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约’我的村”益阳篇|益阳市:“五治融合”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新湖南 • 社区播报
2021-10-15 15:25:51

金鹰报·新湖南社区频道记者 任琼瑨 谭好 见习记者 梁原 视频 李重谦

基层治,百姓安。村(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居民自治是关键。

近年来,益阳市高度重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下简称“两约”)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两约”成为促进村(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

2018年,益阳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推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等6部门联合发力制定下发了《益阳市乡村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部署多部门联合推进村规民约工作。

自2019年起,益阳市民政局连续3年发文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与实施,实现宣传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1434个村(社区)‘两约’修订率、知晓率均达100%,普遍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益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介绍,“两约”以“政治”为基准点,“法治”强保障、“德治”促教化,同时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夯实“智治”支撑点,“五治融合”,切实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

“两约”立规 显文明新风成效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周边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益阳市安化县龙塘乡茶乡花海社区居民周秀荣一脸满足。作为湖南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两年前,来自安化县13个乡镇的517户、2133名村民从大山里搬出,以周秀荣为例,住进安置点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社区刚成立时,因居住人口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各种矛盾纠纷不断。乱丢垃圾、狗不圈养、乱搭乱建、楼道堆满柴火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茶乡花海社区通过组织制定居民公约,以德立规,规范居民言行。同时,还建立调解室,解开了不少邻里之间的“疙瘩”。茶乡花海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成旺说,他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改变一个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告别贫困,从此走上脱贫致富路。

桃江县马迹塘镇龙溪村的约束式“负面清单”和劝导式“正面清单”,结合农户积分制管理办法,将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纳入农户积分制管理扣分条例,进一步明确村民自治权责,完善了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了群众自治的常态化、规范化。

“村(社区)的‘基层文明软实力’和硬件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不断创新实践,全国、全省的荣誉如雨后春笋,乡风文明初现成效。”张晓自豪地说道。目前,益阳市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3个、“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0个、“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31个、“湖南省十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2个。

德治并行 搭基层治理基石

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龙山港社区是益阳市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原氮肥厂、化肥厂等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保留下来的职工宿舍因年代久远,基础设施破烂不堪,“麻纱”层出不穷。没有天然气便装,没有下水道便挖,屋顶漏水便改造,将水、电表分表到户,再把断头路修好,龙山港社区一步一个脚印,克服了“先天不足”。

受此感染,居民渐渐从家里走出来,融入社区大家庭。其中,居民公约的实施更是帮助居民实现从“靠社区管”到自己管理自己的转变:私搭乱建自己拆除,他人有难挺身而出;社区志愿巡逻队走街串巷,365天“不打烊”;疫情期间,社区一网格第一时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轮流守牢安全防线。基层治理“局外人”变身“当家人”,形成多方合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留人留心,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关键。安化县滔溪镇滔东社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相关内容写入居民公约,居民有了行为准则,提高素质、改善环境不再是“空头支票”,风气扭转,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动力回家。滔东社区乘势开办“农民夜校”,每月为居民进行1次道德法律宣讲,2次职业技能培训。学政策、学技能、学文化、学礼仪,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精彩。“感谢各位老师让我学到技术,增加了收入,希望‘农民夜校’越办越红火!”居民王心云通过“农民夜校”系统学习了水稻栽培技术,如今,他种植的水稻产量提高,产出的大米质量也明显提升,由过去的5元/公斤涨至20元/公斤,生活蒸蒸日上。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益阳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两约’工作作为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基层治理实现自治、促进法治、完善德治,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张晓如是说。

创新实践绘乡村振兴蓝图

“两约”营造了淳厚平和、睦邻友好的良好乡风、民风,有效激发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富村必先富民,民富才能强村。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把“勤劳致富”写进村规民约,遏制村民“等、靠、要”思想,依托村里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大兴竹产业。村民流转竹山改造“笋竹两用林”,又在林下养“竹山跑步鸡”,种油茶、中药材等。2020年10月,大华村引进以桃江县电商协会秘书长丁虎为首的创业团队,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建成占地10亩的“花村合作社竹笋加工厂”,可年加工竹笋150万公斤,产值达4500万元,成为桃江县第二竹笋加工龙头企业。2021年,大华村又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打通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从产业扶贫到依靠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大华村演绎了真实版的山村巨变。

无独有偶,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也是靠着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茶旅文一体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

“勤致富,俭持家。”黄石村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将村规民约入脑入心,积极引导大家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2015年,黄石村赢来新的发展“战略”:从原来零散的耕作转向规模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传统产业——种茶。并组织村民成立了安化县黄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1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目前,该合作社有600亩有机茶园基地、280亩果园蔬菜基地、110亩荷花鱼池,并开工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体验加工型茶厂。不仅解决了村上1500亩土地抛荒的问题,还解决了村里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2019年,合作社建设欢乐田野休闲农庄,融入科普教育、娱乐休闲、餐饮民宿等,还开发了彩虹滑道、网红桥、水上乐园等旅游娱乐项目。“入股了合作社的村民,都有分红。”游客纷沓而至,黄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勇平喜在脸上,“从2020年5月开始到现在,我们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我村2020年人均增收2000元,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我们在指导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修订过程中,强调遵循依法合规、紧贴实际和讲究民主的三个原则,突出移风易俗和利益导向两个重点,抓好动员群众参与和宣传推广两个环节。”张晓总结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指导力度,不断修订完善内容、创新宣传推广方式、讲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故事,建立监督实施机制,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活动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助推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一审 李祯媛

二审 任琼瑨

三审 戴志杰

责编:李祯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