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散文丨军营连着文学梦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9-08-19 17:43:33

一晃,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跋涉了半个多世纪了。

那么,哪里是我文学的起跑线呢?

思绪一触到这,心里就热辣辣地冒出来这样一些字:汕头,汕头日报,汕头日报韩江水副刊。

1961年,我刚刚十七岁,就从湘中山地走出来。一连几天,坐了汽车,又坐火车;坐了火车,又坐汽车,来到了南海之滨的一座军营,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家,是开门见山,如今,是开门见海了。我们连队的营区,在澄海县的坝尾村。这是一个紧靠着大海的渔村。新的生活,使我有了新的向往,新的追求。连队有一个阅览室。阅览室有我在老家农村没有见过的书籍、报刊。我着魔似地迷上了书本,迷上了文学。战友们看我爱看书,就推选我为墙报委员,负责编辑出版连队的黑板报和墙报。当时,部队正开展大生产,开垦海滩,播种稻谷。一位武汉市入伍的战友,经常利用假日积肥,到海边滩地捡拾牛粪和狗粪。于是,我写了一个新闻小故事:《假日里的忙人》,登在黑板报上。一天傍晚,我们从工地收工回来,连队文书拿着一张报纸很兴奋地朝我跑来,边跑边喊:“谭达成,你的名字上报了,你的名字上报了!”

我一下懵了,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时,热心的文书递过来那张新到的《汕头日报》,只见报纸第二版上端的一个角上,印着我写的那个小故事。标题改了,改为《克勤克俭的小王》。标题下面,端端正正地印着我的名字:谭达成。我困惑了,自己没有向报社投稿,这篇文章是怎么到这张报纸上去的呢?

就在这时,连队接到团宣传股长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们连队的首长,那篇文章见报了。这时,我才知道,在我出黑板报的那天,团政治处宣传股长来连队检查工作,看了刚出的黑板报,觉得上面那个小故事还有点意思,便把它抄了下来,推荐给了《汕头日报》。

这是我们连队第一次上报。连长、指导员都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全连集合晚点名(即连队总结当天的工作),指导员亲自朗读这篇几百字的文章,连长又把我好好地表扬了一顿。

这一下,我写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接着,我这个连什么叫小说、什么叫散文都弄不明白的人,竟发疯似地学着写起小说、散文来了。当时,连队的训练、生产十分紧张。我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写作,衣服很脏了都没有洗,总是指导员催促我:“该洗洗了,一个解放军战士,哪能这么脏!”这时,我才把衣服脱下,先用削铅笔的小刀将衣领处的油污刮掉一层,才将衣服下水。不然,抹三、四遍肥皀,都不出泡泡……

一回一回,稿子到编辑部打一个转,又回来了。这时候,我的犟劲也上来了。别人能行,我就不信自己不行!转眼三年过去,终于有一天,我的一篇散文《理发室里》,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汕头日报》的《韩江水》副刊。

1965年,我先后在《解放军文艺》《收获》《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儿童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九篇小说、散文。当时,《解放军文艺》正在搞“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新人新事征文”,分配每个军每年要上一篇征文作品,而我一人这一年就上了两篇小说。为此,部队给我记了三等功。一时间,我这个二十郎当岁的小战士,不知天高地厚了。正在这时,军里准备召开战士业余作者经验交流会。军里指名要我到会上作经验介绍。题目定为:如何在连队日常生活中发现题材。也就在这时,团政治处派我到八二炮连采写一位模范炊事班长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并指示我投给《汕头日报》。这时,我有点看不起助我起跑的文学起跑点了。稿子后来还是尊领导的指示,寄给了《汕头日报》,但同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看似自我介绍,实则自我吹嘘。一个有责任感的编辑,敏感地从这封信里发现了问题。恰在这时,军里派文化处一位老干事到韩江水副刊了解驻地战士作者来稿、用稿情况,以备在全军业余作者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一位编辑就把我的这封信交给了这位干事。

军政治部领导看了我这封信后,感到这是一个危险的苗头,一定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那天傍晚,军政治部主任来住所看望会议代表。我们迎出宿舍,首长和大家一一握手。我的旁边,站着我们师文化科的黄干事。当军政治部主任走过来,和黄干事握手的时候,劈头就问:“你们师那个谭谈来了没有?"

“首长,我就是。”

原以为首长会夸我几句,哪知,老主任却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了我一下,说:“你呀,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我一下哑了,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你给《汕头日报》写了封好信!"接着,首长恨铁不成钢地摇了摇头,说:“你呀!好好做做准备吧,这次会议,主要是整你的风!我们请几十上百名医生(指会议代表)给你会诊。"

原本是一个战士业余作者经验交流会,因我这封信而改为了小整风会议。这一次,真正地触及了我的灵魂。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会议安排大家去观看潮剧,我却被军文化处王处长喊到他家里“吃小灶”(个别谈话)。有两句话,让我记忆终生、受益终生。他说:“第一个作品的发表,可能是这个作者成长的开始,也可能是这个作者毁灭的开始!”五十多年来,每当走上这样、那样的领奖台的时候,每当我的作品受到这样、那样热捧的时侯,这个声音就清晰地响起在我的耳边。它,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长鸣钟。

后来我得知,交这封信给我们部队的,是《韩江水》副刊的陈焕展。为此,陈焕展这个既关心作者创作成长、更关注作者思想成长的编辑,让我记忆一生,钦敬一生!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散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