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惠芳
眼下,文坛很热闹。喜欢文学的人,周末有了一个新的去处:参与作品分享会。
作品能够被分享的,肯定是一些成名已久的作家、诗人或技惊四座、潜质优良的新人。开个作品分享会,应该,必须。让大家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也好。
作品分享会,,我见多了。四面八方的嘉宾围成一桌、坐成一屋,七嘴八舌。虽是七嘴八舌,但有一个基调:喜气洋洋。“高度评介”“高度褒扬““高度期许”……这些都成了惯例。故,分享者眉飞色舞,被分享者如坐春风,旁观者感同身受。好好好,个个都说好。条件简陋的,分享完了,合个影,散棚。条件好的,分享完了,还可以“推杯换盏”。大家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
曲终人散,掩卷深思。分享会到底要分享什么?分享会到底留下了什么?只是为了分享“表扬与自我表扬”“鼓励与自我鼓励“吗?只是留下“吹拉弹唱”的美好记忆吗?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批评”作为美学意义上的中性词,慢慢地变成了贬义词。相当多的评论者,有意无意地淡忘了“批评”的功能,成了纯粹的“吹鼓手”。一些作品分享会,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评功摆好”的场所。说惯了好话的人,说不出不好的话。听惯了好话的人,听不惯不好的话。如果某一个“刺头”跳出来批评几句,指出作品的某些缺陷,倒成了众矢之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就“不合时宜”了。
热闹是好事。但热闹之中,更需一种冷静、一种自省。作品摆在那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过度的表扬让人骄傲,适度的批评让人进步。能在作品分享会上,听到中肯的批评,知晓作品的不足,比那些漫无边际的奉承是不是有效呢?听了一箩筐好话,灌了一肚子废话,陶陶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害无益。
(《湖南日报》2020年1月8日8版)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