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在别一个国度里”——龙山县里耶镇八面山地名考
新湖南 • 解码湖湘文化
2022-02-14 17:04:22

/彭志文 彭业忠 图/周金标等

处于湘渝交界之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八面山,用当下时兴的说法,是网红打卡地,旅游产业热之闹之。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称八面山地名的至少有五处,分别是湖南省龙山里耶八面山和桂东八面山、四川省洪雅八面山、重庆市黔江八面山、浙江省东阳八面山,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蔵励龢等编,下同)中仅记里耶八面山,著名作家沈从文写了一篇书信体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

沈从文研究的第一人、著名学者凌宇教授曰:“别一个国度”为沈从文对龙山八面山的另一种称谓,一九二六年,《现代评论》连载了沈从文的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此地古为八蛮之地,是土家族圣山,沈先生用此称谓,实另有深意也。

八面山:山有八面

里耶八面山,属于武陵山脉北支湘、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太清山一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横亘在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与湖南省龙山县交界处,北与湖北省来凤县相望,南与湖南省保靖县隔酉水河相交,最低海拔900多米,最高海拔1414.5米,平均海拔1233.2米。

八面山景区盘山公路

八面山东北麓属重庆市酉阳县可大乡,西麓属酉阳县酉酬镇,西南麓属重庆市秀山县大溪乡和石堤镇;东北、东、东南山麓,分别属龙山县咱果乡、内溪乡、里耶镇,因其绝大部分山体属龙山县、山顶属龙山县里耶镇,故称之龙山八面山或里耶八面山。

重庆市酉阳县酉酬镇和平村的公路,通往八面山的天堂村

从龙山县咱果乡土车沟村远眺八面山的最北端

从龙山县内溪乡的西眉峡村远望八面山

从龙山县内溪乡树车村仰望八面山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八面山在湖南龙山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横亘百里。上有青鱼潭”。

《四川通志》:“八面山在州(酉阳州,今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二百里,北接湖北,南界湖南,袤三百余里,广数十里,四面多县崖”。

《龙山县志》(光绪版):“八面山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东北为县境,西为四川酉阳州境,西南秀山县境”。

《龙山县志》(1985年):八面山“孤山骤起,成船形状,北起咱果公社鹅公尖,南至里耶公社观音岩。”

《里耶镇志》(2019年):“八面山,武陵山区知名度极高的一座台地高山。它高耸于低丘陵上的向斜构造盆地上,南北长而东西窄,山体突兀,呈巨大船形,横亘在镇域的西北部”。

里耶八面山得名,应与其独特地理形态特征有关。《酉阳直隶州总志》(清同治 冯世瀛 冉崇文等编纂,下同):八面山“高出万山上,层岩叠嶂,石骨峥嵘”。八面山最高海拔只有1400多米,但“高出万山上”,凸显于酉阳、秀山、龙山、保靖、来凤边境,造成这种凸显地理形态特征是因为亿万年来地壳隆起和酉水河冲刷。

凌宇教授在重庆市秀山县胡联村小坪考察

重庆市秀山县小坪村的盘山公路,通往八面山的自生桥村

酉水河是沅水一级支流,古称酉溪、白河,发源于湖北宣恩,经湖南龙山县、湖北省来风县流入重庆市,沿着八面山西麓经酉阳县大溪镇、酉酬镇、酉水河镇、秀山县大溪乡、石堤镇转向东流,经龙山县里耶、保靖县清水坪、比耳、龙山县隆头、保靖县碗米坡、迁陵流入永顺、古丈,在沅陵汇入沅水,酉水河呈“L”型将八面山裹在怀中,八面山就一首像航行中的巨船,酉水河就像这首巨轮航行溅起的波浪线。

由于酉水河长期冲刷切割,造成河谷盆地海拔只有200—300多米,河谷与八面山顶相对高差达1000-1200米,特别从山腰以上四周皆悬崖绝壁,山势凸出,四方八面十分明显。

《龙山县志》(光绪版):“其山分两层,山半曰二岩(洛子坪),自上陡削。”《酉阳直隶州总志》:“八面山在州治(酉阳直隶州,今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二百一十里……登此以望,南秀山、保靖,东龙山、永顺,北来凤、利川、黔江,西酉阳,皆约略可指,故山以八面名。”里耶地方文化人撰联:八面山山八面面面威风,自生桥桥自生生生不息。

八面之名,得于何时无法考证。楚秦置迁陵县时,迁陵县治所就设在八面山东南麓的里耶,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记载的地名虽多,但大多是郡名和县名,没有记载八面山;汉唐以后至清改土归流前,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糜政策,由于“汉不入蛮,蛮不出峒”,史料中没有发现关于八面山名的记载。

改土归流后当地的县志、碑刻、家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八面山的记载。

清道光时期,龙山县叶家寨叶尚谨夫妇墓碑载:“秀山边冉土司,强争八面山口,屡次犯境,猛蝎难当。我祖设计,大破冉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通纂》田仁利校点编著)。“强争八面山口”是指酉阳冉氏土司与永顺彭氏土司争夺八面山南端山脚酉水河边的鲁碧潭(今里耶镇大板社区)。

《为调处永宁(永顺)酉阳二司因争鲁碧潭等土地争执问题的题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101卷)》)《为黔省永顺酉阳二司结盟事宜》(《中国明朝档案总汇(47卷)》)记载,川楚两省多次派员到里耶实地勘察,调处永顺酉阳二司争端。

《酉黔冉氏家谱》载:兴邦祖袭职后,以稳定政局,时在酉阳东后溪地彭氏土酋乱,公举兵平定,直抵八面山下,和湖广永顺彭土司划定疆域于今为界。

《龙山县志》(光绪版):“正德十四年,因保靖宣慰司彭翰与惠兄弟争地冲突,相互讦奏。十五年,钦委郡御使吴廷举亲自踏勘,断以溪水七十二条四至界限归彭惠管理。勒立石碑于喇竹口、金斗山,永杜争端。其地东至史禹山与永顺分岭为界;南至大河与保靖分江为界;西至龙崖洞、八面山,抵酉阳司界;北至红崖河抵永顺司界,大小一百有七寨,额拨秋粮五十石,编设军民十二甲,以惠自请,改其地隶辰州”。

重庆市酉阳县可大乡客(在)村仰望八面山的背子岩

民国时期,湘西籍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专门用了一个副标题:“关于住八蛮山落草的大王娶讨太太与宋家往来的一束信件”。

“八蛮山”指的就是里耶八面山。

沈从文先生在《白河流域几个码头》这篇散文中亦写道:“站在里耶河边高处,可望见川湘鄂三省接壤的八面山。山如一个桶形,周围数百里,四面陡削悬绝,只一条小路可以上下。上面一坦平阳,且有很好泉水,出产好米和杂粮,住了约一百户人家。若将那条山路塞断,即与一切隔绝,俨然别有天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著名作家胡楚卿回里耶探亲,回台后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八面山高酉水长》。

凌宇教授与湘西州文联党组书记黄叶在八面山考察

八面山:土家圣山

里耶八面山大约形成于4亿多年前。《龙山县志》(2012年):“八面山孤峰突起,形如巨船”。当云雾从酉水河谷升起后,从空中府视,八面山更像一条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

当地民谣称:“八面山两头尖,两头尖尖像条船,西边紧靠是四川(今重庆),东边下山是湖南”。

八面山土家人称“树木补”。“树木补”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树木”汉语意指“祖先”,“补”汉语意指“船”,“树木补”就是“祖先船”。

在武陵山区土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补所雍尼》的传说,“补所”“雍尼”是土家语人名,“补所”是指哥哥,“雍尼”是指妹妹。传说,远古时候,洪水滔天,补所、雍尼兄妹驾驶葫芦船渡过齐天大水,来到武陵山区,葫芦船化为八面山,洪水消退后形成环绕八面山的酉水河,补所、雍尼在八面山下酉水河边的“树木峒”居住、“里耶”拓荒。

在仙人指引下,补所、雍尼经过“破竹竿”“燃青烟”“滚磨子”三关,按“天意”成亲繁衍后代,构成了今天武陵山区的土家族。

以“滚磨子”的传说为例,说的就是补所、雍尼两兄妹,将一付石磨从八面山上滚下山,如果石磨在山下能合在一起,就是天意,兄妹俩就可成亲。现今的里耶镇半坡村易家堡,有一块阔大的台地,在八面山的小岩门下,台地上就竖立着巨大的“合磨石”——一厚一薄两块岩头,天衣无缝地竖合在一起,当地百姓称之为“合磨石”。

龙山县里耶镇半坡村易家堡的“合磨石”

后来,雍尼化为“睡美人”仰卧在八面山上顶东边,补所化为“人头岩”伫立于八面山顶西边,凝视着东边的“睡美人”,“补所”“雍尼”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八面山就是土家圣山。

《里耶镇志》(2019年):八面山在里耶古城西面,被称作“土家族人圣山”。至今,里耶土家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向八面山朝拜,祈求平安。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聚居区,八面山下的里耶盆地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湘西古文化钩沉》(柴焕波著)认为湘西“土家族源于古代的濮人”“战国秦汉时期,楚人、巴人、汉人等先后进入湘西,与土著濮人杂居。”“在唐宋以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一个复合民族”。

考古发现,里耶盆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都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古代濮人生活在里耶古城遗址区域内。

“里耶”是一个古老的土家语地名,即“肥沃的土地”“肥土”“神奇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是土家族先民对里耶盆地客观地理特征的主观判断,是土家先民最先开拓的地方。

里耶古城北面约4公里的树木峒、岩冲,清改土归流时属龙山县三甲里,现为里耶镇树木村、岩冲村,树木峒是三甲里治所。

“树木峒”“岩冲”均是土家语地名。《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叶德书 向煕勤著):“树木(su35mu55)”是古代土家语,指“祖先”,“树木峒”应是“祖先峒”或“先人峒”。

“岩冲”当地土家人称“阿撮(a21tsho21)”,土家语“阿(a21)”是指“石头”“岩”,“撮(tsho21)”指“屋”,“岩冲”即岩屋。

“树木峒”“岩冲”是土家先民最早住居的地方。土家族子孙在八面山及里耶盆地繁衍生息了几千年,八面山麓的曹家坡、杨家寨、月吾、牙土、麦子坪、树木峒、岩冲、打虎溪等村寨聚居的土家人,至今仍然会说土家语;八面山顶及周边山麓,遗存了十分丰富的土家语地名。

考古发现、说土家语的族群和遗存的“树木峒”“里耶”“岩冲”等古老土家语地名,充分证明里耶盆地是土家族的发祥地。

八面山别称“八蛮山”。虽然史料上没有“八蛮山”之名的具体记载,但史料和当地人都有“八蛮”的说法。

先秦时代,中原王朝称南方部落为“蛮”,春秋时南方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秦汉时期,称居住在武陵山区的部落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现在酉水流域的来凤、酉阳、龙山、保靖、永顺等地还有八部大王传说和八部大王庙遗址。“八部大王”当地人也称八部大神,是指古代土家族八个部落首领,八部大王庙是土家族人祭祀八个部落祖先的场所。

《龙山县志》(嘉庆版):“山(八面山)腰名二岩(里耶镇原洛子坪村,现属半坡村),乾隆二年,土人延缘辟径,攀跻而上,种植始遍。”但从考古发现、史料记载和八面山顶、山麓及酉水河谷坪地遗存的土家语地名中可以发现,土家族先民在八面山活动的时间应早得多。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八面山麓的里耶是楚国和大秦迁陵县治所。里耶背靠八面山面对酉水河,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军从乌江入酉水进攻楚国的咽喉之地,楚国为抵抗溯乌江而上的秦军在八面山下的里耶筑城。

据史料记载,战国中晚期秦楚在里耶争夺十分激烈,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二十七年)秦令司马错出蜀攻楚占巫中,里耶及八面山属秦。次年楚收复巫中,里耶及八面山属楚。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三十年),秦郡守张若伐楚,占巫中及江南,置黔中郡,里耶及八面山属秦。

公元前279年,楚收复黔中郡,里耶及八面山属楚。公元前277年,秦复拔巫中、黔中郡,里耶及八面山属秦。次年,楚夺回江南等地,里耶及八面山属楚。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占迁陵县城,里耶及八面山属秦。里耶和八面山时而归秦时而归楚,上演了“朝秦暮楚”的真实历史。八面山是里耶天然屏障,当年秦军进攻楚国迁陵县就是顺酉水而下或从西边翻越八面山突袭迁陵县城(里耶)。

根据里耶秦简记载,秦占迁陵后复设迁陵县,下辖都乡、啟陵乡、贰春乡。

《里耶秦简牍所见秦迁陵县乡里考》(晏昌贵、郭涛著,《里耶秦简研究论文选集》张忠炜主编2021年):“秦汉时期,‘都乡’多与县城同地或在县城附近。里耶简之‘都乡’亦当位于秦迁陵县城内或其附近,‘县’与‘乡’有不同的办事机构和地点。”“推测啟陵乡位于迁陵县的东部偏南,则贰春乡可能位于迁陵县的西部偏北一带。”“贰春乡产漆,里耶9-1136:‘卅七年,迁陵库工用计受其贰春乡漆:漆三升,饮水十一升,乾重八’。由于漆的生产量大,贰春乡似有专管生漆的官职,简8-1548有‘贰春乡主漆发’。”“今溪口所在地为长潭河与酉水的交汇处,其西北八面山是漆树生长的良好地带。”

由此可推测,八面山秦时应属迁陵县贰春乡辖地,由于海拨较高,山上漆树盛多,当时就有土人在山上从事割漆等生产活动。

五代时期,八面山是南楚马殷属地,但马殷鞭长莫及,实际上由当地土著部落或土司统治。

《酉阳直隶州总志》:“八面山在州治东北二百一十里大江里、小江里境上,高十里,亘百余里,顶广二十五里。五代时楚王马殷尝于其上筑城,不果。”

《龙山县志》(光绪版):“土人家乘(即家谱)称,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里、洗洛里、辰旗里、董补里、洛塔里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峒,瑊复率众击之,逃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归瑊,瑊令伯林攻吴著冲,冲困死洛塔山石峒,以洛塔之地酬向氏,余土尽归瑊……又有惹巴冲与吴著冲结为兄弟,今邑之明溪、五寨、坡脚、捞车、二梭、三甲、四甲诸里皆其世土,后亦为瑊所并。”

“吴著冲(也记为“禾着冲”)”“惹巴冲”是土家语,“吴著”“惹巴”是名,“冲”是指“大王”或“首领”,“吴著冲”“惹巴冲”还有“春巴冲”都是土家族部落首领。“三甲里”就是现在里耶镇行政区域,八面山是“惹巴冲”属地。

五代时期,“吴著冲”“惹巴冲”的军队曾共同驻扎在八面山顶,八面山顶洛塔营、岩冲营、阿土营等土家语地名就是铁证。“洛塔”是指龙山县洛塔乡治所,唐末五代时土家族部落首领“吴著冲”的宫殿——吴著厅就建在今洛塔乡老寨村南吴王堡山顶台地,彭瑊、向伯林攻吴著冲时被毁,遗址尚存,现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叶德书、向煕勤著):“洛塔”是土家语“糯托”的音变。以前这里曾是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之一“糯托裸猛”的住地,“糯托”“裸猛”是“头人”“首领”。“洛塔营”是“洛塔”头人军队的驻地。“岩冲”指原岩冲乡、岩冲村或现为里耶镇岩冲村,“岩冲”是土家语“阿撮”的汉字记音,即岩屋。“阿土(也记为牙土)”是指原长潭乡牙土村、现属里耶镇桥上村,“阿土”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即岩石多的地方。

五代时,“岩冲”“阿土”都是“惹巴冲”属地,“岩冲营”“阿土营”应是“惹巴冲”所属部落“岩冲”“阿土”军队驻扎的地方。

因“又有惹巴冲与吴著冲结为兄弟”,所以“吴著冲”的“洛塔营”与“惹巴冲”所属的“岩冲营”“阿土营”共同驻守八面山上,或为联合抵抗其他部落入侵、或为联合抗击南楚西扩,或为联合抵抗彭瑊兼并。

八面山古名荷敷山。《秀山县志》(清王寿松等修,李稽勲等纂,清光绪十七年刊本,下同)载:“境内(秀山县)大山名者数十,尤显者东荷敷亦曰八面山,西九峰、太阳,东南隘山亦名穿河盖,东北迤西木桐、波羅、平阳,平阳旧曰三江山。”“其实八面山即古荷敷”“王象之舆地纪胜云,荷敷山在黔江县东一百八十里,延入溪州三亭县界,广袤二百五十里高一十五里。三亭唐所置也,兼有今保靖龙山地,黔江东境接酉阳,既非故三亭连界亦无此二百余里大山。八面山颜蟠丹翠,跨连荆蜀,当酉秀来龙四界之壤,宜为古荷敷山矣。因黔江有山亦得八面之名,故王氏误载耳”。

《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中华书局1992年,下同)载:“荷敷山在黔江县南一百八十里,延入澧州三亭县界,高一十五里,周围二百五十里。”

里耶八面山在黔江县南秀山县东,与《舆地纪胜》记“荷敷山在黔江县南一百八十里”方位相符。

《秀山县志》关于“王象之舆地纪胜云,荷敷山在黔江县东一百八十里”的引用明显失误,但所记“延入溪州三亭县界”是正确的。

《舆地纪胜》关于“延入澧州三亭县界”则应为“延入溪州三亭县界”,因《舆地纪胜》记载“澧州”辖“澧阳、安乡、石门、兹利”四县,不含溪州。

三亭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置,先隶辰州,后隶溪州,地域相当于今保靖县、花垣县和龙山县南部,里耶八面山是其属地,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为保静州,宋改为羁縻保靖州。

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地域相当于今石门、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隋改置澧阳郡,唐复改澧州,宋同唐,梁唐宋澧州均不辖三亭县,但澧州与溪州接壤。

黔江以南秀山、酉阳与三亭县交界之处(今龙山县南部)“高一十五里,周围二百五十里”的大山只有里耶八面山。因此,八面山是古荷敷山无疑。

背子岩下的这条公路,由重庆市修建,通往八面山的天堂村

王象之何以将八面山记为荷敷山,《舆地纪胜》《秀山县志》都没有说明。《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印刷版):“荷”,本义指荷叶、荷花、莲,引申为背、扛或担当;“敷”,本义指涂、搽、摆开、铺开、施加、给予等意,引申为传布。根据字义解释“荷敷山”,即荷叶铺开的山。

王象之将八面山记为荷敷山,来源可能有二。

一是从史志中所得。北宋初著名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宋.乐史撰,中华书局,2007年)中关于古溪州的部分缺失,无从查证,其他古代地理志中也暂末发现有关记载。

二是实地走访所得。《里耶秦简告诉我们,战国时期已存在“川盐入湘古道”》曾湘军著)载:里耶秦简有一道简涉及食盐供销问题,我们称为“买盐简”,简文如下:“即酉阳徒道反涪陵来以买盐急,却即道下,以券与却,靡千钱,除少内书,却道下操养钱来视,华购而出之。”“从涪陵至今天永顺王村(今永顺县芙蓉镇,古酉阳县治所)开辟了一条专门运盐的通道,叫酉阳徒道,即后世俗称的川盐入湘古道。”

《川湘古盐道与湘西盐道文化》(陈廷亮著):“川盐入湘西的盐道可概括为‘两横一纵’,‘两横’即龙山-常德线、沅水线;‘一纵’即龙山-洪江线。”“龙山-常德线:四川彭水(今属重庆市)郁山之盐经鄂西的咸丰、来凤到湘西龙山县,或自贡、富顺之盐经‘涪岸’(涪陵)陆运至酉水码头,过里耶,经洗车河运至龙山县,再经桑植、大庸(今张家界)、石门到澧县,一路经澧水入洞庭湖流域,一路北上,由松滋、荆州入长江。”

《舆地纪胜》序中记载王象之仲兄名益之,官至成都,叔兄名观之,为夔州路漕吏,官至重庆、沔(今陕西)、泸(今四川泸州)等地,王象之曾于宝庆元年(1225年)官长宁军(今四川珙县东)文学。他们兄弟赴任,很可能沿“酉阳徒道”或“川湘古盐道”入川,经过八面山下的里耶,听当地土家族人称八面山为“荷敷”或远望八面山像荷叶敷地,于是记为“荷敷山”。

八面山景观设计效果图

八面山也称“八面”,是指八面公社或八面乡,其地域范围仅限八面山顶部。《龙山县志》(1985年)载:“全社(八面公社)位于八面山顶。”《龙山县志》(2012年)载:八面山“南北长36公里,东西最宽处7.5公里。”“总面积52.17平方公里。”

八面山,明清时期先后属保靖宣慰司、大喇巡检司、永顺宣慰司;清改土归流后,南部属龙山县三甲里,中北部属四甲里;民国时期南部属龙山县里耶镇第十二保,北部属大达乡(今内溪乡)第七保;1952年在八面山设青鱼、八面两个乡;1956年,青鱼、八面两乡,合置八面乡,治所青天坪;1958年改为八面公社,1983年复改为八面乡,下辖大坪、云山、青鱼、青天、中营、争先、天堂7个村;2005年八面乡整体并入里耶镇,原7个村并为自生桥、云顶、真仙、天堂4个村。(本文部分图片由龙山县里耶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责编:李孟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