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评论丨本质·本源·本领——戏曲艺术发展三议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20-08-04 14:38:14

文丨华之(江学恭)

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和美学风釆的中国戏曲艺术,从悠远的历史烟尘中一路走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卓然风姿,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前一日千里、瞬息万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却也使之面临重要的改革发展的时代节点。

戏曲艺术在当今之世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我国戏曲从业人员目前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一道难题,关系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在戏曲观众日益减少,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其现代命运和发展要求,理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些年来,对于这个问题论说众多,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却也有盲人摸象,莫衷一是。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三点浅见,求教于方家。

一,植根观众,遵从本质。就本质而言,中国戏曲与世界其他戏剧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由表演者和欣赏者在同一时空共同完成审美创造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如果没有观众不仅戏曲演出没有意义,戏曲本身也不复存在。戏曲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是同步进行的,缺少了观众的参与,戏曲的创造和接受都不可能完成。一首诗、一本书、一幅画,可以一个人慢慢欣赏,戏曲演出则只能是一种群体的聚集,一次性完成,是一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的审美体验。小言之,观众决定一个演员、一个剧作家、一个导演、一个剧目、一个戏曲流派、一个戏曲剧种的荣辱兴衰;大言之,一朝一代整体的戏曲艺术的发展趋向,都要受到广大观众喜好的制约。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如果不为当时的读者所喜欢,完全可以藏之名山,若干年后尘埃拂去仍然可以光耀青史、流芳百世,而戏曲艺术如果离开了观众的喜好和直接参与,则只能遗憾地淹没于历史的烟尘。

当然,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观众喜好的被动适应。植根观众需要通过不断的革新创造,积极主动地构建、调整、拓展、塑造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画家可以单单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作画,雕塑家也可以为了自己的高兴而雕塑,诗人可以为抒发自己的感慨而吟咏,而戏曲艺术家则必须肩负起适应观众、启迪观众、塑造观众,和观众共同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的重任。这是任何时代戏曲艺术发展都必须遵从的本质要求。

中国戏曲本身就是在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庙会集市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戏曲史,也可以视为戏曲观众史。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王士贞认为,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观众需要的结果。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形成与发展,清代的花雅之争以及后来地方戏的兴起,昆曲的衰落,也都是当时观众的裁决。当今戏曲的窘况以及对未来戏曲的忧思,主要也是源自对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漠视和对未来观众审美兴趣的无知。戏曲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必须源自对戏曲本质的正确体认,必须深深植根于观众的沃土。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叫安泰俄斯的,很难被人打败。他与人角斗,一旦摔倒在地,就能从身后的大地上获得力量,从而重新赢得胜利。后来赫拉克勒斯掌握了这个规律,角斗时不让他接触到大地,终于将其杀死。戏曲艺术发展的困难和危机,也是因为远离了自己的大地一一观众所致。这可是戏曲的生命之源和发展之力呀,千万不能漠视、疏远,甚至背离和抛弃。

因此,推进戏曲艺术的现代发展,首先必须尊重观众,了解观众,依靠观众,从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出发,探索当代戏曲和未来戏曲的发展之路。可以借鉴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真正深入到观众中间,了解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寻找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消除审美隔膜,建立积极健康的审美关系,从而使创造实践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观众的审美需求之上。观众不仅是戏曲艺术的衣食父母,而且还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创造主体。观众可以决定戏曲艺术的现实状态和历史命运,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命之源和创造之力。

二,寓教于乐,回归本源。戏曲形成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戏曲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功用。但不可否认,其产生的直接动因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人们的娱乐需要,也就是娱神娱人。在日后的发展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个本源被忽视了,而人为地承载了太多的其他功用。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再三强调高台教化,以致使其主要的、本源的艺术功用产生了本末倒置,娱乐的功能被忽视、淹没、遮盖甚至抛弃。戏曲艺术的发展一定不能背离娱乐的本源,这方面需要正本清源,必须遵重其娱乐本性,寓教于乐,回归本源。

当然,对戏曲艺术娱乐本源的回归,绝不是要去迎合低级趣味和审美的浅尝辄止。而是对一种健康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情感状态的适应和尊重。必须明白,在戏曲艺术中,不管多么重要的内容和思想,都需要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实现,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心灵。

怎样使戏曲回归娱乐本源,达到寓教于乐呢?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把人们的审美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基本层次。与此相适应,戏曲艺术的发展,应该充分尊重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努力营造容纳多层美感的立体结构。利用戏曲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以生动㶷丽的形、声、色,构成奇异、充满魅力的美感,使观众感官多渠道获取多层次的审美愉悦,这是悦耳悦目的表层结构。注重表现有意味的情节运动和有特色的人物塑造,反映人们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饶有兴味的、悦心悦意的中层结构。然后,挖掘生活底蕴和人生奥秘,升华人性、启迪心智,构建颇具哲理蕴含、深刻而悠远的、悦志悦神的深层结构。如果能在三个层次中留好沟通的道路,使之相互关联,甚至融为一体,便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圣境。因此,戏曲艺术的发展既不可背离其娱乐本源,也不能浅尝则止、就此止步。而应该从娱乐起步,由浅入深,由乐而思,在愉悦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三,与时俱进,增进本领。戏曲艺术虽然是一种美学个性极其鲜明的艺术形式,但也需要在保持自己艺术本性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表现手段。当下,戏曲艺术面临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新的历史时代。时代发展了,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变化了,观众的审美兴趣挪移了,艺术表现的材料和手段更加丰富了。戏曲艺术要根据这些发展变化,除了在表现内容上作出重新选择之外,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也要融入今天的时代,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增进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本领。

戏曲艺术的发展,必须弘扬和坚持戏曲的写意性艺术特征,坦白承认自己在演戏的表演方法,以观众想象为基础的程式动作,丰富的音乐性和百艺杂陈的美感结构,这些都是戏曲艺术的特点所在,魅力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或缺。当今之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活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便为戏曲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艺术本领的增进,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戏曲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容纳百艺的综合性艺术。早在初创时期,便向民间歌舞、音乐说唱、诗词歌赋、杂耍等艺术形式借鉴了不少艺术手法。号称中国国剧的京剧,也是在清代中、后期,在广撷徽调、汉调、秦腔、梆子、罗罗腔等声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戏曲艺术完全可以根据表现生活的需要,从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出发,敞开怀抱,广纳百艺,为我所用。

关于戏曲艺术的定义有许多种,本人最赞同的是我国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国维的论段。王国维先生觉得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很简明也很精僻。从这个定义出发,戏曲艺术手段的丰富,表现本领的增进,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歌,可以是剧种声腔,也可以是神州古韵,还可以融入民歌俚曲和现代流行曲调。舞,可以是虚拟化的程式动作,也可以融入武术、体操、杂技的各种动作技巧,甚至汲取现代歌舞的节奏和语汇。演,可以是梅兰芳式的演,也可以借鉴斯坦尼、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还可以融入现代的网络技术,甚至与电子游戏结合起来。至于故事,则可以更加多种多样,一人一事可以,多人一事也行。观众的参与性可以更强,观众可以当演员,当编剧,当导演,当舞美设计,甚至可以当道具,当音响,当灯光。通过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共同创造遵从本质、回归本源、增进本领,既有戏曲艺术特色又有时代风釆,魅力无穷的新时代的新的戏曲艺术。

(原载于《文艺论坛》2020年第2期)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文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