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奋斗篇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人格是一个人折服他人的武器,是一个人崇高地位的基础,是一个人真正的桂冠和荣耀。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我国初唐时期诗人虞世南《啴》里的一句诗。如果今天用这句诗来形容邵阳市人大代表、湖南联运投资集团董事长邹联运的人格魅力的话,那是更恰当不过的了。他从一个怀揣800元创业的普通农民,打拼成一个拥有6.8亿元资产的优秀企业家,这其中,他付出了比常人不知多多少倍的艰辛以及超人的代价,超人的毅力和千百倍的努力。然而,令人赞叹不已和值得众人去尊重的是,他不仅只是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家,更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负有责任感的慈善家。他致富不忘乡亲,通过“侯鸟经济”的模式带动了6000多人脱贫致富;他情倾公益,扶危济困,用亿元回报社会;他连续四届当选为邵阳市人大代表;他是全国采矿协会的理事;2006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高峰论坛会”上,他被授予“全国民营企业家风云人物”荣誉称号,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今天,当我们跟随着邹联运成长的足迹,回顾着他艰苦的创业历程,定能从中感受到他那声名远播的人格魅力!
苦难与挫折:人生最好的教育
1952年,邹联运出生在隆回县荷田乡黄皮村。这是一个距县城10多公里,夹在一条大峡谷中,交通闭塞,阻挡着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小山村。那时的黄皮村真是穷得掉渣,没有电灯,没有电话,全村年收入人平不到100元。到邹联运背着书包上学时,家乡的面貌依然如旧,望着自家熏黑的四壁,在豆黄的煤油灯光下,像大山一样生性就具有坚毅顽强性恪的邹联运,幼小的心灵里就在暗暗发誓:长大后,我一定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彻底改变黄皮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邹联运高中毕业后,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改变家乡面貌,他在成功的道路上着手进行大胆摸索。最初,邹联运学做石匠,他想掌握一名好的技术,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为百姓造福,但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一想法并不现实。于是,他又与人合作办起了造纸厂,之后又种过药材,办过粉丝加工厂……但是,几年折腾,仍然没有闯出一条成功的路来。多少夜晚,邹联运躺在床上,望着楼上漆黑的天花板,怎么也睡不觉,他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思索。
他开始彷徨和犹豫起来。
但是,苦难的岁月,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人的最好学校,他那潜在的经济意识和开拓精神,成为实现他人生梦想的最好原动力。
邹联运没有退缩。
时间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无数次挫折的邹联运转向干起了另一新的职业--与人合伙在离家不远的辰水河畔采金。这是一项投资大,见效不一定大的风险职业,在那几年里,由于受资源限制,加上邹联运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亏待别人的个性,结果仍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是,他却掌握了一名过硬的采金技术。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了偏僻的黄皮村,这更加激起了邹联运致富创业的雄心。经过慎重思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决定走出去,把目光转向全国,依靠合股开采黄金探寻致富路。就这样,他怀揣借来的800元钱做本金,告别妻子和孩子,告别黄皮村的父老乡亲,踏上了北上采金的艰苦创业之路。
勤奋与诚信:人生的两大要义
一位哲人说:“预言成功是轻松的,它可以用浓墨重彩来描绘,庆祝成功是愉快的,它可以有锣鼓喧天,举杯畅饮;而创造成功却是艰辛的,它需要付出超人的代价,超人的毅力和千百倍的努力。”
邹联运走出家门的第一站,就是离家数千公里的黑龙江松花江畔的一条河道边。当时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要在这些地方采出金矿来,并非易事。有时天寒地冻,几十号人挤在四处透风的工棚里,每日早上醒来,头发、嘴巴、眉梢结满了晶莹的霜花。
洗脸必须得化雪水,早醒的人化一点水洗一把脸,后洗的人只能共用此水洗脸。一把泥巴,两把脸,连多洗一下脸都显得奢侈。但是,邹联运永远是个早醒的人,因为他是头,责任在身,心中有事,想睡也睡不觉。而他又是个睡得最晚的人,常常就着灯光自修采金方面的知识,翻阅技术资料,再累也要坚持学两个小时。其他工友打扑克、喝酒,而他则在这嘈杂的世界里,寻到一方净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在内心安慰自己:只要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就能做常人不能做之难事。
在高高的兴安岭上,松化江畔,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在云南、在新疆……邹联运就像这样地经历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付出超人的代价和艰辛,他和他的员工们,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艰苦创业,一分一角地积蓄资金,一点一滴地创造财富。由最先的用锄头挖,用肩膀挑,到后来发展到机械作业,一步步把采矿企业做大做强。
今天,他拥有分布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河南等地年产值上1000万元的黄金采矿企业4家,一个年产值达1500万元的发电站,一个年产值几百万元宾馆。由最初成立的只有几十万元资产的邵阳联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到今天拥有6.8亿元资产,员工达1200多人的湖南联运投资集团。
然而,公司的发展壮大,除了勤奋,除了付出艰辛和汗水之外,还有最根本的一条,那就是诚信。
诚信是立企之本。只有靠诚信才能赢得信誉,只有靠诚信才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1988年,邹联运与黑龙江武警黄金部队签订了一个开采合同。由于连降暴雨,致使水位高涨,连日不退,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武警黄金部队负责人主动找邹联运核减承包任务,但邹联运坚持兑现合同。兑现合同,必须得先预交部分承包款。那时,邹联运的公司还正处于初创阶段,流动资金数额不大,财务经费是相当的紧张,但再紧张,邹联运对员工的工资是从不拖欠。为了凑足承包款,他只好回到家乡东挪西借,把款凑足。那时候,银行付款转账并不像今天这样快捷,为了信誉,邹联运只好把款直接带在身上,登上北上的火车。在火车上,邹联运一连几晚上连盹都不敢打,人瘦了好几斤。
为了挽回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工地的日日夜夜里,邹联运和他的员工们经过了无数次的技术改革,成功地研制出了“震动式分离大滤槽”,使全矿的回收率提高了90%,黄金产量大幅度增加。合同期满,他除了交足承包款外,还把自己精心研制出来的高科技选矿设备无偿送给了黄金部队。武警黄金部队的官兵十分感动,送给了他一块“高效开采黄金,竭力服务四化”的大匾。
如今,像这样的匾,在邹联运公司的荣誉室里更是琳琅满目。
2004年,他参加邵阳县渣滩电站的竞标,亲朋们纷纷劝他,凭你的身份,稍微“活动一下,就能够实现中标。他婉言拒绝了这些好意,参与了公开的市场竞争。结果他力挫群雄,以5700万元中标,高出底价2500万元。然后又投资4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至今该电站投资总额已达9800万元。
2007年,他投资3.5亿元开发建设的神滩水电站,也是依靠公开竞标取得开发权的。邹联运说:“做人就要讲究诚信,高价竞标钱虽然多花了些,但这样做心里更踏实。”
邹联运还经常告诫公司所有的员工,必须诚信为本,依法办事。其实,采矿淘金是一种冒风险的创业,1994年,邹联运曾在贵州投资800万元,却血本无归,但他却从不拖欠民工工资,拖欠国家税费,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民工的拥戴。
20多年来,邹联运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黑龙江、云南、青海、贵州、西藏等偏远高山都留下了他创业跋涉的足迹,但他始终依靠诚实信用,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走向成功。
团结与互助:人生的两种境界
今天,当你走进隆回县荷田乡黄皮村,你就会发现: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点缀在一条峡谷的山坡上和公路两边;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各个院落;不少人家的车库里停放着高档的小轿车;谷底的嘟嘟河水被拦腰截断,两个小型水电站正在为这里的村民们输送着廉价的电能…… 这时的你,绝对会想不到,10多年前,这里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隆回最有名的贫困村。
1985年,当邹联运怀揣800元钱走出这条峡谷的时候,这个村庄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元。然而,在短短的近10年时间里,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得不让人惊叹!
但是,黄皮村的乡亲们心里最有数,这变化与邹联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邹联运是黄皮村第一个先富起来的人。先富起来的邹联运,自然没有忘记还在受穷的黄皮村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生养他的这块热土,没有忘记儿时改变家乡面貌的理想。
他一直在他心中牵挂着。
还在他刚刚起步的时候,邹联运就没有忘记带动身边的群众致富。那时候,他还在本地淘金,自己淘到金后,从不保守和独占。他把自己的矿床作为培训基地,邀请乡亲们参观学习,把淘金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不少人通过到他的矿床培训学习,独立地办起了企业实体。应该说,这是黄皮村人在邹联运面前学会到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邹联运致富后,他又无偿地借给黄皮村的乡亲们400多万元做开矿启动资金,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全村有40多户村民通过开矿发家致富。
不久,在黄皮村乡亲们的大家倡导下,成了村采矿协会,邹联运又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会长。这个协会既是联络黄皮村人感情的纽带,又是黄皮村人共同致富的桥梁。协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技术共有、资源共享,各协会会员恪守技术不保留、项目不竞争的原则,一人有难大家帮,一人跌倒众人扶。每年春节,远在天南海北的黄皮村人都要赶回家乡过年,这时协会也热闹非凡,大家相聚一堂,毫不保留地交流一年的创业情况,对一些新项目的上马,大家评头品足地论证,对一些开发项目,会员们各抒己见,有了新技术互相传教。在长期的采矿中,邹联运积累并总结出《振动式大滤槽分离黄金采矿法》这一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关注的每年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采金新法,他首先在各协会会员中无偿推广使用。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各协会会员采矿业大发展,效益大大提高。
对那些在家里从事农业的种养户,邹联运同样倾注了一片情感,除了在资金上扶助,还帮助他们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使30金多户村民成为全县的种养大户。
在邹联运的影响下,黄皮村人自觉地形成了一种互助精神。凡是黄皮人,即使你没技术、没资本,都可以勤劳致富。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对老乡采取以劳入股,按股分红的方式,让人人成为公司的股东,这样一帮十、十带百,形成一个以邹联运为核心的向四周扩散层面的大发展。对于会员之间,大家也能互相提携。村里的刘日初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但后来由于投资产生了风险,几年内就亏损了1000多万元。在困难时刻,邹联运和黄皮村的老乡们伸出温暖之手,倾囊相助,先后借给他几千万元,使刘日初东山再起,现在事业如日中天。
2003年,村里的邹定日、邹定祥因为对矿体没有把握准,家产全投到不知深浅的矿体中不能自拔。邹联运得知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他们每人20万元的股份,鼓励他们大胆地干,勇敢地闯。由于有邹联运的强力支撑,矿山又顺利运作起来。这样的例子,在邹联运身边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谁家要是有了一点不顺心的小事,他总会亲自过问,及时送去贴心的关怀。正是有了同舟共济的精神支撑,才使得联运矿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才使得黄皮村的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如今,有着千余人口的黄皮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万元不算户,十万才起步,百万算小户,千万才算户”。的确,在黄皮村,资产超过千万元的有5户,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80多户,一般的家庭也在10万以上。因为黄皮村的人只要肯干,每年在老乡开办的企业里干上六七个月收入就有一、二万元。
黄皮村物质文明富足了,精神文明也堪称一流。村里办起了电视台,村卫生所,村学校修整一新,解决了本村和邻近几个村的适龄儿童上学问题。新建的村部即将竣工。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所有红日喜事一律从简操办。村民自发成立巡逻队,夜晚义务巡逻保平安。该村自解放以来,没有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纠纷也很少发生。难怪一位乡领导深有感慨地说:“黄皮村是一面旗帜,是双文明建设的旗帜,是一个典型,是先富到同富的典型。”
回报与责任:人生无穷的魅力
邹联运最能折服他人的武器,就是他那高尚的人格,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发家致富了,人生选择多种多样,有人守着财富不放,甘当守财奴;有人大肆挥霍,在人世间“潇洒”走一回;有人视金钱如粪土,在创造财富中享受着奉献的快乐。邹联运正是后者。 20多年来,邹联运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扶危济困,情倾公益事业的心一直没有变过。他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积极向国家缴纳税款达8000万元,向社会各界捐献资金达2000万元,真正是用“亿元”回报社会,被人称作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爱心”企业家。
担任黄皮村30年的村支书谢云泉,有一本厚厚的显得陈旧的“爱心帐”:
1989年,邹联运捐资8000元结束了黄皮村煤油灯的历史;
1990年,捐资4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电视差转台;
1992年,为六都寨、荷田等敬老院捐助5万元;
2006年7月,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他连夜从四川赶回,捐款15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不久,邵阳县两个乡镇发生洪灾,他又捐款20万元,资助受灾群众;
2007年11月,在隆回县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开展的“爱心改变命运”助学募捐活动中,邹联运专程从北京赶回家乡,捐款50万元,帮助家乡寒门学子圆满完成学业。
2008年2月,邹联运在抗冰救灾中,捐款12万元。
……
作为一个成功的爱心慈善企业家,邹联运不仅在家乡扶贫帮困,外县、外市、外省,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困难,他都同样解囊相助。
1999年,他为四川省新龙县妹可村捐资300万元,修建了一条60公里长的公里;
2005年,他为云南省金平县捐资300万元,修建了一条20公里长的公路。
2008年6月,邹联运在四川地震救灾中,捐款20万元。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邹联运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有他扶贫济困的善举。
邹联运对别人是这样慷慨,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无论是在偏远的艰苦矿区,还是在大都市的公司里,他始终和员工一锅吃饭,从不开小灶,搞特殊。他从不进高档娱乐场所,不住豪华宾馆。2006年,他去北京参加全国民营企业家高峰论坛,他儿子特意给他买了套名牌西装,他坚持让儿子把衣服退了。他说:“个人享受再高也没意思,财富只能用来服务社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才真正有意义”。
邹联运是邵阳市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和十四届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他更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他生产经营机构分布在全国营4省7市,一年到头总是忙个不停,但他始终未忘自己是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为了及时掌握民情,准确反映民意,他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走访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人大及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只要市、县人大组织调研活动,他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赶回来参加。1997年,为了准备市十二届三次会议的议案和建议,他专程从西藏赶回隆回开展调研工作,为此耽搁了一个探矿项目。市十三届人大会议召开前夕,他正在筹备长沙的投资公司,为了准备议案,他推迟了投资公司的开业时间。
邹联运任市人大代表以来,提交议案、建议60余件,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工权益保护、减轻农民负担、民营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改制、优化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为促进邵阳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他在邵阳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农村外出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贫工程建议的建议》,立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3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民工42万人次,指导就业23万人次,增加农民工收入2.4亿元。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也相继全市各地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长期的矿业开采中,邹联运深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他提交的《整顿赧水采矿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根据他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相应整顿和治理,让被淘沙者滥挖乱采而弄得百孔千疮、河堤崩塌的赧水河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而邹联运自己在采矿过程中,更是坚持采矿与整治相结合,十分注重矿山资源的环境保护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许多矿主只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邹联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带头扭转这种混乱局面。他在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客商手里买到麦柯金矿后,在当时公司实力还不很雄厚的情况下,挤出2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将被开采成疮痍满目的山地进行恢复,还青山一片绿色,深得当地人的称赞。同样在康定县一炷香金矿,取得该矿采矿权的邹联运,第一件想到要做的事就是先投入300多万元治理这里的环境,由于这矿,原是一个老百姓群采的矿点,因无秩序,无计划的滥采乱开,致使矿山疮痍满目,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0年在河南嵩县,他出资1700多万元整体收购了高都川金矿,这个400多亩遍遭破坏的矿体,是俄罗斯人联邦矿业公司的“滑铁卢”,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邹联运接手后,投入800多万元恢复土地,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完成了金矿的整组整合,使金矿起死回生,把“心病村”变成了“幸福园”。为此嵩县从村到县十分感激,先后给他送来了五面大红锦旗,在此失败了的俄罗斯联邦矿业主闻讯后,不由得刮目相看,竖起大拇指直呼:“OK”。
这就是邹联运高尚人格的魅力所在!
人格,使邹联运的魅力得以展现;
人格,使邹联运的道德影响得以产生;
人格,使邹联运声名远播,赢得许许多多人的尊重。
(该文发表于2008年12月5日《湖南日报·邵阳资讯》,编入《邵阳风云》一书)
湖南省邵东太平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建军,原是邵东县畜牧水产局牧工商公司的一位下岗职工。他下岗后到广州做过搬运工,回家搞过畜牧育种,办过养殖场,卖过饲料。正是这个曾被人讥笑没出息的给牛屁股擦粪的打工仔,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硬是苦苦打拼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千万富翁的大老板是这样打造的
出身贫寒早弃学,打工备受人间苦
1962年6月12日,申建军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偏僻山村。申建军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初中还未毕业,家里就再也挤不出钱供他上学了。他只好放弃学业,过早地为家里挑起了重担。1980年10月,申建军,跟着村里的伙伴到乡里拉化肥,正赶上冬季征兵,在民兵营长的带领下,乡里、县里体检申建军都过了关。回到家后,申建军不敢对父母说,怕父母反对。父母得知后对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孩子你去吧!”就这样,申建军到部队当了兵。在部队里,他吃苦耐劳,表现优秀,多次立功受奖,并光荣地入了党。四年后,他放弃提干的机会,把提干指标让给了一位家境更加困难的战友,复员回到地方,被安排在县畜牧水产局下属的牧工商公司,不久,经人介绍与同单位工作李海欧恋爱并结了婚。双方父母年老,又都在农村,尤其孩子出生以后,日子过得异常拮据。
1990年,公司效益下滑,畜牧局决定进行人员分流。得知消息后,申建军便想:留在公司上班,每个月也就200来元工资,还不知道公司能坚持多久,不如干脆下岗,到外面去闯一闯,也许会柳暗花明。于是,他向公司领导递交辞职报告。正在为人员分流而大伤脑筋的公司领导立即批准,还把他当作典型宣传。妻子把申建军狠狠数落了一顿:“你在部队充英雄,回到地还充英雄?下了岗你能做什么,等着喝西北风好了!”申建军笑了笑:“车到山前必有路吧,你就知道我找不到事做?”
申建军匆匆打点行装,登上了一辆开往广州的汽车。事先他与在广州打工的一位战友联系上了,而一到广州才发现这位战友只是在广东城建局一家下属的公司打工,工作是拓展城郊外一些狭窄的公路。既来之,则安之,申建军便和位战友当起了“马路天使”。广州郊外的一些公路都是一些沙石、沥青铺垫的路面,申建军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路面重新翻过遍,然后铺上混泥土。申建军干的是撑钢钎,大锤击在钢钎上,手掌就被震出了一道道血印子。广州的夏天非常炎热,特别是中午的太阳就像火焰,把路面烤得热极了,脚踩在这样的路面上,如踩在火炉上。空气干燥得连一点水分都没有,矿泉水送进嘴里,感觉跟没喝一样,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星期后,申建军中暑住进了医院。好在老板还讲人义,支付了一千多元的住院费。出院干了几天,老板以他体质不行为由,提前给他开了一个月的工资辞退了他。
申建军拿着一个月的工资,立即给家里寄了300元。自己留下100元,便又南下,去了东莞附近的一家火车站,在那里当起了临时搬运工,干这活,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只要车皮一到,你就得抓紧搬运,有时车皮一多,为了抢时间,几个班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过,人一下来,浑身就像累散了架似的,但申建军硬是挺住了。由于申建军是外地人,干活处处受别人刁难,重活累活自然少不了他。不管怎样,一天下来也能赚近20元钱,这比起在家里拿200来元死工资,还是强得多。但这钱是真正的血汗钱,来得很不容易。申建军心里时时想,如果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说不定有天人一多,人家就会像踢皮球一样,一脚把你踢开的。何况这样的体力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一天一天吃不消。这时的他,不觉有点想家了。一天空隙,他坐在铁路边,看来来往往的火车,突然,他发现一列装有牲畜的货车从申建军的面前经过,定神一看,发现车皮上都写有湖南邵阳、邵东的字样,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提醒了他:广东、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人口众多,每天不知要消费多少的肉食品,因此,每年必须得从内地购进大量的活牲畜,用于屠宰市场,自己是从事畜牧这行业的,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如果自己回家去干老本行或者办个养殖场什么的,不是也同样大有前途吗?于是,申建军打定主意后,干足最后一个月,拿了工资便回老家了。
育种拙得第一桶金,坚定决心搞养殖
回到家,申建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办一个养殖场。但是,要办养殖场,并不是一起很容易的事,一是要有合适的场地;二是要有资金投入。这些,申建军都不具备,虽找一些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资金,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这事就暂时搁了下来。一天,申建军在县城五金大市场碰上了畜牧局的一位领导,领导关切地询问他下岗后的近况,申建军便把下岗后,去广州打工以及回家后想办一个养殖场的想法,一并向这位领导谈了。这位领导听后,很受感动。同时也对申建军说:“下岗分流以后,牧工商公司基本上人员都已定岗定位到个人了,但公司里还有一个牲畜育种员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干,这工作你是知道的,既累又脏,而且还常被人瞧不起,你如果愿意干的话,就回公司打工吧,不过要按四、六分成,承包给你,你回去想想,如果愿意就去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申建军没有多想,随即就答应下来,并回公司签订了承包合同。
从事牲畜育种,干这活,不但要吃得苦,还要懂技术。当兵出身的申建军,吃苦是不怕的,何况自己还到广东,有过一段打工、卖苦力的不平凡经历。但是,申建军文化程度很低,只上过初中一年级。于是,他一方面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将自己育种挣的钱用于智力投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并挤出时间,自费到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去充电,打破了“人到三十不学艺”的传统观念,刻苦钻研科学技术。
短短二年时间里,申建军跑遍了全县各个村组,牲畜什么时候配种,什么时候产仔,他都了如指掌。那时,邵东的一些乡村还未通公路,但为了配种,他常常清早采好种猪精液,一天奔波几十公里到十多处地方给母猪配种,搞到很晚才回家。记得有一次,申建军搞到很晚才回家,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差点摔下山崖,幸好及时抓住了旁边一棵树枝,才化险为夷,但腰部严重扭伤,结果又住了好几天医院。这样,经过他几年的辛勤劳作,经他人工配种的牲畜,品种优良,特别是母猪产仔多,成活率高,深得当地牲畜饲养者的称道。其生意逐渐扩展到了邻县的双峰、新邵等县。但是,在农村,总有一些人看不起牲畜育种这一行。有一次,申建军在流光岭乡下给母牛授精时,为使达到效果,不得不用手把牛屁股里的粪便掏出来,当时,围观的人看到都直摇头。甚至有人还说:“这样一个年轻男子汉,干这行当真没出息。”申建军当时听后很气愤,但他不怕别人说长道短,继续走自己的路。
这样,经过两年的拼搏,申建军除了按合同上缴公司的款项外,自己也赢利四万多元。
经济收入丰厚了,但申建军却不满足。他一直在心里惦记着办养殖场的事。刚好县养殖场要对外承包,于是便和已下岗的爱人一起承包了县养殖场的鱼塘、猪栏,以养鱼和饲养瘦肉型出口猪,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但由于当时饲料成本高,加上在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经验,第一年就亏损了1万多元。面对挫折,申建军毫无动摇。当时他想,如果自己能够配制一种成本低、生猪长得快的饲料就好了。于是申建军决定自己动手配制饲料。一间狭小的住房成了他的试验室。没有足够的钱买实验设备,申建军就用土办法,比如给猪称重,他就和妻子抬着秤,一头头捉,一头头称,常常弄得满身的猪粪。他深知:搞饲料配方试验,没有科学技术不行,于是他大量钻研有关饲料方面的科技书籍,先后拜邵阳、长沙、北京等地的专家、教授为师,不断筛选最佳饲料配方。经过前后数百次的试验,申建军终于研制成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饲料配方,他用自己研制的饲料喂猪,每头猪的利润达到100元 以上。1994年,申建军承包的养殖场,赢利10多万元。但这时的申建军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办养殖场了。他在酝酿着一次更大的创业--办饲料厂。他想,自己精心研制的这一饲料配方,如果仅仅只局限于自己办的养殖场,不是太可惜了吗?他要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让大家真正富裕起来。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对妻子一说,妻子极力反对,她不希望申建军再担什么风险了。因为近几年的饲料行业发展过快。到1995年已陷入恶性竞争状态,饲料价格猛跌,市场十分疲软。而这时候的邵东,光是大大小小的饲料厂就有10几家了。但申建军是个决定了的事,就决不放弃的人。他通过充分市场调查,认定了一个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要自己精益求精,在质量上站稳脚跟,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95年,他正式挂牌成立了“邵东太平饲料有限公司”。地址就选在离县城约3公里处的1814省道旁的一家废弃的仓库。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在申建军的厂址旁边不足10米的地方,便是四川刘永好希望集团设在邵东的分支机构--邵东希望饲料厂。当时就有不少人都为他捏一把汗。申建军的一些朋友就劝他,别拿鸡蛋硬往石头上去碰,你干别的都好,饲料行业竞争激烈,搞不好,血本无归啊!但申建军却认准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干!
新产品销路受阻,诚信经营获生机
干!万事开头难。首先,打开销路,就成了一道摆在申建军面前的难题。其它饲料厂,几乎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但这些申建军都还没有,怎么办呢?申建军想出了一招:他把自己精心研制生产出来的“浓缩精料”分送给县内外几十个专业养殖场和二百多户养猪专业户进行试验。然后把自己生产的饲料命名为“太平牌”向工商部门申报注册。不出三个月,那些使用了申建军免费送的饲料的养猪专业户,发现申建军生产的饲料效果很好,并不亚于其它正规厂生产的饲料时,便纷纷前来要货。于是,申建军便以低于其它饲料的市场价格,以最优惠的方式,向广大客户销售。产量便直线上升,短短二年时间,产量由最初的4000吨上升到4万吨。实现利润200多万元,一举成了邵东县的纳税大户。
时间到了1996年3月, 这时的申建军已经不满足于他的饲料只仅仅局限于本地和邻近的几个县区,要发展,就必须得把这块蛋糕做大。于是,他便成立了一个销售服务部,向全国各地派驻产品推销员,但事情并不令人乐观,派出的推销员纷纷给申建军发回告急电报:由于品牌、价格竞争激烈,太平饲料无法打入市场!申建军不得不抓起一把电报单,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作为一个新的品牌,要在名牌林立的饲料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谈何不易!当时有人提议,出高价到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报社打广告,扩大知名度。申建军摇了摇头:打广告当然好,但公司就这么点流动资金,打了广告,还怎么生产呢?有人提议,提高销售回扣,多给经销商好处,打开销路。申建军摇了摇头,这种不光明的竞争,他不习惯。还有人提议,叫他到各地召开产品销售会,申建军仍然摇头。怎么办呢?这又是一件摆在申建军面前的难题。他冥思苦想着。终于,他下令将所有的推销员撤回公司,学习饲料技术,让推销员先当饲养员。他要求推销员先提高养殖户的饲养技术,再推销公司产品,并在公司所设各个网点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然后,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他常年聘请几位专家作指导,并高薪聘用一位博士生担任技术部经理。投入60万元的科技专项资金,建立起检测设备齐全的试验室、化验室,制订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严格工艺技术的配方,并对原材料品质及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做到有质量问题的原料不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不出厂。1997年6月,长沙一家公司发来5车皮豆粕,货到后经验收,发现质量没能达到要求,虽然对方与申建军是多年的老关系户了,对方也提出降价处理,但申建军没有接受。为了不使客户受损,申建军主动承担了对方的短途及保管费用8000多元,后客户主动把货拉了回去。也是在同年的6月,冷水滩市一位叫洪素云的销售户从申建军的公司拉回去8吨饲料,发现有些质量问题,申建军便马上赶到冷水滩,收回饲料,连洪素云卖出的饲料,也全部回收,并向用户赔礼道歉,并赔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申建军虽然因此损失了2万多元,但赢得了用户的信赖。从此洪素云的经销点每月均要到申建军的公司购买饲料50吨左右。这样,不出半年时间,申建军的“太平”牌饲料,便在派驻的各个销售点扎下了根,销售量突飞猛进。也就在这年底,申建军的“太平”牌666精料,在全国新产品新技术交易会上,被评为科技创新金奖。
抓住商机图发展,谁还说我没出息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莫测。1998年5月,申建军的“太平”饲料不太平了,销售量从往年每月的1800吨,锐减到400吨。是什么原因呢?申建军从市场了解到,这主要是生猪价格下跌,饲料经销商赚取的中间利润太高,养猪户无力承担,养猪亏本,积极性严重受挫。搞过养殖的申建军,深深体会过养猪不赚钱的痛处。为了既能让养猪户赚到钱,又能使自己的饲料脱销,他立即调整了经营策略,砍掉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解除了与30多个委托经销商的经销合同,将饲料直接销给养猪大户。这样做,固然是好,但养猪户受益还不是很大,没有吃上定心丸。申建军便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决定揽起包销生猪生意。公司城立生猪收购部,在生猪生产地设立收购服务站,租了7台东风卡车组成运输车队,按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回收养猪户的生猪,每头猪确保增收养猪户增收143元。从1998年12月至2000年初,申建军共收购的生猪达到近4万头,贴补出去的金额为198万多元。生意做下来了,申建军很快发现这种门道经销,虽能满足养猪户的利益,但公司利润低。这样下去,只能是平渠里行水,难以奔腾起来。他开始思考着另辟蹊径的发展大略。
新的商机,往往就潜伏在日常生活中,1999年初,申建军到县乡经委办事,获悉县利华无仿布厂因资金紧张,运行陷入困境。申建军从中了解到,该厂生产的无仿布压洗套产品,目前在我国属首家独创,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其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水平,而且生产成本低,产品销售价比日本进口压洗套的价格低50%,发展前景广大。精明的申建军立刻捕捉到,这是一次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绝好机会,他当机立断,决定投资合办该厂。在乡经委的引荐下,他对这家厂进行考察后,便立即投资100万元,让该厂恢复了生产。当年就赢回了100万元的投资成本。2001年,他又出资创办了邵东第一家创新实验学校。
申建军由最初办饲料厂的10万元起家,经过短短几年的打拼,现已发展成拥有总资产300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80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产值达到9000万元,利税过100万,一跃成为邵东龙头骨干企业。如今,申建军的“太平”饲料公司是越做越大。开发猪、鸡、鸭、鱼饲料等4大系列30多个产品,销售网络遍及了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10多个省、市。公司集科研、加工生产、经营为一体,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申建军这个千万富翁的家也就安在公司里,房间里没有富丽堂皇的陈设。申建军指着角落里一台很陈旧的电风扇对笔者说:“那还是结婚时买的,一直用到现在。”他不把办厂赚的钱花在个人消费上,而是坚持勤俭节约地过日子,但对待各种公益事业,却又是那样慷慨大方。近年来,他用来捐款的数额达到近50多万元。并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他对身体差,家中特别困难的下岗职工,更是富有同情,原邵东氮肥厂下岗职工马延三,由于身体差,妻子又没有工作,家中且有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多处求职不成,申建军得知后,便安排他到公司从事营销工作。
申建军欣喜地告诉笔者,他正在着手筹建中国太平集团,决心在三至五年内,新建年产12万吨的饲料生产线一条,建成年出栏商品猪一万头,供应良种种猪一千头的规模养猪场一个,建成年产1000吨的无纺布生产线,实现年产值2.4亿元。笔者相信,申建军的这个蓝图是能实现的,这位给牛屁股擦过粪,被人讥笑没出息的打工仔,前景一片辉煌。
(该文发表于2003年8期《青年之友》、2003年2期《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4期《时代邮刊》、2003年6期下半月《成才之路》、2003年12期《大众商务》、2006年10期《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5月27日《湖南邮电报》、2004年7月24日《经理日报》等10余家报刊)
这是一对残疾夫妻与命运抗争且又充满爱心的故事。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遭遇厄运,成了残疾,但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挺胸迎上,逆水行舟,搏出一曲壮美的强者之音。尤其值得令人感动的是:这对本该接受社会帮助的人,将爱的接力棒伸向了更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一对残疾夫妇的激扬人生
2003年1月18日上午,一辆微型面包车停在了湖南邵阳市红旗路“佳惠”超市旁边,从驾驶室里走下了一个中年汉子。他步履艰难地从车内搬出一把轮椅,打开放好后,又从车内抱出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女子。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对残疾夫妻,男的叫杨得生,女的叫禹艳,今天他俩又是来为“家”中的一大帮子老人购买春节物质的。2002年3月,这对残疾夫妻开了一个名叫“夕阳红”的老年公寓,一对本该接受社会帮助的人却将爱的接力棒伸向了同样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现在我们就把他俩这个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故事讲述给大家……
虽遭厄运,但从小就懂得关心照顾他人
故事先从男主人公杨得生的身世说起吧!
1963年8月,杨得生出生在湖南邵东县马桥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弟妹5人,他排行老大。那时候,杨得生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餐没下餐,父母天天为生计而忙碌。更不幸的是杨得生3 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使下肢萎缩,行进不便,成了一个实足的残疾人。但杨得生从小就人残志不残,人残心不残,并处处懂得关心和体贴照顾他人。在家里,由于他是老大,什么事情总是让着弟妹,好吃的东西也总是让给弟妹们吃,对村子里的孤寡老人,他也是身体力行地去给人家帮助,由于自己不能挑担子,他就经常拄着拐杖给五保老人提水,送柴火。赢得了上下乡邻好评。就在那时,杨得生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长大后,要办一个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有一个好的处所。但在当时,对全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杨得生来说,无异于异想天开。由于他是家中老大,又身有残疾,家中贫寒的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了。从此他也就和大人们一起,一跛一拐地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了,他学会了育秧,插秧,犁田,耙田等农活,但要学会这些,他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在当时,尽管杨得生和父母怎样的努力,但也很难改变家里的困境。
杨得生深知自己是个残疾人,但他决不向命运低头。为了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他经常利用农闲时节到附近村庄的一个缝纫店去帮忙,天资聪颖的他,便学会了缝纫。由于当时农村里做衣服的相对来说比较少,加上他收费又低,甚至给一些孤寡老人做衣服从不收钱。这样,杨得生也就仅仅地为家里赚几个油盐钱。当然弟妹们每年上学的学杂费,也是靠他那双不健全的腿踩了出来的。
一晃,时间到了1988年,杨得生已是一个大龄小伙子了。这时家里的日子也开始好转起来,弟妹们也长大成人了。不太安份的杨得生便向父母提出,要到外面去闯世界。父母自然不同意,说:“你一个残疾人,人生地不熟,能到外面去干得了什么呢,还是在家里好好缝你的衣服吧!”但杨得生没有听从父母的劝阻,带着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现金,来到邵阳市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之路。
天酬真爱,两个残疾人走到了一起
初来乍到,杨得生首先想到的是寻找落脚的地方。开始时,他在邵阳市资江桥下的一个桥洞里安了家。然后回到家,把他唯一的资产一台用了多年的缝纫机也搬到了邵阳市。白天就把那台缝纫机摆放在桥边的一个空地上,为过往行人上拉链,缝补衣服等。由于这些地方到处都有专一的缝纫店,杨得生的生意并不好做,有时还要受到一些地痞、流氓们的骚扰,这样,杨得生只能勉强地为自己解决温饱。也就在这时,杨得生发现,在离他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一位坐轮椅的小姑娘,同样天天在这里摆摊。从小富有爱心的杨得生,便常常跑过去帮忙。这样来来往往,两人慢慢就熟悉了。在谈话中,杨得生得知这位残疾姑娘名叫禹艳,出生在邵阳市,不到一岁时,也是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她比杨得生更糟的是一生下来就从未下地走过路。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由于弟妹多,家中的贫困从小就使禹艳的性格变得更加坚强。她没有上过学,但她学会了自学,每当弟妹们放学回家,她就缠着弟妹们教她识字,她悟性好,记忆力强,渐渐地她把弟妹们学到的知识,也掌握到她的脑子里。连读书不是很多的父母,也备感惊奇。杨得生还了解到:禹艳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长到十六岁时,她就向父母提出,要学会自己养活自己,要找些事做。但心疼她的母亲却不同意,说:“禹艳,你自己都天天要人照顾,还能做得了什么事呢?还是好好地在家过日子吧!”但平时听话的禹艳这时不听话了,说:“妈,我不可能要您们服侍一辈子啊!”父母执不过禹艳,于是便给他买来了一把轮椅。在街道上给她摆了一个小小的摊位,禹艳天天守着这个摊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有时,她为了使自己少上厕所,甚至连水也尽量控制少喝。杨得生被禹艳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想想自己虽然也是一个残疾人,但毕竟没有达到禹艳这种还不能完全走路的地步。他对禹艳的关心也就越来越多了,常常帮她干些力所来及的事情。禹艳也利用自己在本地生长的优势,认识的人多,也经常给杨得生介绍些生意。这样,日久生情,两人便慢慢地产生了感情。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他们的爱情之花也绽放了。但是,他们各自都遭到了家里的强烈反对,双方的父母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两个残疾人组合到一块,他们今后的日子又怎么能过得下去呢?
但爱的力量是神奇的。1989年12月底,杨得生和禹艳不顾家里的反对,一同到街道办事处打了结婚证,并在邵阳市遥临巷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没有宴请亲朋好友,也没有布置新房,张贴喜字,两人就这样结婚了。禹艳说:“说来大家有点不信,当时她和杨得生刚结婚时,全部的家产只有现金2.2元。”买不起砧板,禹艳就用搓衣板反转过来做砧板。
征战命运,创业从十二元钱开始
不久,禹艳就怀孕了。禹艳怀孕后,她的小摊也就不能摆了,杨得生就开始在外帮人做裁缝,靠每个月十几元的工钱维持家里的生活。但两口子从不到外面叫苦,默默地承受着。禹艳说:“她不想让人看扁了,只想靠自己。”至今,杨得生和禹艳不会忘记那2.2元钱过一个月的艰苦岁月,那段时间,他们天天吃的就是菜苔子和酸菜。
1991年4月,他们的女儿婷婷出生了。一下子添了一张口,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这时,禹艳的父母也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看到乖巧可爱的外孙女,两口子的心里也就乐开了花。提出婷婷暂时由他们领回去带着。这样,禹艳就能够重新经营起她的小摊子了。但此时,杨得生夫妇倾其所有,也就只有岳母娘刚刚给婷婷买牛奶的12元钱。怎么办?禹艳自信地说:“改变命运,就从这12元钱开始吧!”她叫杨得生推着她,到邵阳市的一些市场转了转。回去时,禹艳和杨得生商量后,决定用仅有的十二元钱,买回一捆甘蔗。回到家,杨得生就把甘蔗一根一根地去皮,然后砍成几小节,摆到外面的小摊上,并顺便卖一些茶水。这样,禹艳的小摊又重新开张了。由于这里靠近一家电影院和一家舞厅,出入人员很多,加上禹艳又是坐着轮椅在摆摊,大家对她的生意也就格外地照顾,甘蔗生意也出奇的好。一天下来,竟赚了二十多元。杨得生照样经营他的缝纫小摊,生意不是很好。但他把多数的时间还是用在照料禹艳的生意上。有时二人搞到晚上十一、二点才收摊,这样,两口子配合默契,起早贪黑,一年下来,竟赚了近万元。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这些年下岗职工不断增多,摆这种小摊的摊位不断多了起来,加上市里也不断整顿市容市貌,不准随地乱摆摊位,摊担。杨得生和禹艳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
为了生存,1993年初,杨得生和禹艳经过考察,决定到邵阳市的闹市区青龙桥地段,租一个摊位,经营起服装生意。最初,杨得生心里还有些顾虑:一来担心妻子行动不便有什么闪失;二来怕遭人欺负。但禹艳说:“我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凭自己的能力来为生,有什么好怕的呢?”由于杨得生和禹艳行动都不便,货源都是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主动送货上门,他们从中赚取了一定的利润,这样经营起服装来就相当的困难,每月除去地摊费用等一切开销,几乎就没有什么利润可赚。几个月下来,杨得生和禹艳的服装生意,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5000多元。这5000多元,可是杨得生和禹艳卖甘蔗一点一滴地积蓄起来的啊!真令人心疼!但痛定思痛,杨得生和禹艳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经营失败的原因后,决定不吃现成饭,自己进布料,自己加工成产品,自己去卖,因为杨得生本身就是一个裁缝。这些年,由于杨得生一直与服装打交道,到裁缝店帮人打过工,又卖过服装,对这门道还是相当熟悉的。于是,杨得生和禹艳,决定背水一战,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取出,到布市场进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布匹,然后在自己家里加起工来。
这样他把自己加工出来的第一批服装,放到自己的摊位由禹艳去卖,最初,效果不是很明显。禹艳便想,自己丈夫加工出来的服装无论是从面料,还是制作,并不见得比从别处进的服装差,而且价格也一样,为何反而不受人青睐呢?禹艳真有点不得其解。于是,她忍不住真诚地向一位顾客请教。那位顾客见禹艳问得很诚恳,又见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做生意的残疾人,便真诚而耐心地对她说:“我并不是觉得您的衣服面料差,做工不怎样?而是觉得这式样有点过时了,要是放在去年我也许会选择您的这件衣服的。”唔,原来是这样啊,禹艳突然明白了,原来丈夫辛辛苦苦日夜赶制出来的这一批衣服是根据去年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款式做的,但放到今年来卖,就显得不是很流行了,一是去年新的款式,大家基本上买过了,销售量已达到了饱和,顾客今年要买衣服,自然是要买新的款式。
吃一堑,长一智。禹艳回到家,立马叫杨得生改变做法,先不搞单一的批量生产,而是采取花样百出,注重市面上新的流行款式,各个击破。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于是,杨得生买回大量的缝纫、裁剪书籍,加倍努力地自学,除了争取在缝纫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同时,而且时时紧跟时代步伐,处处关注市面上服装市场的变化。然后,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要,甚至季节的不同来加工服装。这样,由于杨得生手艺好,又注重讲究质量,加上禹艳的诚恳经营,很快打开了销路。渐渐地,杨得生的名气也大了起来,在禹艳的引荐下,有的还主动找到杨得生的店里,定身量做。杨得生生意也就越做越红火了,每天有做不完的衣服,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也不能休息。这样,他们干了2年,不仅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而且还在遥临巷附近买了一个门面,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杨得生说,其间他们虽也遇到过冷眼和打击,但帮他们的好心人也很多。于是,赚了钱的杨得生夫妇,也不忘对社会的回报,先后,多次向灾区、向残疾、孤寡老人捐款捐物。为此,杨得生还光荣当选为邵阳市大祥区政协委员。
1995年,邵阳市因搞城市建设,取缔了设在青龙桥附近的服装市场。这样,禹艳的服装摊位也没了,杨得生做出的服装也就没有了销售市场。加上杨得生这些年来的辛勤劳作,没日没夜的踩缝纫机,不健全的双腿严重变形,他发现自己踩机越来越吃力。在禹艳的规劝下,杨得生不得不走进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这样,杨得生的双腿因为动手术不能再踩缝纫机了,两口子失业了。禹艳为了不坐吃山空,加上杨得生动手术又花了一大笔的钱。失业在家的她,又试着卖过甘蔗。杨得生出院后,缝纫是不能再做了,于是他买回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市内开起了“慢慢游”。禹艳也开始艰难地经营起一个小店,两口子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地过日子。这样的日子他们又过了5年。
创造超越,残疾夫妇的激扬人生
2000年,邵阳市禁止三轮摩托车在市区营运,杨得生又失业了。
做什么呢?杨得生一直在脑子里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时的杨得生和禹艳通过这么多年的苦苦打拼,省吃俭用地积累了一笔丰厚的资金。孩提时的那个理想便又在杨得生的脑子里重现:“长大后,要办一个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有一个好的处所。”对啊,就办个老年公寓。特别是杨得生那天碰上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办老年公寓的决心。那天,杨得生在公共汽车发现一位老奶奶因上错了车,却怎么也想不起回家的路而急得哭泣时,好心的杨得生只得把老人领回家过了一夜,第二天等老人记起了,才送她回到家。事后,杨得生心想,老年人其实也和我们这些残疾人一样,同样需要关心。现在,我办老年公寓,虽然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事在人为!杨得生把自己多年来的想法,对妻子一说。想不到禹艳很支持,说:“社会上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总瞧不起我们这些残疾人,觉得我们总是被人可怜,照顾的对象,现在我们要做给这些人看看,让我们两个本该需要接受社会帮助的人将爱的接力棒伸向那些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有了禹艳的支持,杨得生信心倍增。
2001年11月,他一人南下广东,开始了他的“夕阳红”考察之路。他先后到过广州、汕头、深圳等沿海城市老年公寓参观,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回来后,他又走遍了邵阳市的所有敬老院,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当人们获知杨得生要办老年公寓的消息时,就有个别人马上站出来反对,并说起了风凉话:“一对本来就需要别人照顾的残疾人,还想去办一个去照顾别人的老年公寓,这不是在做梦吗?”这话,杨得生夫妇听到以后,很是气愤。禹艳对丈夫说:“得生,你还记得我们最初做服装生意时,人家不也是这样说过我们吗,但我们还是成功了。现在我们更不能被人看扁了,这老年公寓一定得办,而且要办成全市一流的。”于是,杨得生每天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满邵阳市的跑,寻找场地,跑主管部门。对残疾人办老年公寓,主管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年3月11日,“夕阳红”老年人公寓正式开张了。最初,“夕阳红”老年公寓办得并不是很顺利,由于一些人对残疾人存在的偏见,对杨得生夫妇的能力,表示怀疑。加上场地的选择也不是很理想,大家都不愿意上门。这样,杨得生只得重新选址,在政府部门的协商下,2002年8月,“夕阳红”老年公寓搬迁到了城南乡白洲社区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为了办成一所像模像样的老年公寓,杨得生夫妇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资进去。对旧的房屋进行了大的改造,装修。为了联系方便,他又投资买了一辆微型面包车,并高薪聘用几名懂护理常识的下岗职工24小时护理老年人。由于他们夫妇的细心周到,“夕阳红”老年公寓渐渐红火起来。当人们听说这是由一对残疾夫妻办起来的老年公寓时,都被他们的善举所感动。杨得生两口子兴奋地对我们说:“自从这‘夕阳红’老年公寓办起来之后,经常有人自发地赶来这里义务帮忙,我们要感谢邵阳市中医院的医生定期来老年公寓义务为老人检查身体,要感谢邵阳卫校的学生每个星期义务来打扫卫生陪护老人……”
现在,“夕阳红”老年公寓已安排了10名下岗职工从事老年公寓的护理工作,接纳了32个老年人,4个聋哑残疾老人,还收留了1个孤儿。对伤残军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杨得生也坚持只收一半的费用。
如今,杨得生夫妇把自己以前积攒的二十几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夕阳红”老年公寓的建设中。禹艳也关了自己的小店,一心一意帮忙。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禹艳很高兴,说:“我们现在是一切从头开始,今后的路还长着哩!”杨得生也很兴奋:“就算是血本无归,也决不后悔,算是我们夫妇俩作为对社会的一点回报吧!”
问起他们这些年来的感受,夫妇俩相对一笑,禹艳说:“永不放弃。”从这普通的四个字中,从她那饱经风雨的一双面孔上,我们看到了她那流露的是无限的欢乐和希望。
我们深深地祝福他们。
(该文发表于2003年8月29日《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9月7日《邵阳日报·星期天》,2005年12月29日《三湘都市报》,2004年10期《龙门阵》,2003年12期《统一战线》,2003年12期《老友》等报刊)
省级劳模孙仕球下岗后,经历过重重的挫折和磨难。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要肯学肯做,吃苦耐劳,“这个世界有许多用得着你的地方”。
下岗“劳模”风采依然
走在湖南邵阳市大街小巷的卤菜摊担、摊位前,你定能吃上一种薄薄的呈三角状沾满辣椒和其它佐料的豆腐,那股麻辣劲、那股浓浓的清香,吃了之后,定会让你赞不绝口。这麻辣豆腐就是在当地被誉名为“劳模豆腐”,出自当年该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省级劳模、湖南省汽车制造厂下岗职工孙仕球之手。
“劳模豆腐”来得不易,据说还有一段曲折的历程呢?
带着这个疑问,在一个星期六的夜晚,笔者走进了这个劳模的家。
劳模下岗,人们不理解,我更想不通:因为孙仕球,是“湖汽”树起的一面旗帜
1995年,我被工厂选送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回厂后,厂里安排我在企管办从事管理工作,但是,这时候的工厂很不景气,大多职工面临下岗,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本科室的老同志先下岗而让自己占着一个实际没有多少事做的岗位向工厂领导提出了下岗的请求,当时厂里也没挽留我的意思,被迫无奈,11月,我被正式下岗了。
我下岗后,曾在湖汽引起过一阵波澜,人们不予理解:
因为孙仕球,是湖汽树起的一面旗帜。
翻开我的履历,就不难发现,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便呈现眼前:
1986年,年仅23岁的我当上了市级劳模;
1987年,光荣入党,并被选为全国团代表赴京参加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8年,被选为邵阳市人大代表;
1989年,被邵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198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成为邵阳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省级劳模。这样一个工厂好不容易树起的典型,一个全厂职工学习的楷模,怎么叫他下就下了呢?难道工厂树起的这面旗帜,就让他这样倒下去吗?
本人也积满了痛苦:我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工厂, 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82年1月,当时年仅19岁的我从湖南常德农村裹着乡村原野的纯朴之风来到“湖汽”。我纳于言而敏于行,不到一年时间,不仅学好了车工技术,而且熟悉掌握了铣、刨、磨等六种机床的操作使用技术,成为车间生产上的多面手。自从在车间独立操作后,我便加足马力,发奋工作。当时,我仗着自己年轻,从小在湖区长大,身体素质好,总是憋着一股劲,不分班内班外,不分白天黑夜,干了上班,干下班,就像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连轴转”,连饭都是工友们带到床子边的。我干工作,从不偷工减料,作为机床操作工,都希望能做一些简单易干,工时又高的产品,但每次分配任务,我总是让大家先挑。我搞的产品有的毛坯有30多公斤重,早几年,车间有的床子还未装上吊车,全靠用手搬上搬下,好费劲的,加上大都是一些铸铁产品,往往两个班下来,身上、脸上,全被铸铁灰屑染成了黑色,有时吐一口痰都是黑的。技术要求高的新产品,别人不愿意干的装配返修活,也全成了我的“专利”。平时一些临时急要加工的活,只要调度分配给我,我从不推诿,总是接过来就干。这样,常常是刚上床子的活又要搬下来,这么一会上一会儿下,本来在计划工时内能完成的任务,都不得不利用加班加点来弥补,连续多年的节假日,我都是在床子边度过。多年来,我不仅坚持加班加点,而且在正常的上班时间里,也常常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1988年9月,一位开铣床的师傅调走了,一时无人开铣床。当时,车间任务紧, 产品都是流水作业,一道工序耽搁,就会影响其它几道工序的进程。车间领导干着急。开着两台床子的我,已是超负荷地运转了,但我看在眼里,同样急在心里,便忍忍牙,向车间领导请示,主动兼开铣床。车间领导见我已是超负荷,实在不忍心,但见其他人也无法开,一时又没有主意,便答应了。工友们见了我,也心疼我,便劝道:“人家开一台床子都受不了,你倒好,开起了三台,当心累坏了身体啊!”我当时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忙我的工作。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地工作着。一天,我突然感到自己有点力不从心,我知道自己这台“机器”出了毛病,在同事的催促下,我到医院作了检查。一查,才知道自己患上了急性乙型肝炎,当时转氨酶上升到了150,医师叫我马上住院治疗。 但我想到当月的生产任务很紧,便开了些药就回厂上班了。几天后,由于病情恶化,我不觉竟昏倒在机床旁,工友们硬是把我送进了医院。输了几天液,感觉身体好些了,心里仍然记挂着车间的生产任务,便又偷偷地溜出医院,出现在机床旁,事后,被车间领导发现,挨了狠狠一顿批评。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苦干、死干的劳模,而且也是一个肯动脑子,善于钻研的人。我曾自己动手,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搞了8项技术革新,这些革新,既提高了工效,又使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9%以上,如有一台立式铣床在加工固定支架时,由于毛坯件和夹具在设计上不合理,加工时既花费时间,又影响质量。我便自己动手,通过对夹具进行一番改革后,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工效,件件产品质量合格。就这样,我年年超额完成任务,从1984年至1992年,我共完成工时48675小时,9年时间干了19年半的活。特别是在1989年,在患严重肝炎,住院2 个多月的情况下,仍完成工时4134小时,提前6年跨入了九十年代。
干工作,我舍得拼命,但对待人民生命或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也同样奋不顾身。1985年12月2日凌晨5点,正患感冒的我,起床去上厕所。当时,工厂条件较差,成套的房子非常少,公厕便设在家属区一个偏僻处,由于路灯已坏,来不及修理,厕所旁边一片漆黑。那时在路旁有一个约3米深的粪池,由于正临冬日,粪池里的粪便未及时处理,粪便堆满了大半个池。我走过时,粪池里传出一声“救命”的声音,我忙用手电一照,发现是家属区一位老大娘失足掉进粪池里了,当时寒风刺骨,从老大娘哆嗦着的“救命”声音中,我判断出老大娘已掉进去已有一会儿了,我来不及过多思索,大喊一声:“有人掉进粪池啦!”毅然跳进了这个奇臭无比的粪池中,由于粪池四周全部是水泥铺就,加上粪便成粘糊状,在湖乡长大的我,根本就无法施展我那曾在洞庭洞一次翻船事故中连救2人,也不觉吃力的游泳绝技,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老大娘举出粪池, 在闻讯赶来的领导和家属的帮助下,自己方才爬出,当时我从头到脚全身粘满着粪便,人冻得嗦嗦发抖,事后跑到工厂的洗澡堂,洗了三个小时的澡,整整一天无法吃进一口饭,作呕了好几天。
由于我各方面表现突出,工厂各级领导对我极力培养,1993年,我被选送进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寒窗苦读了三年,学业归来的我,按理说,应该正是一展宏图之志的时候,然而,工厂却让我下了岗。
当时,我真的是想不通啊!
难道我那一身绝技和艰苦拼搏的精神,工厂就这样弃之不感到可惜吗?
紧接着,我妻子也下岗了。三口之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加上前两年集资建房还欠债6千多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难过。
生活的困难已不允许我再沉湎于精神痛苦中,看到工厂的形势已是江河日下,下岗的职工一茬接一茬,我便放弃了曾多次想找个地方讨个说法的想法,我想通了,与其呆在超载的船上找安慰,还不如下到海里搏生路。下岗不证明我无能,只要我改变观念,舍得吃苦,拿出我在工厂当劳模的那股劲来,不怕我养不好家,不怕我挣不到钱,不怕我过不上好日子,凭我的聪明才干,凭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定要闯出一条新路,向人们证实我这个劳模存在的价值。
只身南下闯深圳,求职的道路:几多艰辛,几多无奈
1996年夏天,我坐上南下的火车,怀揣着那张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专文凭和一纸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劳模证书,只身一人前往深圳打工。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面对着一座座高高耸立的楼房,我茫然四顾,不知该往何处去?在一家小店安顿好后,我头顶烈日,开始寻找起工作来。
深圳的单位挺多,有时一栋大楼就有公司几十家。但这些公司不是对学历要求太高,就是干脆回绝:“我们这里不需要人”。根本就没有你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可气的是,有一天我去一家公司求职,一个管事的小姐接待了我,她看了看我那张文凭和劳模证书,便说:“到我公司来应聘的大都是一些硕士和博士生,我们需求的是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干事的劳模,我们这里也有。”说着,指了指正在走廊上打扫卫生的一位勤杂工。不知她是有意还是无意,说话间,竟动手把我的两本烫金证书碰落着地。当时,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害不得扫她两个耳光,但看到门口两个高大的保安,我忍住了。捧着掉落地下的劳模证书,我的心在滴血。就这样,我一连几天,徒劳无获。心想,再这样下去不行,数数口袋的“银两”,已经不是很多,吝啬的个体旅店老板每天催房租费简直就是催命。我开始反思,决定重新给自己定位,先解决住宿问题再说。
二天后,我成了一家清洁剂公司的推销员。这家公司规定:包住,不包吃,工作是推销公司产品,工资全部靠业务提成,没有底薪。所有的推销产品,还得自己先垫钱。我狠了狠心,把身上的仅有的200元钱全部拿出,买上公司的清洁剂。然后天天提着这些东西,出入各大公司、 宾馆、商场、民宅,一个星期过去,卖出的产品不到10瓶,这并不是我偷懒,能力差,而是深圳的清洁剂生产厂家较多,竞争激烈,加上这家公司的产品质量差,早已名声扫地。人家见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就像赶叫化子一样把你轰出来,连开口的机会都不给。要知道,那几天我不知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天三餐并两餐,每餐不是几个包子便是稀饭,加上体力消耗太大,一到晚上就饿得慌,不得不爬起来喝凉水。无奈,我只好要求辞职退货,老板说:“辞职可以,退货不行,不然得先交了房租再说。面对着这不讲理的老板,我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吞,提着那些销不掉的清洁剂,回到那家住宿的个体小店,作了个人情,送给那个吝啬的老板,老板见我那个可怜样,竟也答应免费让我住上2晚。
本来,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但经过这番周折后,我开始泄气了。躺在旅店肮脏的床上,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无聊中,发现床头有一本住宿旅客看过而又忘了带走的杂志。我便拿过来翻了翻,突然,眼前一亮,被杂志上一篇文章所吸引。它讲的是深圳政华集团总裁吴志剑,10年前辞职下海,怀揣800元钱,带着8个战友闯荡深圳的故事。 文中叙述了他初闯深圳时所经历过的一番磨难,甚至住过茅厕的一段过程。由于他自身的不懈努力,经过数千个日夜的艰苦创业,终于从一个铁皮小店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多家大中型企业,28亿固定资产的集团公司。看过文章后,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心想,比起吴志剑来说,自己的这点小小挫折又能算得了什么?人家能行,我为什么不行呢?此刻,我血液沸腾,再次充满了自信。
第二天,在同室的一位住宿旅客指点下,我来到了深圳人才交流市场。我的走进,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想不到在深圳还有这样一个为打工者们求职谋生的好去处。遗憾的是,自己事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后悔当初白白辛苦瞎忙着跑了几天。看到一家家公司、工厂的招聘招牌,看到一些应聘者如愿以偿地被人领走,我的信心也足了。我知道自己对机械方面很内行,于是被选中一家模具厂的招聘点走过去。负责招聘的同志,看过我自填的简历,问过话后,当即就叫人把我领走了。这是一家兵工企业设在深圳宝安区的模具厂。我进厂后,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工作机会,拼命的干。我的技术,工作态度很受管理人员的赏识,不久,我提升当了车间的“头”。不巧的是我水土不服,连续腹泻,皮肤瘙痒,每天上完班得去输液,无奈,干了不足2个月,只好谢绝单位的挽留,告别2000元的月薪回到了邵阳。
学艺回邵阳,干个体:劳模风采依旧
我从深圳回到邵阳并没有泄气,在深圳闯荡的日子里,我虽没赚多少钱,但学到不少东西,开阔了视野,这些都是无价之宝。9月,我又去了长沙。到省城找工作,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担任“湖汽”多年工会主席的长沙专用车厂厂长王慰安,见我找了几天的工作没有着落,便说:“小孙,到我们这里干算了,虽然没有高工资给你,但一定保证你在上岗的工资标准。”我婉言 4谢绝了,因为我知道专用厂也有大部分职工下了岗,我怎忍心去占他们的位置呢?在几位好友的帮助下,我终于在湘西一家企业设在长沙的经营部找到了工作。在经营部干了三个月,我深得部门经理的信赖,一天,他带我到一家食品厂玩,我在那儿吃到了麻辣可口的小片豆腐。觉得这既辣又香的麻辣小片豆腐不仅合我口味,而且也合我们邵阳人大多数人的口味,想着,想着,我心头一亮,这玩艺成本不高,主要靠手艺,如能学会,回到邵阳自己搞不是很有市场吗!早就想开店、办厂的我这时打定了主意。我托朋友介绍,便从经营部跳槽进了这家食品厂,在食品厂干了将近一个月。我将豆腐加工流程、工艺、配方全部掌握,便回了邵阳。
回到家的我来不及歇息,奔前奔后,在配方、备料上忙乎了一阵子,不久便做出了第一锅麻辣豆腐。首先,我让妻子放到她一个同学开的商店卖,第一天仅卖了1.5公斤,我不灰心, 第二天,我在配方、火候上加以改进,味道好多了。再放到商店一卖,竟卖十多公斤。我信心足了,踩着一辆三轮车,将麻辣豆腐送到邵阳市三眼井、南门口菜市场的卤菜摊试销,此时,正逢1997年春节来临,菜市场上人来人往,我的麻辣豆腐大受欢迎。于是,产量大幅度上升,每天能卖40多公斤,最多一天能卖80多公斤。
清早起来备料,上午出门送豆腐,下午回来做豆腐,晚上在家分装豆腐,这已成了我每天的工作日程。就这样,我和妻子干了一年多,不仅还清了欠债的6千元集资建房款,而且还租用了厂里的一间闲置厂房,装上了电话,在三眼井市场买了个摊位,我的麻辣豆腐渐渐有了名气,连邻近的新邵县、邵东县的小贩都来订购。当人们知道这豆腐是湖南省汽车制造厂有名的劳模做的时,便不约而同地将这风味独特的麻辣豆腐取名为“劳模豆腐”。
“劳模豆腐”出了名,慕名来找我学技术的也多起来,有来自云南、河南的,也有来自本市、本省的,当得知他(她)们都是些下岗职工时,我便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她)们。最近,在电话中获悉,最初来自云南的那位叫韩业生的同志在我这里学成回去后,如今的规模发展比我这个小作坊大多了,还安排了10多名下岗兄弟。
如今,一些下岗兄弟、姐妹们,也摆摊经营起我的“劳模豆腐”来,使他(她)们找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重新获得了再就业。有人曾担心我把技术传授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但我不怕,因为大家都是下岗职工,只要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只要大家都能找到就业的机会,人人过上好日子,我这个劳模当得才好意思,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我的这点成绩,得到了工厂领导和市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1999年、2000年,我被邵阳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被授予“再就业明星”光荣称号,邵阳电视台还专门给我拍了个专题节目,在全市播放,使我给全市的广大下岗职工,再次作出了一个新的榜样。
其实,下岗对每个人来说,说不定也是一个机遇,只要肯学肯做,只要吃苦耐劳,这个世界就有许多用得着你的地方,过去我之所以能当劳模,就是因为我能吃苦耐劳。今天我能干个体,也同样如此,只要能吃苦耐劳,就能发展,就能被社会承认。
(该文发表于1998年7月2日《中国汽车报》、1999年12月7日《就业时报》、2000年5月10日《三湘都市报》,2000年6月15日《中国包装报·社会文化周刊》,2001年9月13日《中国社会报》,2000年11期《致富时代》、2000年12期《人间方圆》、2001年7期《当代工人》、2002年5期《南北桥》、2003年6期《中国工会财会》、2005年6期《光彩》,2001年5月3日《湖南邮电报》等10多家报刊)
他15岁当兵,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南征北战,浴血战场数十次,负过伤,立过功;
转业回到地方,他军人风采不减,工作雷厉风行,尽心为职工办实事和好事;
离休后,他老有所为,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一个离休老干部的奋斗人生
初秋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也照在了湖南省邵阳市武警支队的操场内。一排排训练有素的武警官兵井然有序地席地而坐,正在倾听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的讲话。这位长者叫王兴贵,今年73岁,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战功卓著,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的老干部。望着台下这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橄榄绿,想起当年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今天的这一切,都让这位老人倍感珍惜。
弃笔从戎 报效祖国
1931年,王兴贵出生在辽宁渤海湾畔的绥中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的王兴贵饱尝了苦难,8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含辛茹苦,东借西凑硬是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小学。一边砍柴拾粪,一边上学,王兴贵比别的孩子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小学毕业,他考入了县里的中学。为躲避日寇炮火,学校几经迁址,颠沛流离中,王兴贵勉强学完了3年的中学课程。15岁那年,解放战争的号角在东北大地上吹响,王兴贵告别了课堂,弃笔从戎,参军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四野的前身),邓华为司令、陶铸为政治委员的第7纵队。从此,他南征北战,浴血战场数十次,先后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战四平,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喋血四平时,他拿着带血的刺刀,踩着废墟和弹壳,硬是从敌阵中拼杀出来。辽沈战役攻锦州,敌人的两块炮弹片,从他头顶上飞过,军帽烧了个大窟窿,弹片再下一点,他就光荣了。平津战役,鏖战天津,王兴贵跟随部队,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昼夜兼程22天,行程1200多华里,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直到部队攻下天津城。大军南下,渡过长江,进入江西,他不幸染上恶性疟疾,高烧40度,双腿浮肿,在穿插江西的大山时,他硬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战胜病魔不掉队,千里南征,直到解放羊城。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广州军区某部某部宣教股长、宣传科长,秘书科长、青年处长等职。他凭着在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学习时造就的深厚的理论功底,经常给部队作形势报告。一时,成为当时军内很有名气的“军中才子”,并荣幸地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但由于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影响,这位始终执行和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优秀军队干部,个人职务和级别的正常晋升也受到了影响。1978年10月,王兴贵接到转业到地方的命令。这时,他不是牢骚满腹,而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含泪脱下军装,与在部队医院任职的妻子一同转业,离开了他生活了32年的部队。
不计得失 忘我工作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
回到地方后,王兴贵分配到了湖南省汽车制造厂担任正处级副厂长,分管行政、主抓职工生活、福利。一个正团级文职干部,分到工厂还降级使用,有人说他有点冤,但王兴贵没有半点怨言。上班第一天,他就进了食堂,掌握和了解职工的生活情况。不久,他就烧出了第一把火:利用福利积累,改造更新了饭堂设施、设备;实行了食品、物资分库堆放,生熟分开操作;加强了餐具用具消毒和增添了防尘、防蝇、防鼠等设施,膳食卫生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注重膳食搭配,进行花色品种多样化,早餐由过去单一的馒头、稀饭,增添到油条、面条,并派人到外地学会了制作面包技术,以迎合和吸纳了更多的职工在厂就餐。
当时,工厂的藕煤生产是单一的人工操作,一到冬季用煤的高峰期,买煤的职工排起了长队,职工们常常怨声载道。王兴贵知道后,发动职工增收节支,克勤克俭,把捡边角废料卖的钱及时用于福利,办起了机制藕煤房,从而结束了湖汽职工历年手工做煤的落后历史。
到澡堂洗澡,职工向他反映,澡堂里热水太少,洗着、洗着就没热水了。王兴贵爬上热水桶,查其原因,发现桶的容积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换一个容量大的桶子。为节省资金,他只好就地取材,找遍全厂各个角落,寻找现成的容器。终于他在厂油库找到了一个能装60吨水的大罐子。当时工厂没有吊车,他就带领大家亲手用棍棒一点点地向前移动,硬是把这庞然大物弄进了澡堂,解决了职工洗澡难的问题。
王兴贵任职几年,除了为工厂做了一大堆好事和实事之外,对自己却从未谋过任何私利。
作为主抓生活的副厂长,他手中掌握着住房的基建和分配大权,当大批的职工乔迁新居时,而他自己仍居住在又旧又窄的老房子里;他掌握着厂里货箱木料的签批权,从没有为自己以及亲友批过一寸木料。那时,家里好几口人挤在一起,孩子们睡的木床还是陈旧的铺板。
1983年,企业进行机构改革,王兴贵从副厂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改任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动。但是,王兴贵为党工作的热心始终没有变,一上任,他就着手建立了厂教委、办起职校,亲手制订了一整套的职教管理制度,大胆摸索了出了一条走社会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对职工定期进行岗位职能培训,并开设了中、高级技工培训班,电大大中专学历教育等。他在一手抓职工教育管理的同时,又一手抓职教理论研究。他围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撰写了一大批职教论文,在市级、省级全国性的职工教育报刊上发表并获奖的论文上100篇,有10余篇获优秀论文一等奖。他先后被东风汽车公司和省、市职教研究会评为职工教育理论研究先进工作者。他所主管的湖汽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连年被评为东风汽车公司和省、市机械行业先进单位。他先后担任省、市东汽联公司、华东、中南五省职教研究会会长和常务理事等职。1991年12期《成人教育》杂志曾以《千尺蟠空,黛色犹浓》为题,介绍了王兴贵在职教方面的突出事迹和经验。
不懈躬行 志在千里
1992年3月,王兴贵离休了,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理当要过几天清闲日子了。但他仍一如既往忠诚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离休17年来,他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老有所为这一宗旨,毫不保留地向社会奉献余热。他继续担任电大以及各函授教学点的授课,他主讲的有《中国革命史教程》、《政治经济学》、《大学生成才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等10多名课程。每一课,他都精心做准备,讲课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讲授《中国革命史教程》时,王兴贵总是以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生动地阐明新中国是用千百万革命先烈的头颅和鲜血换来的革命道理,使学员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他手中的笔从没有停过,他撰写的《企业要振兴,先抓排头兵》,在机械行业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后,《中国机电日报》在头版头条予以刊登,作为当时企业领导进行改革的参照物。1995年1月2日的《厂长经理日报》曾以《厂长经理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为题,并加编者按刊发了王兴贵的这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对当时企业转轨建制深化改革,就厂长经理高尚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发表不久,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他的论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加入WTO,汽车工业面临的压力与必须的调整》,分别在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和中国加入WTO与企业对策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并受到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的高度赞誉,他被授予“社会科学工作者先进个人”。
作为从战争中走出来,有着30多年军旅生涯的离休老干部,王兴贵更不会忘记那段自身经历的,值得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他在撰写论文的同时。也撰写和发表了近3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如他撰写的《长征的开路先锋--红二师红四团》、《喋血四平》、《决战雄关外》、《雄师纵横战天津》、《纵横驰骋,运动歼敌》、《南征》等,大都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点,以客观、公正的文笔,系统地记录了过去那段珍贵的历史,讴歌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成为一篇篇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初,王老撰写的《写就人生第二个新篇章》,在市和省里同时举行的“永不褪色的共产党人”征文活动中,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青春常驻 人生永恒
王兴贵同志虽然年逾七旬,但在他身上总散发着一股青春的气息。他对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似永不熄灭的火焰,越燃越旺。他以只争朝夕的忘我奉献,写就了第二个人生新篇章。他常年坚持刻苦学习,与时俱进。 法轮功出现初期,他就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看出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向群众宣传要相信科学,远离迷信。
他时刻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离休17年来,他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军营,为干部群众,特别是军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王兴贵同志作报告,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为做好宣讲报告,平时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每天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经常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工农业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注重各种数据的搜集和资料的积累,努力使传统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他根据不同层次的听讲对象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宣讲。如对党员、干部就以革命战争年代的党风、党纪、党的三大法宝、党的优良传统,联系对党员、党性教育的要求进行宣讲;对团员、青年及中小学生则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宣讲国情、乡情、中国革命史,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以讲他们容易接受的革命故事为主,教育他们不忘昨天、热爱今天,向往明天。他的宣讲往往用形象的对比,丰富的感情,紧扣听众心弦,富有感染力,起到强有力的鼓动作用。听过王兴贵报告的人,都说:“王老的报告不是抽象的说教,他用亲身体会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听一次课,我们就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位年轻的武警战士,在听了他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牢记“两个务必”》的报告后,曾深有感慨地说:“过去我不安心部队建设,但听了您的报告后,我觉得自己是多么惭愧,您的报告给我解开了思想疙瘩。
王兴贵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为这个光荣的称号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该文发表2005年1月6日《邵阳晚报》,2005年2期《新花》等报刊)
一步……二步……三步……还有20米……10米……5米……4时10分,罗伯特向前一个俯冲,伸手紧紧抓住了悬崖顶上一个物体。他成功了。
征服绝顶:“蜘蛛人”徒手攀爬辣椒峰
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西南的新宁县,她是我国最大的丹霞地貌区域,辖有五大景区四十八个景点,方圆一百平方公里,曾被著名诗人艾青题词称赞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然而在这里,有一座号称“崀山六绝之一”的辣椒峰,却与一位外国人结下不解之缘。这位外国人,就是被世界公认的“蜘蛛人”,法国著名的徒手攀爬冒险家阿兰·罗伯特先生。他要尝试徒手征服这座千百年来从未被人征服过的“崀山第一绝峰”--辣椒峰。今年9月14日下午,笔者在“辣椒峰”下见证了“蜘蛛人”--罗伯特创造的这一世界奇迹。
“辣椒峰”,一座陡峭而又神奇的峰
辣椒峰位于新宁县城的石田境内,此峰拔地而起,直冲苍穹,与地面成90度直角,上圆下尖,好似一颗硕大的辣椒倒挂于此;顶上长有各种植物,远远望去,俨然如一颗绿色的椒蒂。这擎天石柱,其绝对高度为176米,相当于60层楼高,四周绝壁深壑,自古以来就无路可上。正因为是这样,辣椒峰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就显得更加的神奇,也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有关它的来头更是不小,在这里笔者仅取一例:相传很久以前,崀山附近有一个人忍性极好,经过了大小吃亏事已达九十九回,把家里弄得很穷。这一年,他好不容易给儿子说上了一桩婚事,完婚那天,却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提一篮子办丧事用的香火纸钱,亲友们一看,这老翁明显是在欺负人,要把他赶出去,但这家主人却说,人家是来做客的,有理不打上门客吧。谁知这老翁好吃好喝之后,还不肯走,竟得寸进尺,到了晚上还提出要和新娘同房。这下可把亲友们惹恼了,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要揍这个混账的死老头,又被主人劝阻了,说:“让他住一夜吧,看他白发如雪……就忍了这一次吧。”谁知到了第二天早上,也未见那老翁进入洞房。却在新娘的床上发现了三颗红、黄、青三种不同颜色的辣椒,每一颗辣椒下都分别压着“食”、“用”、“丢”三个字,于是主人便根据吩咐依言而行:红椒切碎食用,令人胃口大开。把种子种在地里,年年播种年年收获,从此传遍夫夷侯国(现今新宁县的原型),爱吃辣椒者,仗义刚直,风骨不凡。黄辣椒锁进箱子里,只要一打开箱子,辣椒就成了黄灿灿的金条,不但自家享用不尽,而且还能救济乡亲。青辣椒丢到门外,忽然间,成千万倍地膨胀,最后变成了一座直插云天的青峰。此峰就成了现在的“辣椒峰”。
辣椒峰凌空突兀,直插云天,千百年来就从未有人上去过,如今竟被法国人罗伯特看中。于是有关其它辣椒峰顶上长有千年灵芝;藏着一条千年巨蟒;还有一岩洞直通扶夷江水等等传说和传闻,也将由罗伯特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了。
踩点辣椒峰,攀爬难度超乎想象
今年39岁的“蜘蛛人”阿兰·罗伯特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身高只有1.63米,较瘦,体重50公斤左右。妻子米丽亚比罗伯特小3岁,是当地一位很出色的教师,家中三个可爱的孩子,也秉承了罗伯特的衣钵,从小就是爬楼高手。罗伯特的第一次攀爬始于12岁那年,那是他放学回家时,发现钥匙忘放在家中,无法进去,心急的他等不及父母回家,没费多大力气,便爬上了住在五层楼的家中。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攀爬职业冒险家生涯。
今年7月25日,罗伯特从香港辗转来到长沙。28日,专程到崀山踩点。他在对崀山多处山峰绝壁进行实地考察后,最后决定攀爬凌空突兀的辣椒峰。试爬时,罗伯特发现它的攀爬难度超乎想象:一是山岩陡峭如镜,连岩缝都很难寻找;二是一些岩块因受大自然的侵蚀、风化等原因,碎石多;三是选爬路线90米处的地方还有一大于90度的负角。但生来爱冒险的罗伯特不愿放弃。无疑,这成了罗伯特的又一次人生大挑战。作为一名职业攀爬冒险家,罗伯特不知经历了多少回冒险?多年来,他已征服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座摩天大楼,像巴黎的TEE大厦,埃菲尔铁塔,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楼,日本东京京都大厦,香港远东金融大厦,马来西亚双峰塔等。这对罗伯特来说,每一次攀爬,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当然,作为一名攀爬运动冒险家,罗伯特确实有这一方面的运动天赋,但勤奋和苦练,却是他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为此,他付出了许多,为了练就一身强劲的臂力,他每天要完成1000多次的单手拉臂动作,并常常用一个手指进行单指头练习,至使手腕多次受伤,为练好脚力,他又常常在脚上捆绑好几块砖头,来回奔跑好几公里。常年累月的苦练,使他终于练就了两大绝招:“一指禅”和“凌空越”。尽管阿兰·罗伯特有这种攀爬的绝技之功;尽管他已征服过那么多的摩天大厦,但中国方面还是不得不为他的安全着想,因为罗伯特攀爬这样陡峭的山峰不但在中国还是首次,也是他最特别的一次。于是,有关方面曾建议他在崀山另选一座比较好爬一点的山峰,均被罗伯特拒绝了。他说:“我不能确定有几成把握登上峰顶,它随时都有可能使我丧命,但我愿意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因为我的生命与攀爬同在!”
据说,这次罗伯特攀爬辣椒峰,有关方面给他的税后酬金为60万人民币,因为罗伯特这是在拿生命作赌局。但金钱对罗伯特来说,也许并不是他的惟一。他徒手攀楼已有十多年了,其中大部分收入都捐了出来,作为地中海贫血儿医疗基金等慈善机构。罗伯特说:“这些年,我确实赚了很多钱,但没留下多少。我攀楼一小时的酬金足够我在海边买一幢别墅,但至今我才拥有两幢。”
为了攀爬,罗伯特也曾多次被警察抓过,最初第一次是1994年,他在攀爬美国芝加哥花旗银行大厦时,刚开始爬的时候,警察就赶到了。他们一直在楼顶等着他,当他登上楼顶,就被拘留了。但没关多久就被放了出来,也从未判过罪。因为公众和陪审团很支持他的行为。
冒雨挑战,绝壁上一团跃动的火焰
罗伯特第二次来崀山是9月10日,这距离他攀爬辣椒峰的时间还有4天。但连日来,阴雨霏霏,使山体的岩石变得更加光滑,攀爬难度更大。9月14日,从早上到下午,天一直在下雨,崀山脚下,呼呼的山风夹杂着雨点显得格外寒冷,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观众的热情。下午2点45分,“蜘蛛人”罗伯特终于走下汽车与观众见面了,他没有穿那套准备好的“蜘蛛服”。上身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下着一条红色的裤子,裤腰上还系着一个黑色的伴他爬过了不少摩天大楼的粉包。
攀爬前,他两腿盘坐着,似乎很平静。但这样的天气是完全不适宜作任何攀爬活动的,况且是徒手攀爬。主办方为了保证他的绝对安全,执意为罗伯特在岩面上安装了一根导向索(起导向和保护作用,不作攀爬工具)。这是视徒手攀爬为生命的罗伯特非常不乐意的,但倔强的他在更倔强的中国人面前无奈地系上了它。
雨一直在下着。3点20分,罗伯特用手抓了粉,擦干鞋底,开始了他攀爬辣椒峰的第一步。此时,漫山遍野的观众目不转睛,屏声敛气地同时举起了望远镜。罗伯特选取的攀爬路线,是他9月12日试攀时的路线:垂直高度120米,负角大于90%,岩壁陡峭且碎石多。绝壁上,罗伯特的攀爬动作敏捷而有力,他的身影在青山绿野的映衬下,如一团跃动的火焰,呈现出惊世骇俗般的美丽。随着罗伯特的攀爬高度的上升,观众的心也被悬到了嗓子眼。10多分钟后,岩缝爬完了,到了大于90度负角的地方,罗伯特的手指关节都变成了一个奇怪的角度,此时的他需要耗费双倍的努力。20分钟后,他已登上了将近一半的高度。爬到仰角,罗伯特擦了下粉,然后观察了一下线路,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冲刺。他一步一步地贴着岩壁,前行时似乎有一种节奏的韵律。观者也许认为简单,但罗伯特事前曾经这样说过:“我是一个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每一次决定攀爬,我的生命便进入倒计时;每一次攀爬,每前进一步,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危险,我就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一旦登顶成功,便宛如得到特赦。”爬到80米时,罗伯特突然脚下一滑,但很快又稳住了。
30分钟后,“蜘蛛人”罗伯特已爬上近90米的高度,而此时近乎垂直的岩壁也开始向上蜿蜓,坡度超出了90度。已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看上去此前攀爬似乎显得较为轻松的罗伯特,其调整幅度明显增大,系在他腰间的导向索也明显晃动起来。这时雨越下越大,罗伯特往下滑了好几步,众人一遍惊呼。上千只望远镜对准了绝壁上那个红白相间的“蜘蛛”。幸好罗伯特抓住了岩壁,他又稳住了。爬到100米时,罗伯特稍事休息。最后的20米,他越来越困难,几乎在蠕动:一步……二步……三步……还有20米……10米……5米……4时10分,罗伯特向前一个俯冲,伸手紧紧抓住了悬崖顶上一个物体。他成功了。顿时山下的人群沸腾了,观众的欢呼声一时响彻山谷。罗伯特站在山顶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向观众频频挥手致意。
上山容易下山难,罗伯特如何下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看罗伯特消失在辣椒峰顶,众多的观众都在担心:辣椒峰四面绝壁,没有一条路可直通山下。大家都想看看罗伯特是怎样下来的。
罗伯特是怎样下山的呢?原来主办方的旅游节组委会,事前已为罗伯特设计过四套下山的方案:一是从左右两侧的山峰为罗伯特架天梯,让“蜘蛛人”顺天梯而下,但这样工程巨大,时间、经费都不允许;二是坐直升飞机下来,但辣椒峰顶地势险峻,直升飞机不易安全着陆;三是用绳子吊下来,但要一根200米长且粗的绳子,重量将达100多斤,罗伯特攀爬时难负重量;四是坐热气球下山,但热气球在山顶容易遇风,罗伯特难以靠近飘忽不定的热气球,这样也太危险。但主办方还是选中了第四方案,然而,在试飞时,这个巨大的热气球直径为17米,高度23米,可辣椒峰两侧的山峰之间只有60余米的宽度。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飞过。而且山谷中的风形成一种涡流,使热气球在飘忽中摇摆不定,很难操纵,两次差点撞上山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主办方还是改用了第一方案,因经过现场考察后,发现在辣椒峰后面有一座当地人称为文世峰的小山峰,距辣椒峰仅仅11米,且比辣椒峰矮。经过反复测量后,还是决定从这里架一座简易天桥直通辣椒峰顶,罗伯特攀爬成功后再从这里下山。
神秘面纱被揭,辣椒峰顶尚有珍贵植物
随着罗伯特的下山,辣椒峰顶的神秘面纱终已揭开。据估算,辣椒峰顶约有400平方米左右。在峰顶上,常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灌木层。这里自然没有传说中的千年巨蟒,也无千年灵芝,更没有岩洞直通扶夷江。然而峰顶上却生长着一片300多平方米的罕见的原始次森林,其中有木本植物10 科15 属15 种,草本植物5 科8 属8 种。木本植物中的钝叶水丝梨,是亚热带偏南的一个树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湖南等地发现得不是很多,而像辣椒峰顶这样成片生长的实属罕见,还有峰顶上的青岭青冈、球花与楠、牛天果、毛桂等也属树中珍品。由于辣椒峰四面绝壁,与外界完全脱离,在峰顶没能发现任何动物。
(该文发表于2002年12期《旅游纵览》杂志)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