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名家评论丨生活积淀与艺术涵养 ——王希俊先生书法印象解读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21-06-04 00:01:07

文/ 李精明


公众眼中的艺术家似乎总是有某种异乎常人的特质,偏执、放纵,如“有明一代才人”徐渭。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留给人温和、谦逊的印象,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假如一定要划个界限、分类的话,书法家王希俊先生应属于后者。正如书法家罗红胜先生用“醇雅”二字描述王希俊先生的书法印象,说其书法表现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极为中肯。其他各家对王希俊先生书法的评论基本一致,譬如“敦厚朴实,平实、内秀”、“醇厚古雅、洒脱自然”、“线条沉着,笔力内含”、“线条厚重饱满,结体静中寓动”、“遒丽浑厚,温润中和”等。将先生的书学之路与书法印象结合起来研究于后辈有所裨益。

从“艺术”与“人生”的角度切入先生的书法极为合适。“醇雅”印象的形成与先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年工科专业教育背景,训练了先生极好的逻辑、理性思维能力。成为后来影响先生书法艺术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控制性的书写、把握书写者自身心绪和书写对象的分寸,我想这是先生理性思维与感性艺术碰撞的结果。汉代书法家蔡邕说:“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所谓“运用合度”与先生的法则、分寸类同。先生在言谈举止间擅长把握“度”,凡事点到为止。对于后辈,先生总是以勉励为主。先生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立场。学生在先生的引导下总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先生的学生毕业之后几乎每一个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与先生的引导不无关系。先生个性不张扬,书法创作坚持守正创新,其书法作品也就缺少叛逆的新奇效果。先生个性冲和,正如其作品饱含情感,却不是直接倾泻而无遮拦,因而给人以恬静优雅、温润中和之美,这多少是受了工科专业教育背景的影响。大学专业虽为工科,但痴迷于书法,砚耕不辍,尤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情有独钟。在一次校书法展中,先生的书法初露锋芒,荣获一等奖。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对王希俊先生书法的一句赞赏——“这个作品很不错”,给予先生莫大肯定与鼓励。以至于后来,无论学习、工作岗位如何变化,先生始终坚持追求书法艺术的境界。

之后,先生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研修管理学。研究生学习期间,常常去旁听书法专业的课程,受欧阳中石先生讲座影响颇深。课下与欧阳先生的弟子叶培贵、张法亭等人密切往来。耳濡目染,受书法专业师生影响,再次坚定了从小培养的书法爱好,从此开始更加系统地研习书法。初学王羲之,后临赵孟頫,李邕等家。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打开了先生思维的视界,对先生辩证思维的启发和训练上极其有益。我想这就促使先生在生活与艺术里以追求对立面的协调为目标,如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

学成归来,先生进入中南大学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仍坚持不懈地研习书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2005年9月至2011年4月担任中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面对纷繁芜杂的诸多人事,没有使先生陷入矛盾困惑之中,反而加强了先生对普通人表现出的人性和善,如其书法作品中留给人的敦厚、温润印象。生活不会如愿地一帆风顺,偶尔也要经历几段起伏、变动,而这种经历反而能够成为沉淀一个人思想的契机,也就应了“变则通”这句话。外界的变化使先生的书法更加遵从内心体悟的抒发。外界的因素,个人无法抗拒,唯有内心的体悟自身可以主导,这也是先生书法里“圆”的印象所表达的神韵,即通过内心的圆满通达实现内外的融通。近年来,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在先生的努力下,渐入佳境。先生的工作重心慢慢从学院的建设,又回归到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和书法教育上来。“功夫在诗外”,书法也是如此。我猜想先生所受的教育、工作的经历多少成了书法的外在修炼吧。

对于想要看新奇、刺激的观众来说,观先生的书法恐怕是要失望的。于我而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背后隐匿着比新奇、刺激更激动人心的内涵。有人也许要说个性如此,书如其人,也只不过凭借本能的创作,人生状态的写照罢了。其实不然。在追随先生学习的近三年的时间里,深切感受到先生个性和思想隐含着极其感性的一面。敏感于天气的阴与晴、生活的冷与暖、社会的炎与凉。我以为一个敏感的人才能在共同的生活空间里思想更深刻和丰富。先生受到的教育、工作的经历没有使先生成为愤世嫉俗的人,反而使先生能将强烈的人生感怀通过通俗而不失雅致的词句书写,消解在“敦厚朴实”的风格里。我想先生沉着的线条背后是对飘忽不定感觉的超越,对永恒价值的坚守吧,如其沉稳而又飘逸的书写。

先生深知管理学讲究效益,但书写行为却讲究生活自然。先生秉持的书写心境与践行的书法社会属性主张并存。先生常说工作室写字是他觉得最安心的事。也许在那里只有他和他的书写,没有上下、高低之争。与其说先生是对现实的回避,毋宁说是一种对自我的超然状态。写字于先生来说是获得身心安宁,平抑焦虑的过程,不去计较形而下的万象,回归“本来无一物”的身心状态。先生也曾说“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是孤寂的。”我想先生情感里具有极其孤寂的因素吧,不然写不出如此温润中和的书法来。作为研究生导师和学院的管理者为大家所需要着,应该是热闹非凡的生活景象。我想不是孤寂选择了先生,而是先生主动选择了一隅孤寂。一种情感发展到极致容易受其控制,任其肆虐,书法也表现出孤寂之感。先生却用“遒丽浑厚”、“温润中和”的精神面貌来抑制住它,诠释着孤独者更惜人、敬人、爱人的一面。先生既主动迎接孤寂又要抑制它,这就是先生书法精神绝妙之处。“醇厚古雅、洒脱自然”风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的永恒的孤寂,以及超然之境界,只不过先生的表达如此温婉。

与先生相处近三年,毕业后又过了三年,如今看先生的书法不禁会心一笑。庄重的人生、一切严肃的学问与烂漫天真的书写形成强烈反差。会心一笑之后,随即陷入持久的沉思。先生的情感、观念与精神状态再次于我深交。比以往更激动人心,自然也更独立、深沉。这就是尝试解读各家对先生书法印象之后的深意,先生书法留给我的印象。

责编:刘琼

来源: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