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华声·抗疫湘鄂情|“三高”之地,与死神赛跑的18个小时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0-04-09 14:59:09

华声杂志·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王燕 通讯员 李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抗疫前线战况最激烈的地方之一。这里集中收治着武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它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三高”之地;但这里也集中了精锐医务力量,它是一个充满奉献、责任与关怀的地方。2月7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33人的医疗队紧急到达、并接管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7西病区(以下简称B7西病区)。而从那一刻开始,B7西病区医疗队就经历着一场场直面病毒、全力以赴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危重患者的战役。


2月20日20:00,B7西病区迎来一名新病人。所有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接下来的18小时,他们将与死神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

这是一名78岁的男性患者,由外院直接转运过来。B7西病区轮班医生杨兵厂、黄伟、尹欣林接到病人后,发现该名患者神志不清,躁动,病情十分危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快!快!心跳快要停了!”患者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三位医生立刻抢救——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查血气,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

“由于患者的病情太过危重,无创呼吸已经不能满足该患者的需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党总支副书记、副队长刘纯医生回忆,为争取下一步治疗机会,我们医疗队决定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但当时病房并没有多余的有创呼吸机。”刘纯说。

情况危机,B7西病区医疗队队长王知非、副队长刘作良立即向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务部请求支援。几分钟后,刘作良告诉大家:“医疗队驻地有一台备用的有创呼吸机。”

闻讯,B7西病区护士长李伟连夜狂奔到医疗队驻地将呼吸机紧急调度到病房。

有创呼吸机到达病房以后,气管插管工作必须马上进行。

“气管插管”是一项“危险”且充满挑战的操作。刘纯表示:“原因主要有三个:患者心肺功能极差,如果不依赖无创呼吸机做支撑,患者随时发生心脏骤停;无创呼吸机如果正常运转,摘掉面罩的一瞬间,大量气溶胶会暴露在整个病房;有创插管时,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瞬间喷涌而出,此时,站在患者面前的医生,就成为离险境最近的人。”

刘纯说,医生虽然对于许多手术室的抢救操作驾轻就熟,但是在隔离病房穿着层层堆叠的防护装备,做起任何操作都要耗费比平时多几倍的体能和精力,特别是这种精细化操作。

危险与挑战的另一面,就是生命与希望。

“有一线生机,就要为患者争取。”没有任何迟疑,在没有正压头套的情况下,尹欣林教授准备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其他医生、护士密切配合、支持协助。

这个操作大概只能持续 10 秒。10 秒内,尹欣林要精细地计算着每一步的用时。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准确,等于预处理失败。10、9、8、7、6……在最后一秒,尹欣林气管插管成功。

B7西病区的医务人员不敢松一口气,大家都在密切地关注这名患者的病情变化。

考虑到患者情况十分危急,需要增派人手。临近凌晨,正在酒店休息的呼吸重症科医生张强主动请缨:“我立刻前去协助处理该患者!”当张强从20公里外得酒店赶到病房时,才发现自己着急出门袜子都忘了穿。

凌晨2:00,张强一到病房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病房内再次传来该名患者病情变化的消息:出现呼吸衰竭。张强判断患者可能存在循环障碍,于是决定给患者做深静脉穿刺置管,加速补液以维持循环。

患者实施了紧急气管插管,后续的呼吸治疗非常重要,李伟一整晚都在患者身边给患者进行呼吸治疗过程监测与效果评估。

抢救争分夺秒,时间也跑得飞快。一转眼,天已破晓。

针对该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疗队进一步会诊认为,“在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尝试俯卧位通气可能对患者有利。”

2月21日上午,在确保患者呼吸循环平稳后,在医生刘纯和护士长余晓的带领下,医护团队齐心协力,为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并帮患者进行了清洁护理。之后,刘纯对患者的呼吸参数进行了调整。正如会诊所预测的,实施俯卧位通气以后,患者呼吸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积极治疗使得该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步稳定,但是由于该患者的病情太过危重,需要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以及更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治疗,所以医疗队决定将患者转到重症监护病房(ICU)。

2月21日14:00,医疗队的医生、护士同心协力将患者从病房安全的转运到ICU。患者到达ICU时,BP: 120/60mmHg,HR: 90次/分,SPO2: 96%,生命体征平稳。

这惊心动魄的18个小时,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比赛。

责编:陈洁

来源:华声杂志·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