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作品评论 ▏雄文的“雄文”——容美霞读张雄文长篇报告文学《雪峰山的黎明》有感
新湖南 • 综合
2021-11-01 20:22:44

文/容美霞

拿到张雄文的新著《雪峰山的黎明》之前,我其实已经有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来自于我读过的两篇散文,一篇是2018年他发在《人民文学》文化散文《白帝,赤帝》,让我见识了他的文采和学识,一篇是今年发在《湖南日报》上的《浪奔,浪涌》,这是一篇纪念散文学会成立五周年的文章,这种题材很难写,一般人来写,很容易就写成一份总结报告了,但张老师却写得充满激情和诗意,这又让我见识了他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细节的能力,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好是创作报告文学非常需要的。

带着这种印象再来读这部作品,我的这种期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一印证。首先是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写屈原的那个章节,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散文家的笔力是如何让文学为报告增光添彩的。作者把文化散文的历史的厚度、文化的维度都运用到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从屈原写到林则徐,到王耀武,用一种诗意的笔调既追叙雪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探寻了这块土地贫困的根源之深,把雪峰山的贫困史放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一开始就给这部作品立下了一个高远的视角,整部作品格局就开阔了。

其次就是运筹帷幄,化用资料的能力。我们知道,写报告文学,难免要引用各种资料,比如历史资料、新闻报道、政府文件等等,如何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资料,同时又不让作品显得生硬是一门技术活。张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引用的资料非常广泛,有溆浦的县志、有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有作家写雪峰山的一些文章,还有大学生的调研日记、新闻报道、路上遇到的广告标语等等,万物皆可用,他都能变废为宝,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价值,而且都是软植入,引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资料的能力。

这部作品讲述了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也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情义、有担当的企业家的形象。主人公陈黎明是被政府宣传和表彰过的最美扶贫人物,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也在政府的扶贫文件里、在新闻稿件里、在高校学者的论文里也都出现过,被阐释过。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再来写这个人、写这件事,它的价值在哪儿呢?所以在阅读之前,我也有担心,作者能不能在新闻停止的地方出发,为我们提供更深刻、更广阔、更感人的东西呢。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作者在写作之初,就对自己的的写作姿态有了定位,他不是来总结,来表扬,来赞颂的,而是带着疑惑而来,带着质疑而来,用审视的目光来探寻,来发现,来见证。所以他写出了人物的成长性,虽然没有作为浓墨重彩地写,但一直作为文章的一条暗线,作者一直在试图探究这样一个模范人物,他的信念、情怀、情义从何处而来。部队生活的锤炼,良好家风的熏陶,自身品行的修为,这些光环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当然这种质疑和探寻还可以更尖锐一点,更深刻一点,更多一点思辨性,另外除了主人公的创业、奋斗史,如果能再写写生活中的陈黎明,家庭里的陈黎明就更好了。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除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要立起来,作品背后其实还隐含着一个作者的形象,也就是叙述者的形象。尤其是报告文学,这一点格外重要,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深邃、目光长远,视野开阔的叙述者形象,这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格局。

责编:刘琼

来源:湖南省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