参观考察,给了当地百姓极大的鼓舞。“当时我就在现场,太激动了!”朱裕芬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人气越来越旺,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郴州市委党校在此建立沙洲分校,让党员们接受最鲜活的教育。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半条被子”主题雕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纷至沓来的游客也让沙洲百姓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钥匙”。“现在沙洲村跟以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馆长陈海霞感叹道,“特别是总书记来了之后,大家对发展前景充满了劲头,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盼头!”

她说的一点不夸张。村民张有发流转300亩土地种植柰李、小黄姜;朱向勇种了橘子;朱建平种了枇杷;沙洲媳妇朱晓英回来开了三家特产店、一家奶茶店;罗志鸿开了一家民宿,取名“真善美”,暑假火爆;朱世伟开了村里第一家夜宵店……“以前村里天一黑,安静得很,现在开了好几家夜宵店,生意还挺好。”陈海霞说。

村民们种植的水果和农特产品,吸引游客购买和采摘。去年,沙洲村又与兴盛优选创建了500亩的沙洲·兴盛优选乡村振兴产业园,并带着周边村的农特产品一起放在兴盛优选乡村振兴馆销售,“一年多时间销售额已超过3000万元!”兴盛优选总裁助理李浩用数字说话。

沙洲村村民都在谱写生活的新乐章,朱裕芬的朋友圈也不断奏出新曲。石棉瓦已遭“冷落”,沙洲村红色旅游成了一号主角,其次是乡亲们种植的水果、农产品。 “店子交给老公去打理了,如今沙洲村人人有技能,家家有产业,我朋友圈可卖的东西太多了!”

“半条被子”,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让沙洲村美丽蝶变。2018年,沙洲村整村脱贫。去年人均收入1.71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

十八洞村 一个脱贫村民的朋友圈

2022年2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发了一条朋友圈:女儿龙思恩坐在洱海旁,笑容天真。给他点赞的多是知道他“老底”的干部村民。

这是龙先兰第一次全家旅行。他开着小货车,带着老婆、女儿,重庆、四川、云南游了一个遍。“以前饭都吃不饱,哪个会想到旅游啊。”龙先兰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幸福日子。

(图① 8月8日,蓝天白云下的花垣县十八洞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均收入仅1668元的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乡亲们,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当时龙先兰正在外打工,听到消息后就回了村,以为会发很多钱。可是他失算了,他一分钱都没有领到。“扶贫先扶志”,在时任扶贫队队长龙秀林的帮助下,“酒鬼”龙先兰养起蜂来。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迷人的自然风光正好发展旅游。餐饮和民宿开起来了,龙先兰的蜂蜜也跟着火了。2015年5月16日,他发出了第一条朋友圈,“2014年底才用上智能手机,外面来的人都用微信,也跟着用起来了。”龙先兰说。

2018年12月30日,龙先兰在朋友圈宣布“转型”成功:“去年我还是搬菜,今年我就是大总管了。”在一份餐饮服务人员名单中,他成了负责人。生活蒸蒸日上,2017年1月15日,龙先兰与吴满金结婚,成功脱单;2020年3月,女儿龙思恩出生。同一年,龙先兰的亲子游乐谷在十八洞开门迎客,集餐饮、住宿、泳池于一体,投资近百万元。“虽然还没回本,但生意还可以。”他淡定地说。

(图② 7月6日,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敲起迎宾鼓迎接远方的客人。 彭璟 摄)

旅游成了十八洞村成长最迅速的产业。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精品线路;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十八洞村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

“十八洞村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打造的旅游新业态,是精准扶贫的红色地标,现在已经升为5A级旅游景区,这给我们的乡村振兴设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想的是未来的发展。

2021年4月17日,作为学员代表,龙先兰走上湘西开放大学的开学典礼发言席,他将在这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再干两年事业,考虑生个二胎。”龙先兰笑着说。十八洞村人正像龙先兰一样,满怀信心地奔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青年观察

最大的变化还是精气神

陈海霞(“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馆长)

很高兴能以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的身份,跟大家聊聊我眼中的沙洲村。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沙洲村后,我们沙洲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大家口袋里有钱了。我们现在村集体和老百姓收入真是直线上涨, 2014年人均才几千块钱,去年底达到1.71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了70万元。我们这里每位年满60周岁的村民,每个月都有200块钱分红。

最大的变化还是精气神。说实话,以前村民可不是这样。现在人人都把自己当村里的主人。最近制定了沙洲十项最美评选方案,大家参与的劲头可大了。

原来村里多是些留守儿童和老人。现在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既赚了钱,又可以顾家。他们还积极加入沙洲青年志愿服务队,做了很多公益。

村里可谓一天一个样,各类规划也在热火朝天推进。现在的沙洲,大家有劲头,有奔头,有盼头。作为从汝城县城来到沙洲村工作的“外乡人”,我想套用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辞长作沙洲人!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