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隐山上的孙隐阁)
在印象里,除了神仙,谁的寿命最长,我一定会想到是孙思邈。被世人尊称为“药王”的他,实际年寿成谜,争议从101岁到165岁都有,但百岁以上是没有人质疑的。作为一个隋唐知名人士,他和当时其他名流和百姓一样,也来了当时的网红之地潭州打卡。
如今的长沙城内,东起黄兴路、西止西牌楼的“药王街”和化龙池,都有他曾隐居的踪迹;最终,传说他的栖隐羽化之地,就在潭州浏阳城东的一个小山上,那个小山后来就唤作孙隐山。为了理解唐人孙思邈为什么选择潭州,选择孙隐山,我连续着把浏阳大大小小的山都几乎爬了个遍。
网红之地的潭州也吸引了孙思邈
我跟80后、90后的浏阳友人说起要去孙隐山,不少人表示茫然,但说起“思邈公园”,她们就恍然大悟的样子。我说这里就是传说中孙思邈隐居、炼丹和羽化的地方。她们立刻说,哇,药王原来到过我们这里!
说起孙思邈,几乎国人都知道。在中华文明或者中医历史上,没有人不知道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名字。他们的人设,都如神仙般的存在,而他们的医术、医理、医德、著作或者逸闻故事,几乎举国皆知,甚至影响海外。
在唐代上至精英阶层下至平民百姓,大家心目中和行动上都有一个热门打卡地,那便是潭州(今长沙)。唐朝中晚期名相裴休来过,诗人如杜甫、杜牧、李商隐等都来过,大音乐家李龟年来过,潭州本地也出现了被誉为“楷圣”的书法家欧阳询、破天荒进士刘蜕、《全唐诗》中写诗量排名第5位的诗僧齐己。
铜官窑、茶叶、纺织品所代表的商贸一派欣欣向荣。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个时代,道家名士、南禅宗高僧的足迹在前来潭州的人迹中也光彩夺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也来了潭州。
大唐贞观年间,通百家,善老庄之学,从隋文帝年间就一直辞官不受的孙思邈离乡别祖,不远千里来潭州,最后在浏阳结庐为观,采药炼丹。浏阳县志有载:“东城外小山岳伏城隅,传孙思邈栖隐处,有洗药泉、炼丹岩诸迹。”
孙隐山不高,因孙思邈而闻名
孙隐山其实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山,但是孙思邈丰碑一般的身影,让我对此山心生景仰。孙隐阁是今天的人们对他的追思。在小山包上的树丛里,我一路走一边看,初秋清晨的阳光一缕缕穿过荫蔽的树木,温暖这一方山水,正如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成就与著作思想影响至今。更有传说,孙思邈在孙隐山炼制丹药,对李畋成功发明爆竹烟花颇有裨益,果真如此的话,浏阳成为世界花炮发源地也要记上药王的一份功劳。
孙思邈为何到潭州来?这与他的年龄一样成了谜。正史中其实是找不到确凿证据的,但我却是愿意相信。其一,是湖南在当时的商贸以及文化上的大发展,早已声名在外,成为释道儒各界名士的向往与游学之地,道家和南禅宗在隋唐五代的湖南江西两地发展令人瞩目,孙思邈虽为辞官不受的隐士,却惯于汲取释道儒三家的养生之道,过来做思想的碰撞和实践交流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二,潭州及其浏阳存在道家推崇之地,中医与道家源远流长,浏阳又是潭州与赣州的交界处(赣州即今江西,也是道教与禅宗的腹地),且森林资源丰富(古人采药多为野生),药王来此地栖隐,情有可原。其三,追随前贤的足迹,且潭州中医的基础与氛围浓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在长沙的医案与逸闻值得药王追随,正如贾谊追随屈原采风的足迹去乔口,杜甫又追随贾屈足迹而去。
“洗药有仙留胜迹,题桥无地吊荒苔。幸邻泮壁存文献,时接宫县到讲台。”正如僧持昇为药王在潭州另一处留下的洗药庵所作之诗,孙思邈给我们留下的建筑或者景观遗产多已不复旧貌,但是他在兼学各家所长,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础上,本着“人命至重,贵如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而著的《千金方》《千金翼方》,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医方及其他以大量实践验证下的适应症,却一直悬壶济世至今,不但惠及国人,对韩国、日本的汉医也影响深远。这也是笔墨的珍贵与文字的力量,诚如长沙铜官窑诗文壶上佚名诗人的题句:“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意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
让我们一起行走,继续在潭州寻找大唐风采,和那些堪称永恒的珍贵。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
责编:廖慧文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