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术评论丨欲秀而苍写衡岳 ——谭长德的山川笔意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20-02-20 10:02:18

山川崇拜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历史悠久。西周古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古人认为山为神灵居住之所,川是通达于山的途径。“国必依山川”说的正是国都大邑依山傍水,以便于君主上通神明,政教天下。这是一种与东方宇宙观一脉相承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发展到秦汉间逐渐成为一种国家礼制,即“五岳祭祀”制度。由此代代传延,终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五岳”神话。中华州郡,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更数不胜数,为何独尊“五岳”?先秦时代,诸侯国君与名山大川关系紧密,此时“五岳四渎”多为诸国地望。

秦汉间,“五岳”开始享有一等山川礼遇,但仍然与其它名山杂处,直至西汉宣帝时期,朝廷依经典制礼,“五岳”独尊于众山。从此,乾坤鼎定,历代遵循。由此可见,从“诸国地望”到“五岳独尊”的地理大变迁,对应的却是中华大一统观念形成的人文大变迁。南岳,这片南起“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回雁峰,北止“道南正脉”岳麓山的南国七十二峰,联结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见证了多少王候将相的天下兴亡。“五岳”之中,衡山独秀。这里集山川之雄伟,林木之幽深,泉石之清奇,风物之丰美。纳儒释道共存一山,聚历朝风物展当代新貌。

南岳之秀,秀在清幽林泉,秀在天柱峰岚,秀在渺渺云海,更秀在文脉传承。谭长德生于斯,长于斯,并长时期生活工作于斯。可以说,这片南国地望,毓秀山川,就是他的文化信仰、精神归属。郭熙说:“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谭长德常年在衡岳泉石、密林、山岚之间行走,正是这种“将身即衡岳”的游观畅神,将此地“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的四时之景尽收眼底,将朝暮阴晴、“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形意态纳于胸中。他说,“相比起衡山的前庭,我更爱它的后山”。后山林风清迈,山岩苍翠,五里不同景,十里不重天,更显衡岳风采。这既是谭长德对故乡的熟悉与挚爱,也是作为艺术家的独特观察。他将这些挚爱融入落墨,便成了一幅幅欲秀而苍,古厚雄健的笔意衡岳。

清人黄钺在《二十四画品》中将“苍润”作为画品一格。事实上,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可以寻迹出一个与“苍”有关的词族,如“苍润、苍劲、苍古、苍翠、苍茫、苍白……”。“苍”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已经代表为一种深厚的美学观感,而“苍”之本意为一种深青、深绿、灰白的色彩,与中国画之“墨分五色说”相得益彰。在谭长德的画面里,已将南岳之秀化为“干湿浓淡焦”的墨色写就的遒劲苍松、如飞山泉、争奇群峰。道法衡山,为祖国河山立传。他心中的“天下南岳”,就此成为为祖国山川写照的起点和参照,其笔下的桂林山水、武陵风光,皆呈现出一种古厚雄健的画品格调和苍润遒劲的笔墨意趣。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烟霞之侣、山形意态将凝结成他画笔下的笔墨山川,叙述中华地望里承载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故事。

夏义生

2019年10月29日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