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汪祖雅
在我有限的文友当中,以诗歌出道的刘晓平是一位把散文写进中学教科书,又把小说和诗歌写进《人民文学》等高档杂志的文人。他的创作虽然涉猎的范围很广,其诗歌的创作还是他主攻的方向。在我看来,刘晓平在诗歌的探索中,有两种创新,一是语言形式的创新,二是诗歌立意取向上的创新。所以他的诗歌使人读来顿感耳目一新。
这是诗人在创写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和抓住了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感受,所以他的创新不但没有空洞,而且很有诗歌的质量。所以他的抒情和言志,在他个性独具的文字组合中,新得有趣,艺得有味,言得有物。能够使人在他的诗歌里体会到想象的美妙,以及心灵美丽流动的痕迹——是一种朴实的、朦胧的、幸福的、哀伤的、向往的、苦涩的、多样的人生味道。比如他的《那一夜》,语言是那样的简朴,感情却是如此的生动:“雨扯着笔直的线条/流下来/流在大地上……那一夜/我们未关心房的窗户/也一夜未合眼睛/直等太阳从雨水里跳出来/有种想法如小草一样/从心地里钻出来……”是啊,有些心情,只有借物的传达,艺术的力量才会把意识的感受打动或者打痛,让人定眼定心去看也许并不容易看到的美丽的存在。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而言,艺术就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哲理思考的粮食供养。但是艺术,也令许多的人存心追求虚名、显耀虚伪的经营的手段,使得我们神圣的艺术殿堂布满不可目睹的污点,让人一下看不到艺术的光芒。其实也就是那些使人欣赏起来而又找不到感觉的垃圾“艺术”。而在用心追求艺术的诗人那里,他们的轻淡描写或者浓墨重彩,都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而且是把情放在艺术层面的。深谙艺术之道的刘晓平,总把想象与生活的细节深情地怀抱在诗意的翅膀下,让其放飞艺术的魅力,很好地过虑人之常情的思维,让美丽走出来,让美好生起来,直到有缘的人,心眼亮起来。就像他的《鸟巢》,在自己的陈年往事里,温存一种时空的空虚:“鸟巢像爷爷陈旧的收音机/挂在墙上/偶尔的鸣叫/冲淡/我们孤独乏味的日子/鸟巢像童年上学的火炉/竹的编织美丽而坚固/把异乡冬天的寒冷赶走/迅速抵达春天的温暖/”。在这首睹物思忆的小诗里,用近乎扑拙的语言之新,意犹未尽地传达了现在、过去的心灵感慨和温暖的思念。想象应该是所有诗歌的翱翔之翼,而在诗人的这首小诗里,他却用得独特而自性。
也许,既写小说又写散文的刘晓平,深知好的散文和小说都必须要占有诗歌的空间,才会有成功的余地。那么作为独门艺术的诗歌又该往哪里去呢?一个诗人自然有一个诗人的办法,那就是让诗歌的感觉和体验往自己的心灵里去,也就是用心灵之路去走一条诗歌的光芒之道。这样,即使诗歌再边缘化,即使再多的诗歌和多样的文学体裁都在自觉地抢占诗歌的诗意空间,一个有自性的诗人,仍然完全可以走出与众不同的诗歌之路来。那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写广泛无边的自然情怀,在自然的诗歌情怀里,确立自己的诗歌感受和诗歌发现。比如刘晓平的《鸽子花》,便是诗人不同寻常的诗歌写意:“山谷里五月的枝头/绽放了一种白色的小花/那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让鸽子变成了花朵/从此终止了飞翔的日子/但每一阵风过/鸽子花都展开翅膀/亮出她心底的渴望……愿我的泪水和歌唱/能让鸽子花重返飞翔/去实现她前世今生的愿望/”。哦,开在诗人心头的鸽子花,开得那么绚丽,开得那么动人可爱。哦,那是诗人在用心歌唱美好的情感期待!
诗歌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是因为它的精练所带动的高雅的艺术情怀,是其它文字艺术所不能轻易具有的功能。尽管现在有很多的优秀的散文和小说,都在努力地使用诗歌的语言和诗歌的意境,这不但在形式上有区别,而且所承载的内容还会从根本上存在诗歌与文章的差异。可喜的是,我们还能在刘晓平的小诗中,看到他用散文的语言描写诗的意境和情怀,而且他所写的并不是散文诗。比如他的《番薯》“在深深的泥土里扎根/在漆黑的土地下叹息……我的兄弟般的番薯/在这个久旱无雨的日子/我们只能握紧拳头/挤在土地的坑头等待……”这几乎是一种杂文的语言语气,把诗人的正义与同情,通过番薯这个参照物,来完成诗的形式和内容,似乎只要有生活,我们的诗人就有能力拥有无限的诗歌空间。
还有诗歌的写意,在诗人的经验与体悟之下,可以在借物抒怀的表达下,廖廖几句,就能够相当几千甚至更多的文字的陈述,那是诗人诸多的感想与智慧,在灵感凝集的启动下,化作了简之又深的对某种意识流动的把握,从而达到又新又奇的新诗效果。比如诗人的小诗《月亮》“前些日子/在医院的窗口看月亮/伤感的样子/也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这些日子/在公园的草坪上看月亮/灿烂的样子/好像说了些什么/我觉得/她比以前健朗。”在人生不同的境遇里,与不曾改变的月亮心语,真的,就能这样简短的说清楚?可是,在诗人的诗歌里,就这样说明白了!
所有诗歌的创作,都离不开意象的捕捉。有意象,诗意才能有依附。诗人在对意象进行运用的时候,一般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造塑型,就是对所使用的意象进行有意识地附于诗歌造型,达到营造的诗歌效果。二是流动型。就是诗人的灵感意识,通过在一种或者多种的意象之间,进行不停留地诗意飘动,让哲理在流云的意象中自然生成。诗人刘晓平的诗歌创作比较擅长于第二种。且读他的《立秋》,就是这样的“太阳/燃烧了整一个夏天/也该歇歇了/于是/青钱柳在山风中摇曳……就像永不回返的年华/我说不上是悲戚还是惊喜/秋风的尾巴后面/跟着过来的就是漫长的冬天/快点学会在苦寒中过日子吧。”这种意象流动于简朴的语言里,其实是有着诗人并不简单的人生感悟。相信读过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引起如是我一样的感知吧。
一切谈得上美好的诗歌,只有经过诗人的心灵感悟之后,诗歌的本身才能具有诗意的魅力和意义。本文所简析的诗歌,其实是刘晓平的一个组诗,名字叫做《流逝的诗意》。也许是人、境都有变,心念也会变化无常。因此,追求永恒是人类的诗意。更或许,只有人生感悟的美好,才是人性永远的依靠。所以诗人才会痴情,为了日月轮回中的人生,写一些值得品味的片言只语!所以,诗歌(指具有诗歌品格的好诗),都值得我们细读一番,那里会有我们需要的人生味道!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