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日讯(记者 聂沛)2022年1月1日,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方进亮相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局长通道”,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问:现在大家对粮食安全都比较关注,请问衡阳市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
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国之大者”。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政府把粮食安全作为真抓实干督查的一项激励措施。2021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自觉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中,我市粮食安全工作获得了全省的先进。但是粮食安全也存在一些不足,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粮食的保障能力比较弱,粮食产业的产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22年,如何抓好粮食安全,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抓好粮食“两稳”。一要稳面积,二要稳产量。稳面积,就是要确保粮食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稳产量就是粮食产量要达到310万吨以上。二是要抓好“两个要害”。一个要害就是种子,第二个要害就是耕地。种子,就是要推广优质稻,要大力推广优质稻,实现“一村一品”订单农业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耕地,就是要遏制耕地抛荒,防止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三是要抓好“两化”。一是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二是粮食的机械化生产。要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和机械化的生产来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问: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生猪生产的恢复情况,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衡阳生猪生产和稳产保供的情况。
中央很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俗话说“猪粮安天下”,老百姓有饭吃、有肉吃,老百姓就稳定了,党委和政府就放心了。2017年以前,我市的生猪出栏量在700万头以上。后来,因为非洲猪瘟的影响产能一度下降,因为产能下降,肉价上涨,导致老百姓“吃不起肉”,通过2—3年的努力,到2021年,我们的生猪出栏量基本恢复到了700万头的水平,肉价开始下降并逐步平稳,老百姓吃肉就比以前便宜了。但是养殖户压力很大,因为养猪开始不赚钱了。那么新的一年如何保障生猪的供给?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要保证生猪的产能。要确保生猪的年出栏量在700万头左右,生猪的存栏量、出栏量在全省要保持领先的水平。二是要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重点抓好非洲猪瘟的防控,确保不出现新的疫情。三是要加强生猪全产业链的建设。要从生猪的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几个方面着力,保证生猪的供应,保证市场供给的充足,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肉,可以自由地吃肉。
问:去年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衡阳召开,这说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广泛关注,请问衡阳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的?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21年全国的现场会在衡阳召开,衡阳的经验代表湖南省向全国推介,得到国务院胡春华副总理的肯定,省委省政府也很满意。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衡阳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一。衡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经验,我想有四个方面。
一是推进标准化。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治理标准化的要求,在全市推进乡村治理标准化,全市按统一标准规范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四治”。即治厕、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就是改厕,厕所革命。“治房”,就是要拆除“空心房”,防止老百姓乱搭乱建。“治水”,一方面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自来水。另一方面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治垃圾”,就是要防止老百姓乱倒乱扔。按照垃圾治理的原则,就是“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每个县都要有垃圾填埋(处理)场处理垃圾。
三是“四抓”。要抓村庄规划、村容村貌、村规民约、乡风文明。要按照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把规划编制好、把村容村貌设计好、把村规民约制订好,把乡风文明塑造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气质”和“颜值”。
四是发动群众。要让老百姓参与,把各级党委政府要做的事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这些事情就好办了。
责编:聂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