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人生何处不起飞(教子篇)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9-10-21 17:50:55


第一辑 教子篇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


父亲在邵阳车站当补鞋匠,千针万线,织一个美丽的梦;儿子摘下“状元”的桂冠,一步一步,都是汗水与信念形成。


一个补鞋匠儿子的自述:“状元”是这样炼成的

2000年夏天的湖南邵阳被喜悦包围着,邵阳车站旁边的补鞋匠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荡漾着笑意,他的儿子阮东华以总分696分的优异成绩,摘下邵阳地区理科状元的桂冠,位列湖南省理工科高考总分第二,并以高出清华分数线41分的自豪迈进了这所让学子们无限向往的最高学府。夏天来了,又到了高考揭榜的时节,这位“天之骄子”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

父母是儿子坚硬的脊梁

我真正意思上的家,是在湖南邵阳县九公桥镇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父亲阮定生是一个实实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养家的农民。小时,受家中条件的限制,父亲读书不是很多。1983年,父亲离开贫困的家乡曾到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去打过工。但是,由于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在外转悠了两个多月,还是找不到合适自己做的工作。在外寻找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父亲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无法适宜现代的社会。母亲汪放洋是一位高中毕业生,读高一时,由于外公不幸去世,使母亲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以至高考落榜。正是这些方面的原因,父母成家后,心里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女,今后能够上大学。

1986年,我到了即将上学的年龄。在家好好干了一年农活,积了一些钱的父亲,便和母亲商量:“城里的教学水平、条件都要比乡下好,为了孩子能成才,我们要把东儿送到城里去上学。”母亲很支持,但又无不担忧地说:“在城里一没亲戚,二没朋友,又怎能够让东儿到城去读书呢?”

父亲说:“我已经吃了没文化的苦,我们全家都去,就是拾破烂,也要把孩子供养上完大学!”母亲深知父亲的性格,知道决定了的事,是难更改的。于是,她趁空回了一趟娘家,借了点钱,带着我和妹妹,跟随父亲,进城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父亲选择了邵阳火车站作为全家的落脚点。在附近租住了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房子,安顿下来。然后为我寻找合适的学校,送到邵阳火车站红旗小学就读。由于我不是本地户口,学费要比别人的高出一倍。但父母都很乐意。因为他们的孩子,终于能够在城里的学校上学了。但是,作为乡下人,又没有固定的收入和手艺,全家要在城里“安营扎寨”,又谈何容易?加上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为了养家糊口,最初的一年里,父亲帮人打过短工,卖过苦力,拉过板车,甚至还拾过破烂。母亲自然也不闲着,帮人做些杂活,为了节省开支,还给吸烟的父亲,到一些公共场所拾过烟蒂。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学习成绩,却意外的令人惊喜,得了个班上第一。这给父母增添了信心,他们心想:东儿这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吧!这样,更坚定了父母在城里送我上学的决心。但是,为了能够在城里长期生存下去,不荒废我的学业,读书不多的父亲不得不考虑该找一个适宜自己干的长久职业。他和母亲商量后,便选择了补鞋这一行当。于是,一有空闲,父亲就到补鞋师傅面前看补鞋。当然,刚看不实践也不行,他就把家里的一点积蓄,拿出来,买了一台补鞋机。开始,父亲不敢摆摊、设点,只能自己学会在家里修补。摸索着学会后,便正式干起了补鞋这营生。在火车站干补鞋这项职业谋生的较多,大都是本地的一些无业游民,他们相互排斥,勾心斗角,所以父亲要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也不容易。这些补鞋匠怎能容忍父亲这个从乡下来的汉子呢?父亲只得找一些偏僻的,人较少的地方设点给人补鞋。但父亲为人厚道,待人热情有加,手艺精益求精,渐渐地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做得红火起来。这引起了当地一些人的妒忌,有一次,一位管理人员来补鞋,不但不给钱,竟动手打了父亲。这一幕,刚好被中午放学回家的我看到。我看到父亲挨了打,鼻子还在流血,便走过去抱着父亲,哭着说:“爸爸,我不上学了,我们还是回乡下去吧!”正在气头的父亲,看到我说出了“不读书”的话来,从来不打我的他,竟动手打了一下我,说:“真没出息,受了一点委屈就不读书了吗?你要争气啊!”

我虽然挨了父亲的打,但也明白了父亲的一番苦心。从此,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更坚定了读好书的决心。

神奇的成绩哪里来

母亲告诉我,我从小天资聪明,模仿能力强,电视里的歌,跟着唱二遍就会,“玩”也玩得很特别,喜欢独玩,玩起来很专一,总要让出个所以然来。善动脑筋,勤于好问,从不跟比我年龄小的孩子玩。虽然家里很穷,但母亲很懂得从小对我进行智力培养,只要是我喜爱的东西,比如玩具什么的从不吝啬,买着给我玩。

在妈妈的引导下,4岁时,我就能识很多的字,特别喜爱看小人书之类的图画故事书。

进入学校读书后,我学习非常自觉,当天的事决不留到第二天去做。放学回家,有时母亲摆摊未回,我就伏在一些水泥台阶上,把作业自觉地做完。我们全家蜗居在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房子里,住房条件差,父母做饭炒菜,妹妹搬这搬那,邻家电视常常热闹喧天,但我却心静如水,在自己搭起的一块木板上认真做作业,连父母也不得不佩服我的自控能力。而且我还处处走在别人的前头,在小学阶段,前面的课老师还未教完,后面的课我就能背诵和默写了。

我的小学班主任姚东阳老师曾对我说,我的自学能力、理解和提问的能力都明显比别的孩子强,善于发掘深层次的东西,将来定会是一位搞科学的料。

1993年,我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一中,这是一所曾享有湖南“第三个好学校”美誉的重点中学,毛主席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张干先生曾经就任该校第一任校长。在这里,我如鱼得水,三年初中,几乎期期考试班上第一。

邵阳市一中离我居住的火车站,有7、8公里路程,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没有寄宿学校,为了节省几个交通费,也从不坐车。父亲给我买来一辆旧单车,叫我每天骑车上下学。后来,父母对我说:“我们并不是舍不得那几个钱,这样做的目的,而是有意识地培养你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我本来就是一个好强的孩子,一上初中,我就不要父母为我起早了。每天早晨五点多,我就起床做好早餐,然后准备中午在学校就餐的饭菜,收拾书包,拎着饭盒、水壶骑车上学。

1997年6月,上初三的我很快就面临升高中。由于我在校成绩优异,品德兼优, 初三班主任李中英老师,极力怂恿我报考省重点中学长沙一中实验班。当时,我何尝不想有一个好的求学环境,但一听到长沙一中读三年书,得要一、二万元钱时,便放弃了。因为我想到父母日夜操劳,为了我和妹妹举家来城里打工,日子过得挺艰难,怎忍心拿着父母一滴汗、一滴泪攒下来的血汗钱去省城为自己寻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呢?于是,我回家也未对父母提及老师叫我去考长沙一中的事。也许是我与长沙一中有缘。有一天,我母亲和火车站附近的一位大婶聊天时,谈到儿女上学的事,那大婶得知我学业成绩优异,便极力向母亲推荐,叫我去考长沙一中,因为这位大婶的儿子,也是在邵阳考进长沙一中的,后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回家后,母亲向我谈及让我考长沙一中的事,我只好如实地告诉她:“我们班主任老师早就对我说了,但到长沙一中读三年书,要花许多的钱,我不想让您们为我操心,受太多的累了,我不去!”母亲一听,既感动又责怪:“傻孩子,爸爸妈妈从乡下来城里打工,过着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还不是就是为了儿女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吗?只要你能成才,只要你今后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爸爸妈妈就是做牛做马,也要把你供养出来啊!”当时,父亲补鞋未回,看到妈妈一脸的真诚,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花,说:“我听妈妈的,今后一定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您们。”

1997年7月初,我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省城,参加了长沙一中的升学考试。考试场上,我发挥良好,10天后,便接到了长沙一中的录取通知。

9月,怀揣父母为我准备的2000多元钱, 我终于坐到了人人梦寐以求的三湘名校长沙一中的课堂上。

不用父母叮嘱,我一进一中,就表现出强劲的学习劲头。我爱书如命,看书常常看着上瘾嚼着有味,课堂的那点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高三没有新课我难受得要命,读理科的我,又偏偏爱好文学,常常从图书馆借来一些文学名著来读,以此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面。并常常练笔,还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以至高考语文考得特别的棒,上了 139分,60分的作文,仅仅扣了5分,成为全省理科语文状元。

我除了爱好文学外,难得有空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听音乐。

人品是根基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山区农民的淳厚和朴实,造就了我的诚实和厚道。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年年都是担任班上的班长。这样,从小就培养了我的一种组织能力,能够以身作则地帮助别人。读小学时,班上有一位同学调皮、捣蛋,经常迟到早退,我就有意识与他交上了朋友,在我的引导下,这位捣蛋的小学同学,学习成绩竟跃居了班上的前几名。原小学班主任姚老师,至今还念念不忘。

初中二年时,班上的一位同学患急性阑尾炎住院,将近一个月没法上学。无论这个同学在住院还是在家休养,放学后,我就抓紧往医院或者他家里赶,帮助这个同学补习功课。风雨无阻,常常很晚才能骑车回家,父母虽然担心我的功课和安全,但从没有干涉我,一直鼓励我做好。

其实,我乐于助人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父母无声中间给我的影响。母亲非常同情弱者,在我们居住的火车站,时常有一些穿着破烂的乞丐,但母亲不管他们穿得怎样破烂,怎样脏,从不嫌弃。虽然家中困难,但只要有什么吃的,总要给点给他们。父亲对那些身患残疾,家中非常困难的补鞋者,从不收他们的钱。

进入高中,同学们都称我是课外辅导老师,因为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同学们解答疑难问题。我班上有位同样来自新化农村叫刘志鹏的同学,刚入高中时,由于来自乡下中学,英语适应不过来,曾给他莫大的压力,我和志鹏是好朋友,常常用英语与他口语对话,并告诉他,学好英语,最关键的是多说多听,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听广播,听录音,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半年过去了,刘志鹏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一年二期时,他的各科成绩总分位居全校第一。2000年,刘志鹏在韩国参加国际数学奥赛,拿了金牌。被破格保送进北京大学,我们大家都为他高兴。

我和刘志鹏是好朋友,但刘志鹏家的条件却比我家还要差,志鹏12岁死了父亲,是母亲赢弱的肩撑起坍塌的家,尽管母亲含泪改“嫁”,招进一个老实本份的爸爸共同来支撑,但一家四口的生活仍然过得挺艰难。家里交给刘志鹏每月的生活费不超过80元。80元,一天的开销不足3元,他常常是一个面包或者二个馒头,拌着开水哄饱肚子。后来, 学校得知后,给了他每月60元的困难补助,但他仍然省吃俭用。我很佩服他,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因为我是班长,为学校收一些费用时,我向老师申请减免,名单中总是少不了志鹏。我的母亲,为了给我补充一些营养,经常清早从邵阳坐车去长沙看我,但母亲每次去,与我同住一室的刘志鹏,看到我妈后,总是礼貌地打个招呼,被拿着碗早早地出去了。有一次被我妈妈喊住:“志鹏,你别走,我煮了鸡,你和东华一起吃。”但志鹏礼貌地夹一点,便又找个理由出去了。

我知道自己家庭困难,有一次,我还是忍不住向母亲谈了刘志鹏家里的情况,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知道我们家里很困难,但不知您是否还有点钱,我想支援志鹏一点。”妈妈看到我这样关心同学和富有同情心,内心当然高兴,立即从袋子里掏出50元钱,说:“东华,妈支持你,这50元你就给志鹏吧!”但志鹏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怎么也不肯收,最后我母亲不得不生气逼着他就范,说:“志鹏,你如果把东华当成好朋友,好同学,你就收下。”我也说:“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还不行吗?等我们大学毕业都有了工作,你再来还我吧!”

后来,母亲告诉我:“那50元钱是她准备作回程路费的,送给刘志鹏后,我只剩下几块钱,幸好当天在长沙碰上了邵阳火车站的一位熟人才回了家。当时,我看到你这样关心,体贴同学,我做母亲的心里高兴,实在不忍心让你失望。”听母亲这一说,我很感动。我知道父母处处都以自己好的行动和言行在无声地在影响着我。

说来,父母还有一件使我非常感动的事:在长沙一中,有这样一个规定,在校学生,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均可以申请每月60元的困难补助。我向父母提过,但母亲说:“在长沙一中,家在农村,像志鹏这样家庭困难的也许还有,我们就别给学校添负担吧。”听了母亲的话,我在长沙一中读书三年,却从未向老师、同学提出家庭困难的事。我很敬佩我的母亲,是他们默默地劳累,不仅为我铺就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还给我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父母的影响下,在学校老师、组织的精心培养下,我这个不到20岁的在校中学生,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给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树起了一面坚强、牢固不可推的鲜红旗帜。

老师是指路的明灯

今天我的成功,还得归功于老师,因为,他们不仅像园丁一样培育了我,而且还像一盏指路明灯,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1991年,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我,就多次在全校的各种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作文曾获整个郊区联赛一等奖。但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姚老师和任课老师的精心教育,是他们耐心细致的教学,使我在小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进入邵阳市一中读初中后,班主任杨凯和李中英老师更是给我鼓励,当我每次拿全班第一时,老师怕我骄傲,便有意识地说:“阮东华同学,‘山外有山’啊!”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从不给我们施加压力,而是千方百计引导我们多思、巧练,开发我们的智力,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在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中多次获奖,1997年还被评为湖南省省级三好学生。

特别是高中三年,我在配备各种先进教学仪器的长沙一中校园度过,这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名校给予了我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校不论是白天上课,还是晚上,总有一二个小时给同学提问的时间。我提问,总有点偏,尤其是语文课上,同学们说我有钻‘牛角尖’的嫌疑,然而不论是班主任梁玉清老师还是其他任课老师,从不敷衍了事,他们热心给予指导,把我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理科班里的两年中,我总感到师生们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间的真诚对话,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教育也很容易便接受,而且我们的班主任梁老师最善于解决心里问题,使每个同学都树立起一种自信心,在一声声‘相信自己’‘继续努力’的这类鼓舞人心的话语和叮咛声中,使得你不知不觉地走向成功。这次高考除了数学和物理分别有一点失误只打了125分、142分外,化学打了146分,外语也打到了129分,发挥得不错。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物理,这是我的强项,曾获全国奥赛湖南赛区二等奖,本想得满分的。但由于理解错了题意,白白地丢了8分。

当了人们说到“状元”,总会有人问我许多问题:你是天才吗?你刻苦学习吗?仅仅因为贫穷才让你志存高远吗?我不知怎么回答。我想,一个人的成功,肯定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每一种都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今,我实现了一个梦想,但我心中还有许多梦想。为了这些梦想,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

(该文发表于2000年9月17日《工人日报》,2000年10期《希望月报》,2001年3期《人间方圆》,2001年5期《生儿育女》,2001年7期《好家长》,2001年9期《家庭与家教》,2001年9期《心理医生》以及《新空间》、《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合作时报》、《中国包装报》、《中国化工报》、《家教周报》、《湖南工人报》等近20家报刊;其中被2001年8月27日四川《文摘周报》等报刊转载)

有这样一位贪“玩”的苗家小女孩,从10岁开始“玩”发明,短短5年多时间,连续“玩”出了“取暖凳”、“闪光带音乐计数跳绳带”、“录音书包”“吸蚊枪”“保健床”等18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小发明家。前不久,她还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东方时空》栏目的特别节目,成为该栏目播出以来年龄最小的一位“东方之子”。

走进《东方时空》的苗家女孩

这位苗家小女孩名叫戴瑛瑛,城步苗族自治县一中的高一学生。这些年来,瑛瑛的发明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一系列奖励。她本人也于2003年获湖南省“十佳文明少年”等荣誉称号。在笔者与瑛瑛的交谈中,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的18项发明专利中,竟有15项与旅游有关,她说,如果不是爸爸经常带她出去旅游,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她就不可能开阔视野,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灵感和联想。

外出旅游扩大眼界

1989年7月,戴瑛瑛出生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这是一个地处湘西南海拔800米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但这里有人们却是异常的勤劳和智慧,小瑛瑛的家庭并不是一个搞科技和发明的工程师世家。她的父亲戴智勇是城步县五交化公司的一名很普通的职工,1994年下岗后自谋职业,专靠做电器小生意维持生计;母亲戴菊元也是一名很普通的医药工作者。但是,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小瑛瑛从小就在玩中增长了知识和智慧。小瑛瑛的父亲戴智勇天生就是一个旅游迷。一有空闲,就经常带着小瑛瑛到外面旅游。以此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还是在瑛瑛三、四岁的时候,戴智勇就带她到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旅游,但那时的瑛瑛还很小,虽然现在她已谈不上对那些城市的什么印象,但戴智勇每次带她出去旅游,她就显得特别的高兴和活泼。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小瑛瑛爱动、好玩,爱动脑子的习性。

到开始学步走路时,瑛瑛对各种玩具也产生了兴趣。瑛瑛对爸爸妈妈买回的玩具,往往玩了不到一天,在她手里就被她拆成了一堆零件。但戴智勇对女儿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去责备她,而是教女儿怎样“玩”,把拆散的部件又重新组装起来。记得有一回,戴智勇和妻子一道带瑛瑛到长沙岳麓山旅游,回来后,在岳麓山下的一家商店里,给瑛瑛买了一台多功能电子琴,那是他们给女儿满4周岁的生日礼物。瑛瑛抱着电子琴高兴得不得了,又是弹,又是跳,回到住宿的宾馆,不到半天时间,电子琴就在瑛瑛的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了,妈妈见了,挺心疼的,责怪女儿太不爱惜了。当时瑛瑛觉得很委屈,哭了,说:“我是想看看里面的声音是怎样传出来的吧!”本来就爱琢磨搞些小发明的戴智勇,见女儿哭着,便笑着逗她:“瑛瑛别哭,爸爸支持你,来,我们一起把它装起。”在拆装过程中,戴智勇边“玩”边给女儿讲解一些科普知识,告诉她:电子琴的声音是由健产生震动,由弹片发出来的,像蜜蜂的声音就是由它的翅膀产生震动发出的,电子琴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声音的高低,也是根据弹片的厚度来确定的。在爸爸不断参与的亲子游戏中,瑛瑛渐渐养成爱提问,勤思考的好习惯。

1994年,戴智勇下岗后自谋职业,向朋友借钱在临街租了一个门面,经营一些小电器。这时,瑛瑛已经5岁了。5岁的瑛瑛虽然还不是很懂事,但爱动,爱玩,每当瑛瑛从幼儿园回来,戴智勇就把她接到店里,让女儿摆弄各种各样的小电器。趁此机会,给女儿讲一些物理常识和制作原理。下岗后自谋职业后的戴智勇,在经济上虽然没有原先那么宽余了,但每年还是要带瑛瑛出外旅游一次。平时一有时间,就带着女儿逛街,到本地的一些旅游景点游玩。瑛瑛对商店里花花绿绿的各种玩具很感兴趣,戴智勇自然不可能一一买回去,他就只好耐心地陪着女儿在商店玩,以加深女儿对各种事物的感性认识。

旅游成就的第一项发明

1999年,瑛瑛读小学五年级。一天,瑛瑛放学回家,戴智勇发现她愁眉苦脸的,便问:“瑛瑛,今天怎么一脸的不高兴,是不是挨老师的批评了?”

“我才没有哩!是自然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大自然与生物的科普小论文很烦人。”瑛瑛撅着嘴说。

戴智勇一听,格格笑了,说:“这点小事,怎能难得住我们聪明的小瑛瑛呢?别急,别急,明天是双休日,还有好几天的时间哩!明天我带你到外面旅游。”瑛瑛一听,就高兴起来。第二天,戴智勇就带她来到附近的云山风景区游览。于是,戴智勇边游玩就边给瑛瑛讲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比如,这里的云山,地处在海拔800米的高寒山区,这里空气湿润,到处绿树成荫,而且没有污染,自然环境真的是好极了,但如果我们不爱护好自然,到处乱砍乱,环境受到污染,那么今后这里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所以人们只有爱护大自然,才能有效地保护好大自然。瑛瑛认真地点了点头,说:“我懂了。”这时,刚好一位青年从另一处走过,顺手把一只矿泉水瓶子丢在路边。瑛瑛见了,便说:“爸爸你看,这就是不爱护环境,不保护大自然的具体表现。”戴智勇又笑了,说:“瑛瑛说得很对,我们要付诸行动,把它拾起来,丢进公园的垃圾箱里去!”瑛瑛跑到前面,把它拾起来,往垃圾箱里放,但发现垃圾箱里已丢满了垃圾。戴志勇觉得机会来了,便问女儿,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然后他找来一根棍子,边翻边叫瑛瑛记。之后他把塑料袋、一性饭盒、废纸、树叶等混在一燃烧,看产生了什么现象。经戴志勇这样一番“折腾”,瑛瑛大受启发。她高兴地说,这论文我知道该怎样写了。于是,她高兴地跑步回家,拿着笔飞快地写起来。

一会儿,一篇叫《论垃圾的防治和回收》的科普小论文,被戴瑛瑛写了出来了。第二天,自然老师一看,非常满意,在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A+ +”并被选送参加全县的青少科普论文竞赛,一举获得一等奖。

为了鼓励小瑛瑛,暑假时间戴智勇和妻子一道被带瑛瑛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游。瑛瑛特别高兴。那天,他们游过桂林市的芦笛岩、七星岩、叠彩山的景点后,便从漓江坐游船到了阳朔。瑛瑛跟着爸爸妈妈快乐得像只小兔子,蹦蹦跳跳,问东问西:“芦笛岩、七星岩洞内,为什么这样五彩缤纷,漂亮极了?”戴智勇就告诉她:“那是彩灯起的映射作用。”这时的小瑛瑛陷入了沉思。

到了阳朔街头,瑛瑛看到一个高大的英国女郎推着一辆自行车在阳朔街头上走,因那女的太胖了,把自行车坐板都坐变形了,瑛瑛觉得好奇又好笑。

逛了一会街,瑛瑛又看见一家缝纫店里的一位师傅正在用电熨斗在烫衣服。看着,看着,她发现电熨斗跟刚才看到的自行车坐板很相似,想起同学们冬天在教室冻得难受的那个样子,再联想到爸爸平时跟她讲的科普知识,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被在瑛瑛的脑海中呈现出来:自行车坐板+电熨斗=取暖凳。

于是,瑛瑛急不可耐地把这一大胆的构想对爸爸说了。

戴智勇听女儿一讲,略一思索,认为女儿的这一构想,很富创意,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于是,他肯定了女儿的这一大胆构想。从桂林旅游回家后,戴智勇就为女儿买回了电熨斗和自行车坐板等材料。有了爸爸的支持,小瑛瑛劲头很足。每天一做完作业,她就研究她的取暖凳。经过反复的设计,制作模型。一条经济而又实用的取暖凳,成功发明出来了。经向国家专利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一张专利号为002042827的专利证书就这样到了戴瑛瑛的手中。当时,她还只有10岁。

看了人蛇共舞节目后

取得了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后,瑛瑛的举动性和能动性,更加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觉得搞发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莫测。而是要自己怎样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中感悟出内在的很实质性的东西。当然,最让她感慨的是,旅游使她开发了智力,开拓了视野。她说:旅游使她不知不觉地产生出灵感。

瑛瑛说,她除了喜欢自行车外,另一项活动就是爱跳绳。她常常和妈妈比赛跳,妈妈自然比不过瑛瑛,有时她就耍懒,计数时,等瑛瑛没有注意数时,妈妈就几十几十地数,一下子就跳到了好几百。瑛瑛发现后,就说妈妈爱耍狡。有了瑛瑛的较劲,妈妈原来略有发胖的身体,竟也变得苗条了许多。但瑛瑛一直却把这事记在心上,她想要发明一种能记数的跳绳带。但总是产生不出灵感。一个双休日,戴智勇带她到邵阳市旅游。在城南公园,外地一个来邵阳的马戏团正在表演节目,瑛瑛被挤进去看,其中一个“人蛇共舞”的节目,让瑛瑛看了兴奋得夜不能睡。第二天早上,瑛瑛迟迟未见起床,戴智勇怕误车,被去叫她。瑛瑛却埋怨爸爸惊醒了她的美梦。说她刚才梦见自己正在拿着蛇当绳子跳舞,蛇变的绳子又发光又能计数,真是好极了。回到家后,瑛瑛就拿着笔在家里自个儿设计起来,她首先很巧妙地设计利用手电筒做跳绳带的手柄,然后又想到了材质必须是塑料的,这样手握起来才感到轻便。当然电筒也考虑到了选择不能太大,最好是那种小朋友玩的小塑料电筒。然后用导线连接,联想到自己曾经在桂林看过的芦笛岩、七星岩洞内的五彩灯光,她又巧妙地利用各种颜色的电珠泡做发光体,再导进透明的塑料管子,并利用手电开关控制,为达到计数的特殊效果,便用语音卡做计数器连接在电筒上。就这样,戴瑛瑛又拥有了第二项国家发明专利:闪光音乐计数跳绳带。

“健身毯”和“发光伞”的由来

2001年6月,戴志勇陪同瑛瑛,应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组的邀请,前往省城长沙做节目。瑛瑛很高兴,她见到了心念已久的两位主持人李湘和何炅(那时另一位主持人李维嘉还未加盟)。在节目现场,瑛瑛的出色表现,让广大的电视观众,倍受瞩目。尤其是当两位主持人宣布--戴瑛瑛将自己的一项发明专利--“录音书包”转让,将所得的款项用来支持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时,她的这一举动更是在全国引起了一片巨大的反响。

节目做完后,李湘、何炅两位主持人还主动邀请瑛瑛合影留念。回到宾馆,瑛瑛仍然高兴得不能如眠。打开电视机,发现李湘姐姐正在做智能达跳舞机广告。这使瑛瑛更加兴奋起来。

第二天,戴智勇带瑛瑛到省城的动物园、世界之窗、烈士公园等旅游景点玩耍,在烈士公园,瑛瑛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地上边做俯卧撑,边数着数,样子很吃力。不一会儿,瑛瑛就发现这位老爷爷已累得气喘吁吁地坐在冰凉的地面上休息了。这时,瑛瑛就想,如果能够发明一种既能记数又能在家里或室外都能操作轻便的健身器又多好啊!并马上联系到昨晚在宾馆里看电视时李湘姐姐姐做智能达跳舞机的广告时,跳舞机不是能够自动记数吗?回到宾馆,瑛瑛坐在床上就一直想着这事。戴智勇打开了电视机,这时,广西卫视《趣味竞技》栏目正在介绍的一种用绳子依靠头部触动来记数的竞技游戏。戴瑛瑛高兴得连忙坐起来,认真地看着节目。等看完节目,一项新的发明也在这个聪明的苗家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了。不久,在戴志勇的鼓励和帮助下,“接触记数健身毯”问世了。

两个月后,瑛瑛被广西卫视《百姓专利》“家庭发明秀”栏目邀请,前往南宁做节目。南宁街道两旁的亚热带植绿荫如盖。这种气候环境,使瑛瑛充满了新奇梦幻。8月的南宁又正是多雨季节,那天傍晚,突然天降大雨,戴智勇带着瑛瑛正从酒店走出。他们被赶忙躲到一棵大榕树下,大榕树很茂盛,绿色的枝叶真像一把巨大的伞一样地向四周伸展着,不一会儿,雨就停了。瑛瑛和戴智勇一点也没淋着。这时,瑛瑛发现残留在枝叶上的水珠,在路边霓虹灯的辉映下,五彩缤纷,美丽极了。看到这些,瑛瑛的脑海中又跳跃着一个大胆奇妙的念头:如果能够发明一种既能旋转发光,又能防风遮雨的伞,那将是一件多好美好的事情。瑛瑛还想到,如果打着这种伞在夜间行走,还能让司机注意到自己,防止交通事故呢?瑛瑛随即把这一大胆的想法对爸爸戴智勇说了。戴智勇想了想,肯定地说:“你的这一想法和创意都很好,我想,只要动脑,没有办不成的事。”从南宁回到家,瑛瑛在爸爸的支持下,又马上行动起来,她动手在伞上装饰一种荧光珠片,然后在伞上装一个轻便的微型电动机,“旋转发光伞”又成功了。

黑暗中也能书写

2001年12月,瑛瑛应北京电视台《智慧接触》节目组邀请,参加制作春节特别节目“欢乐发明”。那天,父女俩从长沙来到祖国首都北京。这是瑛瑛第一次到北京。当天晚上,瑛瑛就吵着要爸爸带她去天安门广场看夜景。父女俩一起从王府井步行经过长安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瑛瑛停下了,仰望着开阔的天空,心里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

回到京民宾馆,瑛瑛告诉爸爸,她今天又有一个新想法。爸爸奇怪地问,又有什么新想法?瑛瑛说:“今天晚上我们逛了一夜,你说中央电视台的天线像什么?”爸爸说:“像把伞。”瑛瑛说:“不,发射天线应该是支‘笔’,一支在天空书写着各种电视信号的‘大笔’,它不会因为天空黑暗就一通乱写,我想它应该有一种神秘的光在照亮它‘书写’。”瑛瑛告诉爸爸,她觉得应该有一种笔也像天线一样能在黑暗中“书写”。如果我发明了这种笔,在夜晚没有光线或光线不充足的时候,也能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记下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有了这种笔,还可以帮助解放军叔叔在夜晚或在光线暗的情况下,用它来写字和绘制地图。爸爸一听,很是高兴地说:“想不到瑛瑛的想法还不少啊!”

不久,“闪光圆珠笔”就在这位苗家小女孩的摆弄下,成功地问世了。

目前,瑛瑛已获得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据悉,瑛瑛最近搞的一项发明,是想解决城市下水道井盖被盗伤人的难题。

去年8月,瑛瑛随爸爸去娄底的波月洞(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曾选此洞拍摄水帘洞府和妖怪寝宫)旅游。第二天回家的路上,车经邵阳市的一条马路时,汽车一个急刹车,轮子差点卡进路边一个敞开的下水道口,原来井盖被人偷了。司机说,要是在晚上就惨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瑛瑛想:城市里那么多井盖,要是经常发生井盖偷盗事件,汽车、摩托车都遭殃,还有行人,特别是小孩子不注意,掉下去怎么办?

瑛瑛把这事一直记在心中,并收集了许多的资料和信息。一天后,瑛瑛看到爸爸正在用一种新型的茶杯喝茶,这引起了瑛瑛的注意。她拿过爸爸的茶杯,仔细琢磨起来。瑛瑛发现,茶杯中的网罩能将茶水和茶叶分隔开,她想,如果将茶杯这一功能应用到现在的下水道井盖上,发明一个双层下水道井盖,不就解决了上层井盖若被盗,窨井伤人的这一难题吗?不久,在瑛瑛的动手制作下,一个由上层井盖和下层网状盖构成的模型完成了。

双层下水道井盖模型做成后,瑛瑛给国家建设部长写了一封信,提出无偿提供这一发明专利,希望能在全国城市推广她的这一发明。部长看过她的信后,在百忙中给瑛瑛回了信,称赞她是一个从小就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好孩子,是好样的,希望瑛瑛继续努力。同时部长还告诉瑛瑛,她的发明有关部门已经研究过了,要大面积推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发明,这个智慧的精灵,伴随着戴瑛瑛成长,给了她无限的快乐。

(该文发表于2004年12期《年轻人》,2004年10期《独生子女》,2005年3期《中学生》,2005年3期《中华家教》,2005年1期《生活之友》,2005年1期《神州》,2005年9期《涉世之初》,2005年8期《成功之路》,2005年7-8期合刊《金色少年》,2006年11期《中国发明与专利》,2004年11月6日《中国建材报》、2005年6月1日《三湘都市报》,2006年8月8日《现代快报》、2005年9月28日《深圳青少年报》以及《生活·创造》、《家庭主妇报》、《湖南邮电报》等20多家报刊;其中被2005年4月27日《少年文摘》,2005年8期《新生代》,2006年2期《科普文摘·教子有方》等报刊转载)

那天家长会上,有个三好学生家长讲体会,其中有几句话挺打动我。他说,好孩子不是生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好孩子的家长,都会利用各种家庭“事件资源” 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来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好习惯。

一篇文章引发“三重教育”

一个星期天,我翻看女儿的作文本,发现其中一篇作文写得不错,就略微修改了一下,叫她抄了二份,寄给市日报社和省城里的一家报社。不久,两家报纸都分别采用了女儿的这篇习作。此事虽小,却引发了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又引发了我对女儿的三重教育。

“骄傲事件”引出启发教育

收到市日报寄来的样报,女儿高兴极了,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把样报拿给我看:“班主任李老师表扬我了,还奖给了我一支钢笔,说我是全班第一个在报上发表文章的。”报纸,我已在早几天就看到了,为不让女儿扫兴,我还是装模作样地翻了翻,说:“不错!”

女儿显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又说:“爸爸,你在我这个年龄发表过文章吗?”我实话实说:“没有。”“那你这个作家是怎么当的啊?”

唉,今天女儿怎么了,平时文静的她,说话竟这样狂妄,可跟平时不大一样。看来,是她发表了这一篇文章作的怪,骄傲起来了,为克服她这种自满情绪,我得好好教育教育她,灭灭她的傲气。

我说:“像你这样小的时候,爸爸没有发表过文章。很多的大作家、大文豪在你这个年纪,也没有发表过文章,但他们脚踏实地,不停地发奋努力,后来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哪像你,今天发表了这样一块‘豆腐干’,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女儿听我这么说,就颇不乐意地撅着嘴到一旁做作业去了。

事后一想,我觉得这种教育不行,也许孩子接受不了,一时明白不过来自己的错处。我还得好好教育和启发她才行。但这种教育必须由浅入深,最后是能够想办法让她不知不觉地接受而明白过来。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连环画《我的大学》,如果能够找来让女儿看看,一定会让她受益匪浅。于是,我特意找来,拿给女儿。

过了几天,女儿被书中一个叫“蹈常袭故”的成语难住了,来问我。当时我正忙着,就不耐烦地说:“你不知道自己去翻一下成语词典吗?小孩子爱偷懒!”女儿见我这样,便说:“爸爸,您是不是还在为那天的事生我的气啊?”我说:“没有,你怎么了?”女儿就伤心地哭起来,对我说:“我知道你们还在为那天的事生我的气,其实那天我并不是认为自己发了文章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用词不当,你偏要说我了不起,还硬说我狂妄,还拿书来教育我,你以为我不知道啊!”这时,我才觉得那天自己的话过头了点,伤了女儿的自尊。于是,便真诚对女儿说:“爸爸那天的话可能过头了一点,但爸爸是为你好,怕你从此骄傲起来,不思进取,你看《我的大学》里的高尔基,小时候连校门都没进过,但他意志坚强,努力进取,最后成了著名作家。但若是取得成绩就满足了,将来也会是人生的失败者。”女儿擦擦眼泪说:“我懂了,我一定不再骄傲了。”

“请客事件” 引出爱心教育

不久,女儿收到市日报寄来的15元钱汇款单。回到家,她高兴地对我说:“爸爸,收到稿费后,同学们都要让我请客,你说怎么办?”当时,我没有多想:“那就请吧!”

过了几天,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李老师,老师一见面就委婉地对我说:“你家蕾蕾,那天叫上两个同学,到超市买了两箱娃哈哈,说是要请同学们的客,搞得其他班同学大喊大叫,影响很坏,被我退回去了。这孩子做事真可爱,叫我不知道说啥好。”

女儿回到家,我佯装不知,问女儿请客的事办得怎么样,同学们满不满意?女儿一听,连忙摆手,说:“别提这事了,这客没请成。原来想给班里每个同学发一瓶娃哈哈的,但其他班同学跟着瞎起哄,害得我和同学挨了老师一顿批。也好,节约了我的经费。”我听了,心里直想笑。从内心来说,真愿意让她与同学分享这个快乐,但又不能让她养成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但孩子请客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稿费还未取,平时女儿的零用钱,是向我和妻子要,这次也没有。我就问女儿。

女儿笑呵呵地说:“爸爸,你忘了,你每次喝酒拿回来的那个红包,不都成了我的活动经费了嘛!我储存起来都没用。”所谓红包,是我参加婚礼,生日,乔迁等应酬后,主人给的一个小礼包,里面装有8元钱左右崭新一张面额不大的钞票。一边说,女儿一边拉开抽屉,里面真有几十个这样的小红包。

看来,女儿还是不乱花钱的,尽管这样,但女儿请客这件事,我还得引导她。

我对女儿说,你发表了文章,同学们希望与你分享快乐,这是好事。你买一包糖果,班里的同学每人发几粒,适当地表达了你的心情就可以了。你还是小学生,同学们会理解你,不会说你小气。你也可以用稿费买本书,自己纪念一下,或者把它捐给困难的同学,使它更有意义。这些方式,远比你大张旗鼓地为全班同学买水喝更有意义。

女儿听了,想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联想到女儿的“骄傲事件”,也为了进一步让女儿学会思考,我启发她说:“你想想,说到分享快乐,你发表的文章还有好多人的心血,比如班主任李老师为你推荐,报社的编辑老师为你修改,还有爸爸的鼓励,这些都需要你从内心去感激。”

女儿听了我的话,似乎突然成熟了许多,说:“爸爸经您这样一说,我觉得自己明白道理了。我以后处理问题,一定要想得周到一点。

不久,孩子告诉我,她那15元稿费,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捐出来献了爱心。

我为孩子的做法感到满意。

“稿酬事件”引出宽容教育

三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女儿突然问:“爸爸,省城里的那家《×××报》,发了我的文章,三个月了,怎么样报也不给我寄,稿费也不给我寄,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发了作者的文章不寄样报和稿费,这事我也遇到过,但毕竟这不是常事。这回却让女儿碰上了。但为了不让她失望,也为了保持住她以后写稿子的热情,我说:“样报的事,也许编辑老师早就给你寄了,可能是投递时出错了。样报你也买了,稿费可能是弄错了地址。”女儿对我的解释,不是那么服气,她问:“怎么那么倒霉,样报和稿费的漏洞都让我摊上了,我要写信问一问。”

女儿真的写了。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女儿委屈地对我说:“爸爸你看,我的信寄走了一个月,还是没有消息,稿费也没信。我也打了电话,人家见我是小孩子,没怎么理我就挂了。我想,接电话的那个人肯定是管稿费的,觉得我是小孩子,贪污了我的稿费,我要给报社总编写信,告他!”

我听了,觉得女儿的想法很偏激,欠思考。就开导她说:“你小小年纪,不能这样不容人。也许有其它原因,也许人家根本没有收到你的信。稿费不过是几块钱,用得着这样吗?人家也可以不给你发那篇文章。年纪这么小,怎么这么尖刻啊!”

女儿一听,委屈地哭了。

其实,我在心里也觉得那家报社有些不负责任。也算是给孩子一个交代。

几天后,女儿知道我要去省城办事,便又凑过来说:“爸爸,能不能顺便去一下报社,把我的稿费领回来?”

见女儿这样认真和执着,我答应了。

到省城忙完事,买好车票回返。一看表,距开车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想起女儿让我到报社要稿费的事,灵机一动:何不以报社的名义给女儿寄稿费呢?想到这,我给女儿写了这样一封信:

蕾蕾同学:

你好!编完你那期稿子后,我就到外地学习了。几天前回来,看了你的信,我才知道你的稿费漏寄了。今天给你补寄上,几天后就会收到。样报也曾寄过。你没收到,也许是寄错了。真抱歉。特给你写封信,向你表示歉意。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学习进步!

怕女儿认出我的字迹,我让一位旅客帮着抄写了一遍,然后寄了出去。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女儿知道:要懂得谅解和宽容;不要轻易否定和误解别人。

几天以后,女儿放学回来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她高兴地举着一封信和一张汇款单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报社给寄来稿费了!”

接着女儿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人家了。人家编辑叔叔多客气啊!我要是真给报社老总打电话,编辑叔叔真的就要挨批评了。想想真后悔!”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对女儿说:“是啊!你看你,为了这稿费,你又写信,又打电话,又让我帮你到报社去要,甚至还要给报社老总写信,这么咄咄逼人,无非是报社发了你一篇小稿。是不是有些得理不让人了?就算是对方有了不对的时候,你也应该胸怀宽广,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多着想,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

这以后,女儿再也不说哪个同学的衣服脏了,哪个同学的成绩差得不得了,哪个同学讨厌得不得了,哪个同学家穷得不得了,哪个同学虚荣心大得不得了,等等,而是多了些理解、同情和爱护。

女儿开始有一个厚实的胸襟了。

附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王晓教授对该文的点评:

这篇家教故事,讲了一个父亲通过一件事情,而对女儿进行“跟踪教育”的过程。因为是过程,所以包含了事情的起因,发展,转折和结果,读来比较直观。

故事中的父亲具备了知识储备完整、阅历比较丰富、文化修养较深这几大为人师表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能关注与关爱孩子,没有这一点,其它的条件都形同虚设。父亲紧紧抓住女儿发表文章后一系列心理行为动态,戏剧性的事件,而适时地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更可贵的,是父亲不只是教育者和旁观者,他用给女儿回信的方式,让自己也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所谓身体力行。其实,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像这个故事里的父亲那样,关注自己家庭中的生活事件,随时启发教育功能,就能利用好家庭内的教育资源。只有发掘出一些突发的,戏剧性的事件中的意义或潜力,我们当家长的,才能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提供机会。

(该文发表于2004年11期《当代工人》,2004年3期《妇女生活》,2005年7期《现代妇女》,2007年2-3期合刊《家长》,2005年5期《青少年与法》,2004年6月30日《家庭导报》、2004年7月15日《泉州晚报》,2005年4月26日《家庭主妇报》、《家教周报》等10余家报刊,并被入选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教子有妙招》一书)

没有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是泡影。作为家长,我们除了监督孩子写作业、学特长之外,还对孩子进行过个“生命教育”吗?

生命教育--

最不能忽视的教育

前不久,笔者与几位朋友一起带孩子去岳阳旅游。

在湖上划船的时候,一个小男孩顽皮地伸手去摘湖里的莲花,突然失出平衡, “扑通”一声掉到水里去了。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人们的脑子都没转得过来,一个名叫蕾蕾的女孩子却反应奇快,紧跟着一下子跳到水中,把小男孩紧紧抓住,推向船边。大人们赶快伸出手来,连拖带拽地把两个孩子拉了上来。

惊慌过后,大人们异口同声地夸奖蕾蕾是好样的。蕾蕾只比落水的儿童大3岁,在危急关头却能有如此果敢的表现,实属少见。大家纷纷向蕾蕾的父母发问:你们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呢?

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蕾蕾的爸爸大大方方地讲了起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家长的,除了必须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进行一项同样重要的教育--“生命教育”。

练技能,从小掌握生存能力

蕾蕾爸爸的话 对孩子很有必要进行生存能力培养,最好从教她学游泳开始。

那年蕾蕾上小学五年级。放学后常到爸爸的单位去玩。爸爸的办公楼前有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喷水池。经常有小朋友们在池里学游泳,爸爸就让蕾蕾跟着他们学。蕾蕾呛了几口水后,就再不肯不学了。

于是,爸爸给蕾蕾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三位大哥哥参加完高考,到海滨驾船兜风。海上突起涌起大浪,船不慎倾翻,三个人都落入水中。一位大哥哥不识水性,淹死了,另两位大哥哥因会游泳保住了性命。高考发榜时,被海水卷走的大哥哥榜上有名。多么遗憾啊!另外两位大哥哥,虽然没被录取,但健康地活着,经过努力,第二年,也分别考上了喜欢的学校,成为专业人才。

蕾蕾听了这个故事后,再也不说不学游泳的事了。

考虑到蕾蕾怕呛水,爸爸特意买回一张学游泳的光盘,让她先在家里自个儿边看边模仿。几个星期后,她竟学会了,下到水池里能游起来了。爸爸由衷地表扬她,她的兴致更高了。

一个星期后,爸爸带蕾蕾来到江边的一个游泳场。游泳场水面宽阔,微波涌动,蕾蕾第一次看到这种阵势,不禁有些胆怯。爸爸却不说她胆小,而是一个劲地夸她是个勇敢的孩子,鼓励她下水试试,又给她套上游泳圈保证安全。她下去只游了一会儿就适应了,把游泳圈取下来给爸爸,三下两下就游走了。

蕾蕾爸爸自豪地说,现在的蕾蕾,已经能在江中游二三百米不歇气了。

除了游泳,蕾蕾爸爸还对女儿进行过其它的“生存技能”培训。他带蕾蕾参加过消防部门举办的“火灾逃生”演习,参加过“野外生存夏令营”,训练女儿在危险情况下如何自救,如何救人。由于爸爸的有意培养和训练,蕾蕾比同龄人多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基本本领,难怪她能临危不惧挺身救人。

多涉猎,让生命有免疫力

蕾蕾爸爸的话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生命教育就要从培养生存能力的层次,进到树立积极人生观的层次了。

蕾蕾上了初中以后,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也比过去深了,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和大人讨论。

爸爸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教育也要跟上。从此他就注意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女儿正确看待生命和生活。

一家媒体面向读者举办“禁毒现场报告会”,爸爸带蕾蕾前去报名参加。

在参加禁毒现场报告会之前,蕾蕾的生命中,还从未有过类似于“毒品”这样丑陋的词汇。当那些形容枯槁的毒品受害者,用整个被毒害的生命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时,蕾蕾纯洁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听完报告回来,她主动写了一篇日记:“当我看到那些被毒品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叔叔阿姨们时,我对毒品恨极了!是毒品俘虏了意志薄弱的人们!人们啊!警惕吧!”话虽然简单,却看出蕾蕾开始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索了。

预防艾滋病图片展览开幕,爸爸又立即带蕾蕾去参观。这一次,蕾蕾带了个小本子,一边仔细地看图片,读文字,一边不时地记上点什么,准备回家后再写一篇日记。”

不久,“做守法公民”志愿者活动开始了,爸爸又鼓励蕾蕾报名参加。蕾蕾这次颇有经验,电话询问的问题很简捷,几句话就把活动的时间地点问清楚,并报名了。一周后的一天傍晚,报名热线电话通知蕾蕾去参加首次活动,第二天一早到市里的监狱参观犯人管理。

参加这样的活动,孩子会得到直观的感受,会从鲜活的事实中受到教益,这种心灵的营养比一大堆说教有力量得多。

修境界,学习协助融合

蕾蕾爸爸的话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毛病,并且及时纠正和引导。

一天星期天的晚上,电视上正在直播一档生存体验的模拟节目:地震时,几个人被困在一间倒塌的房屋里,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可以出去,谁先出去,就意味着谁能够幸存下来。主持人的问题是,谁应该最先出去?

主持人话音未落,蕾蕾就坐在电视机旁抢先回答:我应该最先出去。

爸爸就问:“为什么?”

蕾蕾答:“洞太小,大人出不去吧;太小的孩子先出去了也没用,不能救大家。我先出去,不但可以救自己,还可以找人救大家。”

爸爸有意为难她,又问:“如果房子里是几个老人,他们都需要出去,也都想出去呢?”

蕾蕾一点也不犹豫:“这还不好办?我会对他们说,别争了,你们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能在世上活几年?发扬点风格,让我这个祖国的小花朵出去找人救你们吧!”

爸爸听了吃惊不小。妈妈生气地把她批评了一通,她委屈地哭了。

事情过了好几天,爸爸还一直想着蕾蕾的话。他认识到高尚道德与情操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既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也要有关爱、沟通、协助的素质,这是融入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他马上采取了新的行动,有意识地留心有关爱的教育和团结协作方面的事例,把那些有启示作用的文章收集整理好,特意剪辑下来,推荐给蕾蕾看,跟她讨论那些事例的意义,慢慢地蕾蕾有了改变。与此同时,他继续带蕾蕾参加社会上的相关活动,让蕾蕾在群体活动中受到熏陶。

去年暑假,蕾蕾的学校组织了一个以“关爱”为主题的夏令营。蕾蕾在爸爸的支持下参加了,受到了不少教育。此次夏令营一共活动7天。前几天是到社会福利院、社区、盲聋哑学校参观,后两天是进行模拟游戏比赛,设计的主题,都是围绕团结协助方面的。

游戏比赛开始那天,夏令营邀请学生家长到现场观看。

蕾蕾抽签拿到了这样一个游戏:她和另外两个小一些的孩子,要在7秒钟内,把放在一个小口大肚的瓶子里自己的线球提上来。道具的象征意义是:瓶子代表枯井,三个小线球,代表蕾蕾等3个孩子。瓶口的大小只能通过一只小球,全部时间只有7秒钟。

当台上的主持人解释完,现场的空气紧张起来。蕾蕾爸爸坐在观众席上,也为蕾蕾能否发挥好捏了一把汗。

主持人作了一个手势:开始!

只见那个大约5岁的女孩儿很快就从瓶里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来是那个大约10岁的男孩飞快地看了一眼蕾蕾,接着也快速把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后是蕾蕾,只见她动作沉着准确,小心而快捷地把球成功拉出。主持人宣布时间:5秒钟!

蕾蕾他们小组得了游戏比赛第一名。

接下来是主持人对孩子们提出问题。她先问那个男孩子,你为什么不抢着出来呢?小男孩用一种很自信的表情,指着那个小女孩说:“她最小,我应当让着她呀!”主持人又问我蕾蕾:“你为什么不先出来呢?”蕾蕾说:“三个人里面,我最大,我是姐姐,应该最后离开。”

主持人又问:“如果你们配合不好,后离开的人意味着有淹死的可能,你不怕被淹死吗?”

蕾蕾想了想,说:“如果是在现实中,我会想办法逃生的!就算我真的淹死了,能有两个人活着出去,一个人死也是有意义的。”

蕾蕾爸爸听到了观众席上响起的掌声,不禁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蕾蕾,你成长了!

链接: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

生命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教育形势,引导孩子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关怀他人的生命,学习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与逆境,保持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拥有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该文发表于2005年10期《当代工人》, 2006年1期《女性天地》,2006年2期《人生》,2006年1期《青少年与法》,2006年7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12 月2日《广州日报》, 2009年2月21日《深圳特区报》等10多家报刊)

孩子悄悄长大了,知道跟父母逆反,知道跟家长冷战,怎么办呀怎么办?

成长需要和稀泥

矛盾前奏

一晃,女儿小学毕业了。为了女儿的学习,为了能让女儿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妻子可没少骂女儿。这不,刚放暑假,妻子就从书店买回习题集、“奥赛”卷,堆满一桌,天天要女儿在家复习做功课,准备迎接学校的挑选。女儿自然不高兴,提出抗议:“春节在外公家,你们不是说好这个暑假要带我到长沙舅舅家去玩的吗?舅舅、舅母还答应要带我到北京去看天安门呢。你们说话不算数!”妻子不高兴了:“一点进取心都没有,你看楼上对门的甜甜,放假才几天,奥赛卷就做好几本了。哪像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太不懂事了!”女儿平时挺怕妈妈的,连我也惧妻子三分。见女儿不高兴,我出面打圆场,说:“当时没有想到你小学毕业还要参加考试,你妈也是为你好。这长沙、北京今年就甭去了。小孩子只要发狠读书,今后有的是机会!”女儿撅着嘴,不做声,我知道她心里不服。

我对妻子的这种做法也不满意,但为了顾及妻子的面子,当着孩子的面,我不能说她的不是,搞不好妻子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引发我与她之间的矛盾。为这事,我想找机会与妻子好好谈谈。但还没来得及谈,妻子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就激化了,我也被卷了进去,与妻子发生了一场舌战。

战火初燃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正在里屋写材料,忽然从外面传来了妻子斥责女儿的声音:“你看你,一道题做了三次都做错,你到底是猪脑壳还是木脑壳?”女儿清早就起床了,匆匆吃了点早饭,坐在那张书桌前已经整整四个小时,没挪个窝地做作业一直做到了现在。因为一道做错的题,妻子竟然这样骂起了女儿。看到女儿哭了,我不禁走过去帮女儿回了几句:“别骂了好不好,小孩子要以教育为主,骂人能骂出成果吗?”妻子见我替女儿说话,就把矛头指向我:“你只知道做好好先生,我还不全是为了女儿有出息!到时要是考不上重点,拿钱都买不进,她这一辈子像我们这样不风光,也像我们这样没面子的!”

本来写材料写的还算顺当的我,被妻子这一通喊,思路全乱了。我心里有气,便没好气地回答:“你一天到晚就只知道注重你的脸面,没有想到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我怎么不风光了?我是只能写写材料,写材料有什么不好?我就靠写材料的薪水买起了这100多平方米的住房,你用什么面子撑自己呢?”

妻子听了我这话,更来气了:“好啊,难道我在白吃不做不成,你不好好想想,一日三餐从未见你伸过手,有狠,你去请保姆啊!”

最初,女儿还有点幸灾乐祸,见我们越吵越凶,也就不失时机地称“老大”,教训起我们来了,“好了,好了,你们都是大人了,该懂事了,别吵了,烦死我了,我要做作业了。”这时,我和妻子都沉默了。

反思自己

过了一会儿,妻子气鼓鼓地下楼买菜去了。女儿悄悄地走进我的房间,笑嘻嘻地对我说:“爸爸,我支持你!”女儿高兴了,我却高兴不起来。我对女儿说:“你也要争气了,你妈妈管你严一点,其实也是对的。”女儿一听不做声了。

事后我一想,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太过于简单化,弄不好,不但不能化解她们母女之间的矛盾,还会加深她们之间的隔阂。因为,妻子在女儿面前,总是处处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她原是一位教师,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不太容易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也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而是让孩子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种强制做法在孩子小时候或许还奏效,孩子长大后,却为沟通布下了重重障碍。处在这种境地的我,就只好采取和稀泥的办法了。既要做好女儿的工作,又要说服妻子,使她改变对女儿的态度。想归想,但一直没有找出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与她们各自谈谈。

一个承诺

女儿自从妻子失信,没有带她出去旅游之后,在家温习功课总是有意无意的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有一天,我们上班去了,比她小2岁的表弟打来电话,告诉她去了北京,登了长城,还在天安门看了升旗仪式……下班回家,我发现女儿有点不对劲,撅着嘴在生闷气,就问:“怎么了,是不是又挨妈妈骂了?”女儿擦了擦眼泪说:“天天要我做作业,心都做烦了,表弟刚才打电话来说,他都从北京回来了。”

我很温和地对女儿说:“考试完了,也还有一二十天时间才开学,急什么,只要考完了,不管考得怎么样,爸爸答应你,一定带你出去玩。”女儿一听,就说:“去什么地方?长沙我经常去,不能算数,我要出省。”我想想,说:“带你去桂林玩怎么样,那是爸爸曾经当过兵的地方。”这时女儿破涕为笑,“好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地方一定好玩。”

给了女儿这样一个承诺,她才真正安下心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但我并没有解决她们母女间的隔阂。她对妻子的成见,依然存在。

超女风波

那晚,湖南卫视正在直播“超级女声”10强决赛。妻子是个“玉米”,从成都赛区决赛开始,对李宇春一直很欣赏。那晚正是8进6决赛。李宇春唱了一首《当我开始偷偷的爱你》,热情奔放的歌曲以及她那自然、纯洁、灵性、性感的舞台表现,妻子被她彻底征服了。于是,她一改往日那副严肃的面孔,忘乎所以地说:“我要是有一个像李宇春这样的女儿,我会每天高兴得半夜起来打哈哈。”这话,被我和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的女儿听到了,妻子伤了她的自尊。但女儿开始没有做声。当叶一茜唱了《一帘幽梦》后,PK下去正在流泪时,女儿问我:“爸爸,你喜欢叶一茜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喜欢!”女儿附和着说:“是啊!我也喜欢,她又温柔,又漂亮,我要是有这样一个漂亮又不发脾气的妈妈就好了!”妻子一听,就生气了,说:“你爸爸有那能耐吗?他能找得着吗?你不要看了,到里面去做作业!”这时女儿就哭了,说:“她能讲我,我就不能讲她!”

做妻工作

妻子讲这话,虽然也中伤了我,但我不与她计较。

等女儿睡下后,我主动与妻子交换意见,要她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我说,“你对孩子要求严格,动机是好的,但你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而是让孩子服从命令听指挥。现在孩子已经大了,如果你还处处像老师教训学生那样,与孩子一定产生冲突的!孩子也没什么大问题,你不用那么草木皆兵。咱们把心态放平和了,期望值低下来,再看孩子,就会觉得孩子有许多优点了。要是咱们放下架子,和孩子交朋友,孩子一定会很快乐。那时,不但许多问题不成其问题,家里的气氛也平等了,是吧?”

妻子最初还有点不在意,但听我这样入情入理而又严肃认真地和她交心,也认真起来,最后还是接受了我的意见,说:“有的地方你说的还有道理,看来我要改变一下方式了,难怪女儿和你这样贴心,还合起来对付我。”这时,我们都笑了。

当面夸妻

妻子对女儿的态度大有改观,但女儿对妻子存在的心理隔阂一下子难以化解。妻子说话她带搭不理,要不就是表面答应,行动上抵触。还时不时对妈妈来点小讽刺。我要妻子答应我,不和她一般见识。妻子还真的忍住了。

不久,女儿参加了市里四所中学的招生考试,竟考中了四所。女儿自豪地对我说:“爸爸这回该你做老大了,由你来选择这些学校吧!”我高兴地为女儿挑选了一所离家很近,交通方便,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

为了兑现我的承诺,我带女儿去桂林旅游了。游桂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女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是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好好和女儿聊聊。我要化解女儿对妻子的意见,消除心理隔阂。

到桂林,我带女儿玩个透,她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即将返回那晚,我对她说:“骁哲,我们耍也耍了,玩也玩了,明天就要回去了,你想给你妈妈买点什么礼物吗?”女儿想都没想,说:“什么也不买,谁叫她不来!”我接过女儿的话,说:“你知道你妈妈为什么不来吗?她是要省些钱出来啊!咱们家去年买了房子,用了不少钱,今后,你读高中、上大学,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她平时对你严了点,管教的方法有点欠缺,你一时接受不了,但妈妈疼爱子女的心是不打折的。”

女儿不做声了。我怕女儿理解得不透彻,又给她讲起妻子的故事。

本来,妈妈和爸爸谈恋爱时,是一个挺“小资”的女孩子。喜欢读小说,看时尚杂志,也写过诗(女儿惊奇地睁大眼睛)。妈妈特别注意节食,也很会保养。她的手曾是学校女老师中最修长柔软的,做家务时她一定戴上手套。我和你妈妈结婚时曾答应过她,将来一定要送给她一只钻戒。今年你都14岁了,你妈妈一直舍不得从积蓄里拿钱,圆自己少女时代的梦(女儿的眼眶一红)。你注意过你妈妈的那双手了吗?家务活已经完全把手磨粗糙了。想想你每天早起6点钟就要吃的饭,每天都要换的衣服,就是妈妈用自己本来很好看的手劳作换来的。这次,我带你出来旅游前,问你妈妈喜欢什么东西,我们给她买回去。你妈妈说,省点钱多去几个景点吧!孩子平时太苦了,这次让她高兴,比给我买什么东西都强啊(女儿眼泪流下来了)。

女儿说:“爸爸,我明白了。”

回家时,女儿一进门就抱住妈妈撒起娇来,还神秘地让妈妈猜她送给妈妈的礼物。孩子和妈妈和好如初了,平时妈妈一些过激言语,她也不去斤斤计较了。妻子说,女儿自从桂林旅游回来后,似乎成熟了许多,可爱了许多。问我为什么?我说:“是吗?不过,你也变得比以前温柔许多了嘛!”

女儿懂事,妻子温柔。我真的很幸福。

(该文发表于2006年4期《妇女生活》,2006年12期《女性天地》, 2006年1期《当代工人》, 2006年3月29日《三湘都市报》,2006年4月20日《家庭周末报》等10多家报刊,并被一个署名赵×的抄袭发表在2006年5期《家教世界》)

孩子上学后,我们家长就得和老师打交道了。孩子省心还好,赶上咱有一个有性格、有思想、捎带着还有点儿小毛病的孩子,您就有事儿干了。谁家的孩子能十全十美呢?遇到老师盯上咱孩子了,怎么办?

当孩子跟老师顶起来

吃饭出麻烦

那是一天中午,女儿在学校食堂吃饭,轮到她买时,好菜都卖完了。卖饭菜的师傅,就只往她的碗里舀了些白菜和土豆丝。女儿一看,同样多的饭菜票,前面同学的碗里,都有肉和鱼的,她嘟囔一句:“哼!咱们学校的饭菜,还不如狗食。”卖饭菜的师傅是学校家属,孩子这一说,她自然就火了,毫不客气地回敬道:“那你就别吃!”

刚吃了两口,一肚子气的女儿又发现菜里还有一条小虫,更气不打一处来,夹出那条小虫子,就在食堂里大声喊起来:“同学们,你们看,这菜里有虫子啊!”她喊了还不算,又把饭菜当众倒在食堂桌子上。当时在餐厅里用餐的除了学生外,也有学校的老师。她这一倒,同学们高兴了,立马起哄,事儿闹大了

班主任老师知道此事,要女儿在班会上做检讨。开班会时,女儿在检讨里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悔意,并且鼓励同学们要和学校“算算经济账”。老师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让女儿停止,马上打电话,把我叫去了,要我配合学校,做做孩子的工作。

回家后,我没马上训女儿,而是让她谈理由。女儿自有说法,说伙食费每月要交那么多,天天就是土豆、白菜、红萝卜,吃的太不好了。这时,不了解经过的妻子也在一旁插话,说:“孩子的话,不会有错。”我忙给妻子使眼色,叫她别掺和。然后对女儿说:“依你说,学校伙食不好,你每天中午只在学校吃一餐,忍耐一下不就完了吗?就是有条小虫子,默默地夹出来,丢掉不就完了?把饭都倒掉,做得太不应该了!”

我边说边解下围裙,“看,爸爸每天只给你和妈妈做饭,都忙得不行,学校师傅们也是很辛苦的。粮食和菜变成食物,要多大的成本哪!想过吗?”

女儿低下了脑袋,有些羞愧。

孩子的工作做通了,我还得做老师的工作。这工作就是让老师快些消气,别和女儿在心理上结怨。

我给老师的电话多起来,有事没事,假装路过,也要到老师办公室坐坐。单位分水果,没舍得给妻子女儿吃,瞒着她们,用车驮到老师家。一篮子水果,不算行贿,只为了能抹掉老师对女儿的不良印象。妻子知道了说我俗,我就俗一回吧!以后,她们会理解的。

关系明显改善了,我才建议老师要提醒学生家长注重对孩子劳动观念、朴素美德的教育。我还提个建议,开展一些走访贫困地区学校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困难和差别,培养同情、珍惜幸福的情感。这话真起作用了,女儿老师带孩子们到邻县一所贫困中学搞了一次活动,又组织学生到农村学生家里做客。那天女儿回来,马上说:“爸爸,今天我们去乡下了。农村学生太苦了,有的连书包都没有,还有的冬天还穿着拖鞋。我把笔、本子什么的都送给他们了,下回去,我要多带一点东西。”我鼓励她说:“爸爸支持你。”

不久,班主任来家访,见到我和妻子很热情,说:“你家蕾蕾进步多了。上次倒饭那事儿,后来她认错了。”

我松了一口气,赶紧说都是老师教育得好。老师那次来气氛不错,我又提了一点建议,希望学校食堂加强营养搭配,多些花色品种。老师把我的意见反馈学校,学校真采取了措施,女儿再回家说起午餐,连说不错不错,有肉吃了。

造句惹是非

半学期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单位写材料,老师电话打过来,又让我到学校去一下。一见面,老师就说不好意思,没有什么大事,边说边找来女儿的作文本,指着上面的一组造句,要我看看。女儿的造句是:

比如 :比如在学校,有的老师对差生置之不顾,冷眼相待。

不管:排座时,成绩好的不管个子有多高,总要排在前面。

并不:现在成绩不好的同学,并不代表他们将来就没有出息。

希望:希望老师不要只注重分数,用片面的眼光来看学生。

老师给她的分数是“及格”,并写了评语。女儿则在老师的评语下,写了一句话:“老师,你不高兴了吧!我觉得我应该得‘良好’!”

这次怎么办呢?回家的路上,我想。说心里话,我倒是挺欣赏女儿的性格的,但又要引导她不要让情绪左右,作业是作业,想法是想法,作业不是武器,用来与老师斗争。拿着女儿的作业本,我觉得这次谈话又是一场心理攻势,这不容易呀!

女儿放学回家,表情挺兴奋的,看得出,她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有点成就感。她把书包往客厅一放,说:“老爸开饭!”

我没提作业的事,而是故作轻松地说:“开饭!”

女儿边吃就边说出来了:“老爸,我在作业里说了老师坏话,老师就给我的作业打个及格,还不算,还要给我来个减号。你看,我前面写的作业都是A和B,从没出现个C。这不是老师报复我吗?”

看到孩子还这样自负,又不认输,我只好说:“先吃饭,吃完再说。”

饭后,我对女儿说,你只看了那个及格,没仔细看老师的评语,老师说的有道理。女儿说我总是向着老师说话,我只好改变态度,说:“当然,你的造句还算通顺、清楚,但完全是带着一种情绪在写,甚至还有点指桑骂槐的味道。本来,你可以造出更好的句子来的!”

女儿沉默了。我趁热打铁,问她对老师排座的看法。女儿说她是看那些差生很可怜,想替他们说句公道话,老师这样做,太不公平。我在心里也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但为了让女儿理解,只好说老师也有老师的难处,我听老师说了,还有不少家长,为了要老师给自己的孩子排个好座,都找老师求情,有的还送礼,这些老师都拒绝了。其实,在老师的心中,每个学生,都像是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都有出息,都成才。

这时,女儿不做声了。

女儿问:“爸爸,这次怎么办?”我要她第二天找老师道歉,当晚重写造句作业。

这件事,我和妻子觉得暴露出孩子性格上的弱点。我开始有意识地向她推荐一些名人传记,给她讲生活中为人处事的艺术,理解和包容的重要。让她逐渐认识到在老师的评语下面,自以为是地写上那些话,本身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没修养的表现。再有,就是让她明白她现在只是个学生,主要任务就是读好书,有些事情不要去斤斤计较,胸襟要宽阔,一些不该管的事不要去管,因为她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还不强。慢慢地,女儿在心态上平和了,评价老师时,措辞也不那么尖锐了。后来,有一天,她还夸奖起老师来,真是难得的进步哇!

女儿转变了,我也选适当时机,多次去看老师。一次听说老师电脑坏了,下班后马上请了一个精通电脑的同学,去老师家里修电脑。那天下着雨,我俩赶到老师家时,衣服都淋湿了。老师大为感动,一再道谢。

与老师关系又融洽之后,我不失时机,又提个建议,建议老师排座位时,除了对个别学生确有听力、视力问题需要照顾外,还是按高矮来排,不要歧视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久,女儿回来告诉我,班里重排座位了,是按高矮排的。女儿说,她排到了后面第四位,但她心里高兴。说:“这回老爸帮大家忙了。”因为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一手托两家

其实,我和妻子都是心理上挺清高的人,工作了20年,很少去领导家拜访,也不大擅长人际周旋。而对女儿在半学期里的两场风波,我们采取了现实的、主动的方式,去调整女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对此,妻子很有感慨。她夸我放下清高,在女儿和老师之间做了成功的“和事佬”。我想,做家长的,当意识到老师在努力追求学习成绩时,还须提醒老师多给孩子生活和心灵关怀,使孩子在良性情感体验状态中健康成长。而当孩子有了抵触情绪,与老师有摩擦时,家长则要求和、求顺,把矛盾尽量化解。家长一手托两家,哪一头都忽略不得。

(该文发表于2006年4期《妇女生活》,2006年9期《人生与伴侣》,2006年9期《当代工人》,2006年11期《人生》,2007年4期《女性天地》,2008年2期《家庭与家教》, 2006年10月18日、19日《羊城晚报》等10多家报刊)

在家教中,遇到孩子有了问题,家长可能不太愿意让别人参与进来。其实,有“第三者”介入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第三者”,可以是孩子的老师、你的同事、亲戚朋友或专业的教育咨询顾问,一句话,是你最相信的也最能感染孩子的“明白人”。

家教不妨找个“第三者”

上不上重点

中午下班时,工会吴大姐,高兴地走进办公室,对我说“小肖,今天中午我请客。” 我问:“有什么好事要请客呀?”她说:“那一回,幸亏你给我出谋划策。这不,我儿子又考上博士研究生啦!大伙儿知道后,都要我请客,特意叫上你这个高参。”我一听,高兴地乐了。

10年前,我和吴大姐在一间办公室共事。有一天上班,她拿着一张1万元的定期存单,要去银行支取。我一看,是定期3年的,只差5个月就到期了,那时如果提前取出,要损失好几百元钱呢!我忙问:“这样着急,有什么急事了?”吴大姐叹口气说:“唉,都怪我那孩子不争气,这次中考没考好,进重点中学还差10多分。这不,为了他进重点,我得先向学校交8000元集资费。平时口攒肚挪的,要不是为了孩子,还真舍不得呀!”

谁家都有难唱曲呀!吴大姐爱面子,平时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从不向同事提及。这回,看来是真没办法了。我想了想,说:“吴大姐,您先别忙着去取钱,我们坐下来商量商量,要不,我找大伙儿想想办法,先借钱替你垫着,怎么样?”。吴大姐见我说得很是诚恳,便没有去取钱。

下班后,几个同事都没回家,大家聚在小饭馆里,帮她出主意。

吴大姐的孩子小亮在小学时,成绩一直优异,但进入初中后,成了班里的中等生。

干事小王问:“孩子偏科不?”吴大姐说:“孩子英语差,跟不上,拖了后腿。再说,孩子上初中后,心情一直不好,总感到压力大。他爸爸还经常骂他蠢。再这样下去,上大学都难哪!”

我安慰吴大姐说:“您孩子上大学是有希望的,就他目前情况看,花8000元钱进个重点,必要性不大。”

办公室副主任小张也接过我的话说:“肖兄说得对。”

我接着说:“小亮在小学学习好,肯定经常受老师表扬和嘉奖。您和姐夫也夸,孩子学习有劲头,自信心当然强。”

吴大姐一听,连连点点头,“对,是这回事儿。”

小王又说:“上初中了,全是好孩子了,都是一流尖子生。课程多,加上英语又跟不上,原来孩子在小学经常第一,一下子落后了,心里不平衡了,学习就没劲儿了。”

张主任笑着说:“唔,分析得好,大家接着说。”

我说:“比如,光说他英语差,差在哪儿?差哪补哪,您应该替孩子找一个好一点儿的家教,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什么的,替他补补。别光骂她,一骂,自信骂没了,成绩能上来吗?

吴大姐又点了点头。然后我问在座的三位同事:“哎,咱们想想啊!吴大姐这8000元一交,家长责任尽到了,也撑起面子了,孩子进重点了。可进去后要是还跟不上,孩子压力更大。孩子心里比谁都明白,他是父母花钱让他进的重点!对我们工薪层来说,8000元钱也是大钱了。今后读大学,成家、立业,花钱的地方大多了。”

吴大姐问:“那咋办?”

小张说:“刚才肖兄说了,就大姐目前家庭状况,花8000元送孩子进个重点不值,进普通中学,照样能成才,每年普通中学都有一大批考上大学的好学生嘛!市里几所普通中学,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有大的提高。去年咱老家邻近的普通中学,比重点中学考上的还多呢!”

我连忙说:“吴大姐,您要是不放心,最好再和亲戚朋友谈谈,然后跟孩子沟通沟通。你们想好了,还让孩子进重点的话,钱的事,我想办法先替你垫着,别提前去银行取。等您的钱到期后,再还我不迟。”

吴大姐一听流泪了,连说:“那好,那好,我回去商量商量。”

后来,吴大姐一家没让儿子进重点,送到市里普通中学了,也给孩子请了个英语家教。孩子升高中后的下学期,学习成绩跃到了班上的前两名。第二学年,他被评上了市里三好学生。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之后读硕士,之后又考上了博士。吴大姐天天高兴,快活的像神仙。

要不要复读

李姨和我家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她为人挺热心。那年,我从部队刚复员,她就张罗着给我介绍对象,虽然好几个都未成,但李姨的热心和对我的关心,让我一直记着。

一次双休日,我回家看父母,李姨和她小女儿兰兰也在,兰兰正坐在沙发上哭呢!母亲把我拉到里间,悄悄说:“这次高考,兰兰没考好,上本科线还差20分。李姨要兰兰去读专科,兰兰不肯,硬要去复读,准备明年再考,这不,李姨骂了她。”

兰兰平时读书挺发狠的,成绩一直很好,这次咋没考好呢?一定有问题。

于是,我走到兰兰身边,说:“兰兰,别哭了,有什么难处,讲出来,大哥帮你。”

这时,李姨说:“这事,你帮不了她,这孩子真不争气,明明能做的题她都不做,气死我了。她以为家里在开银行,还想去复读,没门儿!”

这时,我母亲就说,别怪兰兰了,她考试回来,就哭了好几天了。

我感到有的奇怪,就问:“兰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考试时,兰兰做得都很顺利。考化学时,做完张大卷子后,最后一版却是一张16开的考卷,只有两道题,下面空起好多,没题了。兰兰高兴地交了卷。等同学们考完出来对答案时,她才发现,后面整版题都没做。化学卷是130分,没做的那几道题,又是分析题,分量重。兰兰知道后,急得蹲在地下,哭得站不起来了,是老师和同学把她扶起来的。”

听兰兰这一说,我深深地替兰兰惋惜。

我说:“李姨,别怪孩子了,听了这事,我心里都不好受,何况是兰兰?就让她复读一年吧!”

李姨说:“一个女孩子,还指望她有什么出息?她大姐只读中专,现在工作不照样干的挺好吗?让她去读一年,明年再考不好,你叫我这张脸往哪儿搁呢?”

我妈妈接过话说:“这次是兰兰出了意外。兰兰从小爱读书,成绩又好,让她复读一年,明年一定能考好,说不定还会进清华、北大呢!”

我妻子站在一旁,也帮兰兰说话:“是啊,现在是孩子想去,你做母亲的不同意,今后要是孩子怪罪下来,你能好受吗?”

但李姨一下子还是不开窍。我只好把兰兰叫出去,问她:“妈妈平时最听谁的话?”兰兰说:“外婆,但外婆在三年前就去世了。”

“那还有谁没有呢?”我接着又问。

兰兰想了想说:“大舅,但大舅在西安。”

我给她出主意,要她快给大舅打电话,好好跟他谈谈。大舅要能做通妈妈的工作最好,如不行,再动员大姐二姐,要她们一起说说妈妈。

在兰兰舅舅和我们共同努力下,李姨想通了,兰兰也顺利复读。第二年高考,她被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录取。毕业后进了珠海一家外资银行。去年初,她与在一家海运公司工作的工程师结了婚,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附:什么情况下慎重引入“第三者”

A 只是平时家长与孩子个性上轻微冲突,并不影响学业、择业时;

B 只是孩子一时的问题,除了家长自己,别人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比家长自己更有效时;

C 孩子早恋,或有其它属于个人隐私性问题时;

D 孩了性恪内向、独立,对别人介入自己的教育度反感时。

什么情况下需要引入“第三者”

A 在家教中,当某种重大决策性事情需要面对,家长由于掌握信息量有限,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而影响判断,不能做出科学有效选择时,聪明的家长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朋友、亲属的意见,使自己的选择避免盲目性。

B 在家教中,当家长权威被孩子蔑视、不信任时,家长需要借助亲属、朋友中权力影响力好、人格魅力大的人出面与孩子沟通,以使家长重新取得孩子的信任。

C 在家教中,当家长由于自身智力、水平因素欠缺而无力教育孩子时,引入第三者代为教育教育尤为重要。

(该文发表于2006年13期《当代工人》,2006年8月22日《家庭主妇报》及《家教周报》等报刊)

将“制造”理念引入教育中,在“教”的基础上,对孩子适当实施“训”的内容,让孩子的弱点,在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中得到克服,未尝不是一种教子良策。

好孩子家长制造

小小女孩儿爱磨蹭

我女儿进入初中后,我和妻子明显感觉她的动手能力,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了差距。比如,从一早上学开始,起床、穿衣、洗漱、吃早点、坐车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一般只要1个小时就足够了。同样的路程,同样的学校,我女儿,不用上1小时20分,出不去门。每天早晨6点40分,我和妻子就得叫她起床。尤其是在冬天,天还未亮,看到女儿在床上磨蹭,我们心里就焦急。而且,女儿还养成了一种丢三落四的毛病,有时等她一走,我想再睡一会儿,刚刚躺下来,连接楼下程控防盗门的门铃响了,起床拿起话筒一听,女儿在楼下直喊:“爸爸,爸爸,赶快给我送饭盒下来,赶快!赶快!”我一听,怕她迟到,穿着睡衣睡裤,提着饭盒急急忙忙地跑下了楼。我家住在5楼,来回上下一折腾,还睡什么觉?

事后,我反思过,女儿这种动手能力差和懒惰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对孩子这方面的训练培养。

全家做游戏

为了改变女儿这种状况,我和妻子开始从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入手对女儿进行全方位打造。

一个星期天,我对女儿说:“今天我们做个游戏,你来一起做吧!”

女儿一听做游戏,张口就答应了。 “做什么游戏呢?” 妻子在一旁问。我说是搞“紧急集合”,看谁起床穿衣速度快,跟部队一样,还要打背包。妻子明白我的用意,也主动提出参加。女儿见妻子也来凑热闹,劲头儿就来了,说:“好哇,看谁速度快!”这时,我就搭上梯子,从壁柜里翻出那床在部队当兵时用过的被子,找出背包带,在客厅里铺一张大大的塑料膜,把被子放好后,我就开始对女儿进行训练了。花了20多分钟时间,教女儿学会了打背包。然后,我做示范,要女儿看表计时间。从起床、穿衣到打背包,我只花了两分钟。女儿和妻子对我的这种速度很赞赏。但我却告诉她们,在部队搞紧急集合,不仅要打背包,还要带枪弹、挎包、水壶、防毒面具、铁锹等物品,合起来就有好几十斤,这些只能在3分钟时间内,并且还是在晚上没有开灯的情况下完成。

女儿知道比不过我,说我是经过训练的,提出要和妻子一起来对付我,我同意了。这样,女儿负责起床穿衣,妻子负责打背包。但结果,妻子背包打了4分钟,女儿起床穿衣花了5分钟。这时,我对女儿说:“你看,2人共用去了9分钟,要是在战场上,早就被敌人炸掉脑袋了。”

经过这件事,女儿有所变化。晚上睡觉时,她会自觉地把衣服放好了,不再丢三落四,早晨起床速度也快了。这种紧急集合游戏,后来,我们还做过几次。每做一次,女儿就进步一次。接着,我对她进行了全方位自我疗法,比如放学回家后,她那在学校懒得洗的饭盒,我们不再给她洗了;吃完饭,也要饭碗都由自己洗。双休日做完作业,一旦有空,我和妻子就要女儿动手自己洗衣服,或者替家里搞卫生。

很快,女儿不用再提前20分钟起床了。

训练孩子知识点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忙学琴、学舞、学画、学外语、学电脑,家长们忙于交费、接送,却忽视了对孩子知识面的拓宽和学习基本功的训练。

最初,我们送女儿去学舞蹈,也不是要孩子在这方面有多大出息,而是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要在气质上对她进行一些培训。这一学就是好几年,还去考了级。这样做,也许对孩子是件好事,但进入初中,考进重点尖子班后,孩子功课越来越多,学舞就只好放弃。但孩子的知识面,跟同学比还是有些薄弱。

针对这点,我常常引导女儿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像《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

一次,我发现女儿的地理成绩考得很差,只有70多分。我认为:一是女儿平时基础不牢,二是她地理概念很差,常常张冠李戴。有次考试填地图,竟把山东青岛,搬到了福建厦门。

发现女儿的这些缺欠后,我没有去批评她,而是想方设法引导她,使她提高这方面的兴趣。我特意买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挂在家里,常常用请教方式提问,比如:“京九铁路经过那几个省市?”这时,女儿就拿着一根小木棒,指着墙壁上的地图对我说:“爸爸你看,京九铁路从首都北京开始,经过天津……九龙”。这样,女儿对地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第一直观印象,但为了使女儿能够更加完全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我采取鼓励加教育的方式,这样对她说:“你答对还不错,但你这样还只是照图宣科,我觉得你要这样答才够全面:‘京九铁路位于京沪、京广两大南北干线之间,北起北京,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全长2381公里,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联络线,总长2536公里。京九铁路于1993年初进行全面施工,1996年9月1日通车。’”平时,我还经常要女儿收看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对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每天进行复习。与她坐在一起看电视时,提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当《还珠格格》剧中人物的出现,我有意识地问女儿:“你知道这个演晴格格的王艳是哪里人吗?”这时,女儿摇头说:“不知道,爸爸您知道吗?”我就告诉她,是山东青岛人。我又一一告诉女儿,小燕子赵薇是安徽芜湖人,五阿哥苏有朋、紫薇林心如都是祖国宝岛台湾人。女儿一听很满意,伸出大拇指夸奖我:“爸爸,您真棒,知道的真多。”这时,我就趁热打铁,对女儿的引导再加深一步,说:“爸爸并不很棒,而是平时对事物多留心了一点儿,积累知识多一点儿,比如说,我知道晴格格王艳是山东青岛人,就是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她的文章。爸爸虽然不是追星族,但因为留心就记住了。”

到下学期期末考试,女儿地理成绩竟得了满分。

为了扩大孩子知识面,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我还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女儿到外面去参加一些活动,如参观工厂,动物园、海底世界,到乡间鱼塘去钓鱼,看农民伯伯是怎样种田、收割等等,尽管经济条件不是很宽余,我还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到一些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观光,开阔视野,陶冶心灵,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该文发表于2006年11期《当代工人》,2006年8月1日《生活与健康报》及《家教周报》等报刊,其中摘选里面的部分篇章,以《动手能力的“自我疗法”》为题,参加由中国教育报举办的“素质教育家庭故事”征文,获二等奖)

每个孩子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但成绩却是千差万别。而成绩这一焦点已经长期蒙蔽家长的眼睛,其实在它的背后有一个更应得到关注的实质问题--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21世纪最值得挖掘的资源,而在家庭教育中个性化家教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方式。那么,什么是个性化家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巧妙施教:对女儿的个性化打造

培养孩子有信心

女儿2岁时,我就把她送去幼儿园了。但每当提前把她接回家后,我怕耽误自己的工作,就把她关在家里,让她一个人玩,直到我们下班。记得有一次,女儿独自在家,不小心打破了一只杯子,结果手被碎片划破,出了点血。我回去后,便责怪她:“你看,不听爸爸的话,叫你不要乱动东西的,现在吃亏了吧!”这样使小孩子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自闭的心理,好动、爱玩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在她的心中,觉得什么东西都有危险性,哪怕就是一只杯子。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孩子4岁时,幼儿园的老师对我说:“你家蕾蕾很乖巧,却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经常只和几个小朋友玩,不很合群。”这时,我和妻子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都反省了一下各自在培养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到亡羊补牢,我根据孩子表面上乖巧听话,很喜欢画画,胆子较小,比较害羞,其实内心很要强,很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等个性、习惯、爱好,对她进行量身打造,开始了个性化教育。为了培养女儿的表达能力,让她在大家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在生活中我总是爱用提问的方式和孩子说话,这样除了启发孩子的智力外,也培养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爱听故事,我就买回一些童话故事书。但4岁的孩子还不完全识字,我自己先看一遍,然后再讲给孩子听。第二天,我就要孩子把讲过的故事再给我复述一遍,尽管孩子讲得并不好,逻辑性也不强,但我还是伸出大拇指,鼓励女儿,说:“我家蕾蕾讲得真好!”这时,孩子可高兴了。渐渐地,孩子也就爱说话了。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买回一些适宜她那个年龄阶段的一些少儿动画片和儿童故事的影碟,让孩子自己去看。同时在家里也多提供让她表现说话的机会。那时,尽管我们都很忙,但到周末,我们常常带孩子出去开阔视野,在外出中多和陌生人接触!,锻炼孩子的胆量,培养她的自信心。

经过这样一番培养和教育,到孩子6岁时,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不爱说话、胆量小的孩子了,而是成了一个善于表现自己,爱与他人接触的大胆“顽童”。在幼儿园的最后一期里,孩子表演的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和演讲《我们的向往》分别获得区里组织的“小蓓蕾”文艺会演和市里组织的“支持北京申办奥运”演讲比赛一、二等奖。

磨炼孩子的意志

女儿在幼儿园时一直学习绘画,上小学以后,我们希望她在绘画和书法方面能够继续发展。

也许是那次在幼儿园参加区里的会演中获了个奖,女儿对舞蹈来了兴趣。有一天,她突然提出来,说:“爸爸我不学绘画了,我要学舞蹈。”当时我没马上答应,说:“等爸爸和妈妈商量一下再说。”

当晚,我就和妻子谈了这事,但妻子似乎有点不乐意孩子改学其他的,说:“绘画已经学了好几年,这时候放弃,是不是有点可惜呢?”但我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导妻子,说:“我们当时送孩子学绘画,并不是希望她将来在这方面有多大作为。既然现在孩子不想学,那我们还是尊重她的想法,让她改学舞蹈吧。不管怎样,学舞蹈也和学绘画一样,我们也并不希望她在这方面今后能有多大的作为,但作为一个女孩子在气质上对她进行一些塑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就这样,我和妻子达成统一,尊重了孩子的意愿,送她学了舞蹈。

我家到孩子学舞蹈的群艺馆有10多里路程,路上要转两次车。开始几个星期,孩子挺有热情,但日子久了,尤其是舞蹈老师对孩子的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孩子就有点不乐意学了。这时,我只对孩子说了一句话:“学舞蹈是你选择的,如果受点苦,就放弃,今后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这时,孩子就不做声了。那时,妻子在单位驻外地的办事处上班,不常回家,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公休日,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记得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冬天,我在群艺馆的大厅走廊上,等着接孩子下课。外面下起了好大的雪,当时,下课的时间还不到,家长们就陆续把孩子提前接走了。为了不打扰孩子,我没有提前叫她。下课时,门外的积雪已很深,我领着孩子,迎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往公共汽车的停靠点走。当时,我的左脚正患风湿,在那样的天气里,走路非常困难,孩子见了,就说:“爸爸,我们‘打的’回去吧!”

这时,我说:“坚持一下,咱们还是坐公共汽车吧!”当时,我并不是舍不得花钱“打的”,而是觉得作为家长,就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磨炼她坚强的意志。

这样,孩子一直坚持学下来,舞蹈考到了六级。每回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会演,她都主动报名参加,而且每回都能得奖。

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

女儿进入初中,考进重点中学的尖子班后,孩子的功课越来越多,到了初中二年级,学校连双休日都不放过了。其实,如今的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家长们真正留给他们的业余时间不是很多,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学习基本功的培养,这样,孩子知识面的拓展空间不是很大,也就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东西。

从这点出发,业余时间我常常根据孩子成长的年龄阶段,引导女儿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从《白雪公主》《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记得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迷上了一本名叫《哈利波特》的书。当时,我见孩子看得入迷,本想干涉,但对书的内容不甚了解,也就没有做声。趁孩子上学去了,我就拿着书看了看,不得不承认,这本书非常好看,魔幻般的意境,使每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甚至成人,在一成不变的规律步调中,在繁重的课业或是生活压力当中,张开翅膀,飞起来!

虽然这书不是什么科普之类的知识类书,但对拓展孩子的思路,调节精神状态,还是有一定益处的,况且,书中丰富的语言表述,其完整性、逻辑性,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于是,女儿回来后,我就对女儿说:“《哈利波特》爸爸也看了,真的很好看!但不能太入迷,别耽搁了功课。”女儿见我这样说,就高兴地回答:“爸爸您放心好了,我知道什么是第一,当然是功课。不过,书,我是借同学的,还得抓紧看完还人家哩!”我说:“你急什么,还人家就是了,爸爸给你去买一本,你慢慢看。”当天,我就跑到了新华书店,当时一套4本,我全给女儿买上了。当我把4本崭新的《哈利波特》交到女儿手里的时候,她高兴得直跳,直夸我说:“爸爸,您真伟大!”

这时,我笑了。

我知道,仅凭孩子本能形成的兴趣可能是单一的,而单一的兴趣无论如何发展,都是有限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展示我们生存着的世界的丰富性,使孩子通过在大千世界中快乐奔跑找到更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快乐。

闲暇时,我常带孩子到一些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观光。比如桂林山水的神奇,海南热带风光的美丽,省城长沙的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这些美景不仅拓宽视野,陶冶心灵,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无限遐想,这一切,都成了女儿语文作文的最好素材,我常引导她用笔将它们逐一写出。于是,由兴趣引发出孩子的写作欲望。在我的引导下,记得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投稿,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竟发表了近20篇文章。

一位家长说得好:“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他有独立完整的生命体系;孩子不是让我们任意涂抹的白墙,它需要每个家长因势利导,很好挖掘潜能,帮他描绘美好的人生。”

(该文发表于2008年11期《家庭与家教》杂志)

现在的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往往是一想到成才,就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教育,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既思想品德教育则忽略不管,或只是走个形式。事实上,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公交车上的 “问题”教育

女儿4岁时,我就送她去市里的群艺馆学舞蹈,从此,她就与公交车打上了交道。头几年,每天由她爷爷奶奶接送,我和妻子很少去管。到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因她爷爷奶奶去外地帮我大哥带孩子,接送女儿上学的任务就自然落在了我们夫妻两人身上。不过,好在这时候的女儿能够独立行动,不用我们接送了。但是,发现“放飞”的女儿,却滋生出了一些坏的毛病和习惯,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

“逃票”还骂人

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我从街上坐公交车回家。到三八亭站时,正碰上女儿就读的学校放学,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上了车。我发现女儿也在其中,但车内人多,我坐在后面,女儿没有发现我。我也懒得喊她。这时,售票员清点人数,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有投币,就问:“还有谁没投币呢?”这时,女儿站出来说:“阿姨,是我,我今天没钱了,明天一定补上!”售票员一听,说:“你们这些孩子经常逃票,没钱就下车,走路回去!”我正想站起来,去替女儿投币,但突然一想,这孩子怎么没钱?妻子每天除了给了她坐车的零钱外,还每次在她的书包里多放了5元钱给她零用。难道正如售票员所说的那样,逃票。想到这,我有点火了,便坐下来,静观态势。这时,女儿还强词夺理:“谁逃票了呢?你说话要放干净一点。”售票员见女儿态度强硬,又是个小孩子,就吓唬道:“逃票的就是你,你现在就在逃票,你再不下车,我就要去学校告诉你的老师。”这时,我又要站起来,但发现女儿并没有被售票员所说的话所吓唬住,毫不示弱地说:“好啊!你去告诉我老师,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去你们公司控告你贪污票款。有一次,我看见你没有把找出的钱投进钱箱里去,你拿着去买麻辣豆腐吃了”。车上所有乘客听女儿这样一喊,见她又说得那样有模有样,有的就信以为真了。这时,售票员急了,说:“你这孩子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什么时候拿了票款去买了麻辣豆腐吃了,有那个能作证!?”女儿听到车上乘客的议论声,劲头更足了,又大声说:“有啊!我的同学们都看见了,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这时和她一起上车的那群孩子,就帮着女儿瞎起哄:

“是的,我们都看见了!”“我们都要去告她……”

那位售票员真的被女儿和这群孩子气得快要哭了。正在这时,女儿突然发现了我。我向她狠狠地噔了一眼,她吓得再不敢做声了。下车时,我当着女儿的面,向投币箱投了一元钱车费。

回到家,未等女儿把书包一放,我就教训起她:“你给我好好站住!小小年纪,怎么变成了这副德性!逃票,多丢人,还理直气壮,太不像话了!”

妻子听我在客厅发火,就从厨房跑了出来,说:“怎么回事啊!回来就发起了火。”

这时女儿就委屈地说:“我没有逃票,我是真的没钱了!”

妻子就问:“那给你的钱哪里去了?怎么会连坐车的钱都没有了呢?”

女儿就哭诉着说:“今天学校组织献爱心给灾区捐款,我怕同学们捐的钱比我多,老师不表扬我,我就把所有的钱都捐了。结果回来,我没钱坐车了。”

听女儿这样说,我知道女儿并不是真心想逃票,心里平和了许多。但是她在公交车上的那种表现,又无不不让我担忧。虽然现在孩子还小,但如果今后这样发展下去,又怎么得了呢?做为家长,我不能视而不见,不了了之。我根据孩子当时的心态加以分析对她进行引导。我说,你把钱全部用来献了爱心,出发点是好的,做得对,但是,你的动机不纯,为什么?你不是说,你是怕同学捐得比你多,怕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吗?你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自私的,你捐款捐得再多,也是为自己着想,仅仅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已。

女儿听我这样一说,就不做声了。我接着说:“当你发现自己回家坐车没有车费时,你就采取逃票的方式,想蒙混过关。当售票员发现后,你才站出来承认。这又说明你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为什么上车之前,不给司机和售票员说明白呢?为什么当时不去找同学借呢?

这时,女儿就不服气了,说:“我找同学借了,但大家都捐了款,没有多的钱了。我不对售票员说,是怕她不让我上车,我不会逃票,她不说,我明天也会多放一元钱补上的。”

我说:“就算你说的是真话,那你在车上为何还要与售票员发生顶撞?还说人家贪污了呢?”

这时,女儿就说:“爸爸你在车上也看到了,是售票员先骂我,是她先说我经常逃票的。我说她贪污了,也是我故意唬她的,谁叫她先污蔑我呢?”

我见女儿还不承认错误,只得改变策略,一分为二地说:“当然,售票员的言语有些欠妥,这是她的不对,但你是学生,你应该懂得礼让别人。就依你说的,你虽不是真心想要逃票,但你没有放钱,这是事实,难道售票员说你两句不应该吗?而你又做了些什么呢?不但不承认错误,而且还纵容同学们和你一道去诽谤人家,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吗?弄不好,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幸好,人家见你是小孩子,没有与你去计较。”

经过我这样一番开导和教育,女儿终于低下了脑袋,说:“爸爸,我错了。”

为了更好的教育女儿,第二天女儿放学后,我还特意带着女儿到公交公司主动找到那位售票员,向她说明原因并向她赔礼道歉。如今,那位售票员和女儿成了好朋友。

车上不让座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上街。女儿为了给我们占座位,公交车还未停稳,她就急不可耐地窜上了车。她不仅给自己占了一个座位,还为我和她妈各占了一个。我和她妈上车时,只见女儿还在不停地喊:“这两个位置是我们的,你们不要坐,不要坐……”妻子见女儿喊得起劲,赶过去一屁股落了座。我平时上街,要是人不多,就是有个把空位置,也懒得去坐的。女儿见我犹豫,就喊:“老爸,快坐,快坐。”我只好座下。公交车过了一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站在了女儿和一位小伙子的座位旁边。我看老奶奶年纪比较大,手里又提着好几只鸡,很吃力的样子。于是,我就对女儿使了个眼色,意要她站起身,把座位让给那位老奶奶,但女儿把头侧过去,装作没看见。我只好说:“蕾蕾,把座位让给奶奶坐吧!”这时,她就不情愿地站起来,说:“前面那个大哥哥都不让,为什么要我让呢?这年头,还有那个学雷锋啊!”

孩子这样说话,我觉得她思想有问题。但车上人多,我只瞪了女儿一眼,自己站起身,把老奶奶拉到了我的座位坐下。下了车后,我对女儿进行了严厉批评。女儿不服气。我们在书店买了书,到商店买了衣服和生活用品,逛了一会儿街,临近中午,又坐车往回返。因在路上我对女儿进行了批评,回去坐车时,她已经没有了来时那样积极。故意放慢脚步,嘴里还说着:“懒得管你们了。”我和妻各自提着大包小包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了座位。女儿幸灾乐祸地把身体歪倚在驾驶台的扶栏上,手里拿着甘蔗,嘴里不紧不慢地啃着,眼睛却不安分地对着车内的每一个人溜溜地打转,那样子就像一个刚入道的扒手。这时,我发现,女儿不吃甘蔗了,似乎盯着了一个目标。只见她三下二下地挤到了一位坐着位置的乘客身边。不一会儿,公交车到了一个站,那乘客提着只大袋子就下了车。女儿毫不费力地利索地落了座。我感到奇怪,这孩子怎么知道他就要下车呢?更感惊奇的是,女儿落座后,还向手里提着东西的妻子喊着:“妈妈到我这里来。”然后,她手指了指身边一位坐着位置的大妈,意思是要妻子站到大妈的身边去。但妻子不解其意,说:“我站到这里很好,你坐吧!”

公交车又到了一站,那大妈果然奇迹般地下了车。这时,位置被身边一位乘客坐着了。女儿嘟嚷了一句:“唉,真是个大蠢包。”我知道女儿不是在说乘客而是对妻子没有明白她的意思错过坐上位置而不满。但妻子不知女儿在嘟嚷谁?竟然还在傻傻地笑着。我见了,有点哭笑不得。

我对女儿在公交车上表现出的那股机灵劲儿,还是挺欣赏的。但是她在车上的一些行为和说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却对我触动很大。孩子虽还小,但如果在这时候,若对她不进行好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孩子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社会道德意识缺乏。

回家后,我把女儿在公交车上的表现和行为对妻说了,妻开始还不以为然,说:“挺好的啊!孩子机灵点有什么不好呢?今后长大了,不会吃亏。”我说:“你只看到了孩子好的一面,难道她所表现出的那种自私狭隘的思想,对社会道德意识淡薄,你一点没看出来呢?”妻子说:“我看孩子现在还小,没有像你这样深层次地去想过,那好,这工作就交给你来做吧!”

我把正在里间玩游戏的女儿叫进了我的房子。见她有点不耐烦,为提高她的兴趣,我就说:“刚才你在公交车上表现那样“优秀”,你妈妈说你很机灵哩!”女儿一听是在表扬她,就来了精神,说:“那当然,同学们都夸我是占座位的高手。”这时,我就不解地问:“刚才,你在公交车上,是怎么知道人家马上就要下车呢?”女儿一听,就高兴地说:“爸爸这个你就不懂了,难道你没有看出来吗?他是一个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民工,刚下火车,他搭公交车必须要到汽车东站坐车赶回乡下去。” “那么旁边的那个大妈,你又是怎么知道人家也要下车了呢?”我又不解地问。女儿哈哈一笑,卖关子地说:“爸爸你说呢?”我说我知道还问你干吗?女儿就说:“告诉你吧,我知道她是住在法院里的家属,我每次读书回家时,经常看到她在法院门口下车。”听女儿这一说,我不禁暗暗地佩服女儿对事物的留心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见女儿已进入了状态,我便马上改变了话题,说:“你在公交车上虽然表现机灵,反应敏捷,但爸爸妈妈都不赞许。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时女儿就不做声了。我只好慢慢地深入,开导她,我对女儿说:因为你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和动机就如你上次在学校捐款一样思想出现了偏差。比如你给爸爸妈妈占座位,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你在占座位时,并不没有考虑到大家的利益。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讲究社会公德。当爸爸要你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奶奶时,你装作没看见,还攀比说怪话,这就做得太不应该了。平时,爸爸是怎么教你的呢?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你忘了吗?还有,你在公交车上啃甘蔗,把渣渣吐在车内,也是一种缺乏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的表现,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这些,难道你在学校里,老师没有教过你吗?”

我这样一说,女儿就点下了脑袋,但还不服气,说:“我在学校里表现很好的,老师经常表扬我。”

进行双重教育

孩子这一说,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除了对女儿进行经常的道德教育之外,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身体力行,以好的行为方式以身作则地去影响和感染孩子。比如坐车时在车上遇到老人、行动不便有困难的乘客,我和妻子都会主动站起让座。为使女儿进一步受到启发,我就给女儿买了一些适宜她这个年龄阶段的有关道德方面的书籍给孩子去读。比如《爱的教育》。这是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日记体小说,它以一个12岁小男孩的眼光,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这个社会温情而可爱。尤其是这样的书,通篇洋溢着爱与人文关怀,引导孩子永远保持一颗进取而善良的心,爱祖国,爱每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对孩子进行劝诫启发,培养孩子良好的操守、人格,提高道德品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教育,我发现女儿懂事多了。星期天,我们经常带她去外公外婆家,过去吃饭时还要我们服侍的她,现在却是主动给外公外婆盛饭舀汤,周末还帮家里擦地板。事后,我也在公交车上跟踪过女儿多回,发现她上车时,也不再抢座位了。说话做事也显得比以前文明多了。有一次,我还发现女儿把座位主动让给了一位行走不便的老大爷。我们为女儿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我们深知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善于关心他人,肯于付出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专家剖析】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该文中,我觉得造成孩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适应道德的社会化和道德的终身受用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他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的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而把它当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爱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客观地说,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缺乏了纪律约束和表扬鼓励,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总是会出问题。 幸好文中的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这些“不良”;然后又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她拉上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该文发表于2007年8-9期合刊《家长》,2007年6期《青少年与法》,2008年4期《百姓生活》,2007年10期《家庭百事通》等报刊)

青春期的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感受异常灵敏。稍有刺激,就会引发过敏性的反应。这不光是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成人世界、全社会需要齐抓共管的问题。

伤脑筋!叛逆的女儿麻烦多

补课惹是非

女儿进入初中后,正处于青春期,到了叛逆的这个年龄阶段。稍有不堪,就在家发脾气,家长的话,她常常是爱听不听,爱理不理,尤其令人伤透脑筋的是,在学校经常惹是生非,搞得我这个做家长的是三天两头地往学校跑,好没面子。

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又发起了牢骚:“天天补课补课,布置的作业又那么多,要把人累死!”

怕女儿发起牢骚来没回没了,于是,我就不假思索地附和着她说:“也是,这样下去并没有多大效果。”

女儿听我这样一说,高兴了,说:“好多同学晚上做作业做到深夜,白天上课就打瞌睡。我看,老师还不是为了多收几个补课费。”

那段时间女儿确实瘦了不少,我光顾得心疼了,对她的话没去深想。那知快到期末考试时,她在学校又添乱了。

那天,班主任老师一个电话又把我叫了去。一进办公室,老师没有了往日的热情。我诚惶诚恐。老师说:“今天把你叫来,就是要和你们这些做家长的讨论一下补课费的事,免得有些孩子背后说老师心太黑,多收同学们的钱。”

我一听这话,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立马接过老师的话说:“老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教书育人,收点儿补课费完全应该。”然后,我问老师要多少钱,马上就交。老师说:“不多,就600元,等开家长会那天再说。”我见老师脸上有了一点笑容,赶紧顺着老师,替孩子道歉,并向老师说了一大堆好话,怪自己平时对子女管教不严,放纵了孩子,要老师大人不记小人过,我回去一定好好批评教育。

这时,老师也就没说什么了。

女儿放学回到家,还未等我发问,她倒先问起了我:“老爸,我听同学们说,你今天又被我们班主任老师叫去“训”话了,是吗?”我说:“你还有点自知之明就好!”

这时,女儿就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还不是那天我出头替同学们说了句公道话,老师就怪罪下来了吧。”

原来,那天班主任老师在班上宣布星期六要开家长会,并且要每个家长带上600元补课费来交。同学们一听,就小声议论起来,认为老师收钱太多,不知死活的女儿站起来当出头鸟:“老师,你收得太多了,比一个学期的学费还要多!”同学们也跟着大声附和,弄得老师很尴尬。下课后,女儿还不知深浅地对同学们乱说一气:一个同学600元,全班78个同学就是46800元,这么多钱啊,老师们发大财了。结果这话被一个同学打了小报告,传到了老师耳朵里。

碰上这样一个女儿,我真是拿她没办法。

女儿告诉我这件事时还神气地说:“那个打小报告的,我知道是谁了。那天她要借我的MP3听歌,我没借给她,她就小心眼,怀恨在心,打了我的小报告。明天我还要到学校去收拾她……”。

突然,单位一领导打来电话,要我马上跟他出去办点事,我放下这事就走了。回来时已经很晚,女儿做完作业睡了,我就把这件事忽略了。

事儿闹大了

哪知,第二天,女儿在学校里和那位同学真的干起了仗,把事闹大了。老师又是一个电话把我叫去。进了老师办公室,女儿和那个同学都在老师办公室站着,两个孩子的脸都各自被对方抓破了。老师一见我,就气愤地说:“这事全怪你家肖蕾,是她先动手打人。”女儿的脸比那个同学伤得还要厉害,我看看那个同学,论个头,论体质,女儿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尽管女儿打输了,但这事因补课费而起,老师根本不会护着女儿,况且,又是女儿先动的手,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我只得狠狠批评女儿。

回家后,我又好言相劝:“你这样胡乱猜测和怀疑同学,还动手打人,现在知道吃亏了吧!受点教训也好!”但这时候的女儿,根本就听不进我的话。

妻子看见女儿的脸抓破了皮,心痛地说:“向老师打小报告的那个同学,小小年纪就使坏,也不是东西!”

妻子这一说,正中女儿下怀,她一听,就伤心地哭了,说:“老师要我写检讨,还要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我不会放过那个同学的。”我见女儿哭了,心也就软了下来,就说:“好了,好了,再也不要去和那个同学打了,既然老师要你写了检讨,爸爸也不批评你了,你下次可要注意,别再坏错了。”

想用武力说话

女儿根本就没听进去我的话。

那几天,我心情一直不安。一天下午,我在公交车上碰上了女儿的同学婷婷,就问:“蕾蕾放学,怎么没有和你一起回家?”

婷婷说:“肖蕾正在等外校同学。”

我感到纳闷,就问:“等外校的同学,是谁呢?”婷婷说:“不知道。”

回到家,女儿还没回。我越想越觉不对劲,就对正在厨房忙着的妻子说:“这些天,你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举动没有?”妻说:“没有哇!只是这几天她总跟我要钱,说是要买这买那。”女儿不是乱花钱的孩子,这是怎么了?但事情没有弄清楚,我只好嘱咐妻,女儿回来后,先不要声张,等我搞清楚了再说。

第二天放学时间,我只好亲自出马,来到女儿的校门口跟踪女儿。

放学后,只见女儿上了另一辆公交车。我“打的”跟车前往。女儿在一所中学门口下了车。在校门口,我发现三个男生在等女儿。这三个孩子我认识,都是我本单位的家属子弟,和女儿是小学同学。女儿和他们说了几句,就领着他们进了附近的一家烧烤店。

我悄悄地跟着前往,但又怕被他们发现,掌握不了情况。幸好烧烤店人多,且每张桌都用木板隔开了。我知道女儿已经为他们各自要了份点心,我也只好照办,隔着女儿他们的桌坐下来“偷”听。

听着他们的谈话,我大惊失色。天哪!女儿叫上这几位同学,是要他们充当打手,替她出气。这几位同学觉得应该帮女儿一把,狠狠打一下那个女同学,还说要给她破相。他们商量星期六到女儿学校门口等着,跟着那女生,在人少处下手,成功后,马上“打的”逃离。然后,女儿就在图书城等着,请三位同学吃麦当劳,庆贺成功。

化戾气为祥和

当时,我是又气又急,霍地站起来,向几个小孩子走去。

女儿一见我,想走。我就笑着说:“等等,今天谁请的客?”一个孩子就说:“叔叔,是你家肖蕾请我们。”

看到桌上被他们吃得一点不剩的几个空盘子,为了打破孩子们的紧张气氛,我又笑了笑,说:“大家上了一天的课,辛苦了,叔叔再请你们每人吃一个鸡腿,一碗八宝粥。”

等孩子们坐好,我又笑作试探性地问:“刚才你们是在商量什么事情吧?”一个孩子说:“我们在替你家肖蕾打抱不平,她受同学欺负了,您看她脸上的伤还没好哩!”

我故作轻松地说:“哦,原来是这点小事,还要劳驾你们帮忙,很不应该啊!”

我看孩子们没做声,接着说:“不过,这件事,我知道,可不能全怪那位女同学,肖蕾要负主要责任,你们可不能听她一面之词,跟着她犯错误!”

女儿不服气了,说:“爸爸,我到底有那些责任啊,难道老师补课收费应该?难道那位同学背后打我的小报告应该?难道她抓破了我的脸也应该?”

看着女儿气呼呼的样子,我知道这件事,对她伤害确实不小。但如果我说服不了女儿,也就很难说服三个孩子。

这时,我就说:“你先不要不服气,你的同学也在,你们又都是初中生了,现在我们坐下来,大家分析分析,看我说得对不对?”

三位孩子马上应答:“好,我们听叔叔说。”

我说:“这件事是由老师收补课费引起的,我就先说老师收补课费的事。”

这时,女儿马上接着说:“我知道,上面有规定不准收补课费,但老师还是要收,而且收得那么高,我当然要说。”这时,三位孩子也附和着女儿:“是的,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收了补课费。”

见女儿和孩子们都在坚持,我只好一分为二地说:“老师补课是想提高同学们的成绩,出发点是为你们好,至于老师收取补课费,也是按劳取酬吧。就是收高了一点,我们做学生的应理解老师,更要包容老师,因为老师不是圣人,更不是完人,你我都不是,正因为这样,就要学会理解和体谅。你作为学生,背后议论老师,说长道短,甚至说怪话,是应该的吗?

女儿低下了头。

我怕孩子们一下子接受不了太多,见摆在桌上的鸡腿,还没动,就说:“来,喝完粥,吃完鸡腿,再慢慢聊。”

孩子们这时很听话,我等他们吃完后,接着说下去:“现在,咱们说那位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事,这件事,那位同学是做得有点不对,但如果我们这样去分析,假如肖蕾背后不去议论老师,那位同学也就不会打小报告。再说,肖蕾仅仅是自己胡乱猜测,在没有完全确定是哪位同学打了小报告的情况下,就先动手打了人。”

这时,女儿就说:“我并不是怀疑,有同学看见她进了老师办公室在打我的小报告。”

我说:“就算是这位同学打你小报告,但你动手打人就不对,结果自己不但吃了亏,还挨了批评,写了检讨。这还不吸取教训,还把外校的同学拉来和你一起犯错误。你想到的,仅仅只是觉得自己架打输了,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你知道后果会怎么样吗?那是犯罪呀,是会毁一生的大错。

几个孩子听我这样一说,都傻了眼,惭愧地说:“叔叔,我们知道错了。”

经过这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到,对待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做家长的绝不能等闲视之,除了教育外,还要牢牢地看好孩子。一旦发现“情况”,家长要冷静地对待,根据孩子性格上暴露出的弱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防患于未然,把他们引入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

【专家剖析】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有性格、有思想,追求特立独行,不喜欢受到约束。但社会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孩子如果想突破这种规则,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碰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就会渐渐滋生出来。家长是跟孩子最亲密的教育者,要随时关心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即时纠正他的一些不良言行,使孩子始终在规则容许的范围内健康成长。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限的孩子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容易产生浮躁和对抗情绪,这种情绪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或者有一个引爆点,比如上文中的补课费和同学打小报告事件,这种事件就会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正是由于青春期孩子这种特殊的心理特征,使得教育者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的时候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坦然接受这种变化,然后找出问题的原因,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请教心理专家。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适当“看紧”,适时进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该文发表于2007年4期《当代工人》,2007年4期《青少年与法》杂志)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