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记者走基层·郴州篇|苏仙区:让农村学校向上生长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19-09-11 16:38:21

▲改造后的栖凤渡学校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王燕 通讯员 廖成清 黄建锋

“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以前,孩子们在破旧不堪的教室上课。”9月5日,记者来到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学校采访时,校长李春文说起该校以前的窘状,频频摇头。

两年过去,许家洞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学校改建了教学楼、综合楼,新建了标准化运动场。”李春文说,如今校园变绿了、变美了。

该校发生的巨变,是苏仙区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成果。从2014年至2018年,该区投入“改薄”资金 28824万元,覆盖全区77所农村学校,建设校舍面积 15.6万平方米,惠及学子4300余名。建设投入资金、覆盖学校、校舍面积、设施设备均超过规划总量。苏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兰凤介绍:“苏仙区集中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学及生活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城区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城区学校‘大班额’得到控制。”

2017年该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苏仙区已经从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为政府肩负起义务教育的重担,从“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向“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理性飞跃。

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我们的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黄兰凤说。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苏仙区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的面貌大为改善,城乡差距大大缩小。“这几年,我区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为突破口,先后实施了‘全面改薄’和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苏仙区有农村学校77所(其中乡镇中心校18所、村小教学点59所),目前已全部实现“班班通”,部分偏远的教学点还与城区学校实现了网络联校。借助信息化,农村学校可以与城区学校开展同步课堂,农村教师不再是“一支粉笔写春秋”,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硬件跟上了,还分到了新教师。”办公室的电风扇呼呼地转着,栖凤渡学校校长樊桂芽细数近年来学校的变化,“2014年以前,学校破败不堪,在校学生只有几百人。” 如今的栖凤渡学校面貌大升级:政府投入3229万元进行全面改造,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和运动场,修建了教师周转房,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今年秋季开学,学生人数接近2000人,再也不愁生源了。”

“昔日的食堂在潮湿的瓦房内,学生只能端着碗站着吃饭。如今的新食堂,有独立的操作间、储藏室,还有消毒柜,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学生还能安心地坐着吃饭。”说起郴州市十二中学新建的食堂,校长谢远芳十分欣喜。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农村教育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苏仙区要为农村留住好教师,怎能亏待教师?职务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给予倾斜;职称评聘与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挂钩;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享受流入学校的同等待遇及当地实施的交流轮岗政策补贴……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老师扎根农村。

安居才能乐业。为了让更多农村教师“来得了、留得住、教得好”,苏仙区教师周转房建设主要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渐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从2012年开始,苏仙区把做好教师周转宿舍规划和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建设教师周转房641套,总投入5018万元。

记者在栖凤渡学校采访时看到,该校新建的教师周转房格外醒目。“周转房的建成,有效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极大缓解我校教师住房的压力。”该校副校长张红霞告诉记者,在这之前,不少老师居住在学校60年代建的破旧宿舍里。2013年,苏仙区政府投资336万元,建设了一栋教师周转房。

城乡教育要均衡,关键还在师资。2015年,该区制定出台《苏仙区边远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发放边远乡村教师人才津贴。“与城区学校同类教师相比,在最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每个月多近1000元。”大奎上学校校长陈爱民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后,留住了很多服务期满的优秀教师。”

苏仙区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农村教师安心乐教,农村学子安心乐学,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今年9月,栖凤渡学校又迎来了近百名回流的学生。农村生源回流,在苏仙区并不是新鲜事。通过夯实乡村教育发展的主支撑,苏仙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农村教育正积蓄着力量。

责编:王燕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