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觉得很欣慰,养了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省事省心。这种孩子会主动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比如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哭闹着向父母索求,反而会压制自己的欲望,开启自动劝说的模式:太贵了,爸爸妈妈可能会破费;买了玩一下可能就不喜欢了,不值得买。他们去别人家里做客,会主动地保持礼貌,主人给什么东西,他们都会父母确认后才会收下。即使是不喜欢的食物,他们也会乖巧地吃下,并对主人表示恰当的感谢。
成年人称赞这种孩子,总是说:“真懂事!”这种赞许行为给孩子一种暗示:好像学会了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社交,才是一个好孩子的重要标准。
家长希望孩子懂事,其实是希望孩子尽可能地理解自己,并且按父母的期待行事。这样的孩子具备以下特点:善于察言观色,嘴甜会讨好成人。他们不会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出发,而是快速地揣测成人的心意,并注意观察成人的面部表情,随时修改自己的态度。他们会挑选成人爱听的话语,做出符合成人需要的行为,以此来迎合别人,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成为成人口头的最优小孩。
然而,懂事小孩的成熟和稳重,背后堆积着大量的委屈和不快乐。他们的懂事,也并不是好事,这是心理发育的拔苗助长,是成人对孩子的心理剥削。
A 懂事孩子是怎样形成的?
懂事孩子不是天然形成的,他们都是被不如意的生活推着,心理加速发展被提早催熟的。有的家庭孩子多,家长会不加考虑地让前面的孩子承担起长兄长姐的责任;有的家庭缺少父亲或母亲,孩子被动担任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有的家庭父母懒惰不承担养育的辛苦,名义上是把孩子当朋友,实际上让孩子野蛮生长;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要求孩子像小大人一样......种种不利的家庭处境,让孩子慢慢地丢掉了任性和天真,他们变得像成人一样通盘考虑,学会了担当。他们努力地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自主解决生活麻烦,他们却没有勇气表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孩子、未成年人需要长辈更多的呵护、宽容和爱。他们戴着成人面具在生活,就是等着一个被夸“懂事”的评价才能安心。他们不是为了追求自己更成熟,而是害怕不被父母喜欢。
很多父母在接纳孩子方面,是有着条件附加的,那就是你满足我的标准,我就喜欢你;否则我就不喜欢你了。两者之间,是没有可以调和的中间道路,孩子必须选一个。要么是懂事赢得父母的喜爱,要么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失去父母的喜爱。大部分孩子虽然也想被父母喜爱,但他们最终会觉得难度大而最终放弃;但仍有少数的孩子,恐惧失去父母的庇护和喜爱,他们会竭力做到让父母觉得他们懂事。只有懂事才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赞许,一旦不那么“懂事”,父母就会皱眉头和口头批评,否定他们的行为和想法。
这种家庭教育的反复渗透下,孩子发现与强大的父母抗争是很难的,不但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会恶化亲子关系,诱发了更多的紧张、悲伤、惊吓、恐慌和迷茫的情绪烦恼。父母不会让步,最终只能是孩子学着跟着父母走,否则他们就会被父母忽视或心理隔离。为了不被父母抛弃,他们学会了让出自己做小孩子的权利,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按照父母的情绪和心意来做事。懂事成了他们在家庭里的护身符,讨好别人成了他们下意识的反应。
B 如何抚慰这些过早失去童年的懂事小孩?
对于懂事小孩,成人需要警惕,并能深刻地认识到:养育孩子需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按照父母的偏好和主观意志。
第一、家长要积极学习,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孩子 家长需要认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家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是否符合同类儿童的发展特点。如果自家孩子与其他儿童无明显差异,说明发育正常无需担心;如果孩子的表现过度成熟,则说明孩子心理年龄超越了生理年龄,两者发展严重不同步,孩子出现了不正常的早熟。
第二、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教养不当 孩子的懂事是为了照顾成人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是孩子真的应该做到不闹不吵、乖巧无欲。麻木冷淡的家长并不能看清自己带给孩子的心理压迫,来源于自己喜欢控制别人、偷懒不作为和情绪暴躁抓狂、喜怒无常,以及教育手段低效简单等局限。有责任的家长需要深刻认识自己,积极修正自身缺点,努力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才能逐步降低对懂事小孩的心灵束缚和消极影响。
第三、懂事小孩需要接受专业的新理论辅导 如果家长不积极成长,改变家庭气氛,甚至继续让孩子更加懂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离开家庭,做专业的心理辅导,来疗愈内在的心理创伤。专业辅导人员会引导孩子认识到,懂事并不是获取父母之爱的必要条件,父母原本应该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权利犯错、拒绝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额外义务,可以不附加条件地享受属于儿童的自由和照顾。除了扭转孩子不合理的信念外,心理辅导人员还会通过情绪宣泄技术,疏导儿童积压的情绪垃圾,让孩子压抑的消极感受有机会公开表达出来,喊出自己的委屈、不满和生气。同时,他们还要学习说“不”的技巧,判断超越自己能力限度的事件,委婉地拒绝。
第四、懂事孩子成年后,要主动改变这种懂事的行为模式 当孩子成年后才意识到过早懂事是一种伤害,却因为心理惯性,很难切断这种为人过度付出、不顾及自己真实感受的非健康模式。他们以为为人着想多一点、为别人付出多一点,就能换取对方对自己爱得多一点,得到更多的关注。但这种单向付出并没有激发对方的共情,回报给更多的情感资源和现实互惠。这会让懂事小孩内心很不平衡,有一种被过度侵占,但有不知道该如何斩断这种错误模式。他们需要审视这种不敢放弃模式背后的恐慌情绪,理解过去自己不被父母接受的痛苦感受,放弃从父母听来的错误理念,学着去自我关怀。当想要替别人承担责任时,要尝试着告诉自己,先等等看,不要急于出手,让别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他们也需要修正情绪认知,划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边界,拒绝别人不合理的依赖。对外界环境脱敏,不要被别人的困境带着跑,增加了多余的情感反应。他们需要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内在声音,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细心地照顾自己,增强自己的价值感和配得感,减少负面情绪,提高个人的生活意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责编:张丽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