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聂鑫森的实践与小小说的方向
新湖南 • 读书
2019-07-21 22:45:53

作者 张春 卿爱君

论及现当代小小说发展,聂鑫森先生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以海纳百川的学识、儒雅飘逸的笔触、凝练雅丽的语言,见证并助推着小小说的阔步前行。上世纪末段崇轩先生曾经指出,“聂鑫森凭借他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积累与体验,敏锐的艺术悟性和刻苦的创作实践,在小小说的方寸土地上,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来。”①十多年后的今天,聂鑫森先生依然笔耕不缀,特别是在小小说这方园地里深耕细作,创作了不少精品佳作。本期《逝水新波》(小小说六题)是其新作,仍延续着行云流水、底蕴深厚、大气高雅的创作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或许,从中我们亦可管窥出小小说的一个方向。

熟悉聂鑫森先生创作的人都知道,聂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熟悉聂鑫森先生创作的人都知道,聂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孤独、淡定而虔诚,但却祭出不少新招,擅用细腻笔触勾勒湘潭小城里那些栖息着、劳作着、来往着的一批文人、学士、技师和工匠。当然,聂鑫森先生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不仅着墨于他们出众的才华,超群的技艺,更想赞扬他们具有的古典主义人文情怀。比如《虎啸震千山》以独特的双线结构,写出了老画家高昌和“方兴未艾”等才俊难能可贵的独特风骨和人文情怀;比如《联家》中的王砺,毕生对对联的痴迷,那表明心迹的自挽联:“我为联生,我为联死,只乞传中华书香一脉;情以世喜,情以世悲,最思唤后学旭日群峰。”暗示的是他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对不公平人物和事件的彻悟。从这些人物主角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才士艺匠们古典文人类型化的性格特征:追求自由、思想深沉、珍惜名誉、尊重他人。也由此可见,聂鑫森先生的小小说不仅仅只是为了描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而在于探讨故事后面寄寓着的某种愿望、理想和人文诗情,并借此提升人的心灵品位、人格素质,塑造着人性的尊严。

人性的美好和丑陋一直是文学创作者关注的焦点。有些作家善于写人性假丑恶的一面,以达到振聋发聩的目的;但更多的作家愿意像聂鑫森先生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用温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性,他们更乐意用平和的笔调去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细读聂鑫森先生的小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茗友》中的叶春山,几家茶叶铺的老板,在落魄的幸叔儒冒昧闯入家中并提出有些奇怪的要求时,他并没有生气,相反以礼相待。当他知道幸叔儒对茶和诗歌有独特造诣时,马上煮茶论诗,引为知己。他看到了幸叔儒的窘迫,不动声色地以买半个壶的提议帮助幸家度过难关。幸叔儒过世后,他悲恸大哭,遵守诺言归还壶款,还出资操办丧事。以后每次品茶,都不忘给幸叔儒斟满。他就像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清香扑鼻,温暖人心。《兵姐》运用生活片断剪裁法,“在一个较小的时空范畴里,演绎一个较大的时空概念, 使人物在一个恰如其分的‘片断’里,展示自己的历史、性格和命运。”②作品以理发店为叙事场所,没有对“兵姐”的经历有过多的铺垫,也没有交代“兵哥”的来龙去脉,只是运用插叙的叙事手法,用简短而又内涵深刻的对话描写,讲述“兵姐”和“兵哥”短暂而又凄美的爱情,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赞扬了“兵姐”对爱情的忠贞,“兵哥”戍卫边防壮烈牺牲对祖国的忠诚,“鼻老大”深爱“兵姐”但又不强人所难,默默守护的温馨。他们并不崇高,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作者把一个个小故事相互融合,从作品中表露出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聂鑫森的小说,很少有世俗当中的勾心斗角,很少有坑蒙“聂鑫森的小说,很少有世俗当中的勾心斗角,很少有坑蒙拐骗,他从来不会把坏人写到坏到极致,即使要写也是从另一角度进行反衬,表现得很有特色。”③他不是没有看到社会的勾心斗角,小市民的市侩庸俗、人性中的弱点,他也不是不敢揭露和讽刺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他只是想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让那些人性丑恶的人反省和改变,去重新获得人性的美好。在描写社会黑暗现象,表现道德律条,感悟人生体验,进行哲理探求时,聂鑫森先生不是简单的说教。他不靠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大段的激情议论,而是把丰厚深刻的思想融化在诗意芬芳、真挚动人的感情和表达中去。《雅赚》树立了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美和丑,但他没有直接表述对汪县长的不满,而是通过纸折扇事件,让读者看到汪晓廉的黑暗和心机,让读者去评判人性的美和丑。《顺风车》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没有刻意地追求情节的奇巧和复杂,而是用一种讲述的口吻揭示出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不信任现象,但他以付忠林的善举和马力的苦心,带动了邻里和谐,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切祈盼。正如马力所说:“我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这些小小说的背景,多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湘“这些小小说的背景,多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湘潭,或是散发芬芳文化气息的某个场地。小小说中的人物,多是闪烁传统文化光辉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以及蕴含文化精神特质的各个阶层的人物。贯穿此中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所要表述的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弘扬,企图为现代生活展示可供借鉴和矫正的文化、道德标识。故许多评论家,称这些小说为‘文化小说’”④这是聂鑫森先生对作品的自我认识,可见文化这一要素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他也一直在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小说”而坚持不懈地努力。聂鑫森是集诗人、作家、书画家于一身的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正如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的评奖词所言:“他的小小说构思奇崛,格调典雅,品味纯正,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小说传统的艺术功力,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聂鑫森先生作品的文化品格首先表现在文章的选材上,在《大师》这一作品集里,涵盖了许多传统文化行当。如《治印》里的篆刻,《名琴师》里的曲艺、《琥珀手链》里的古玩、《吉先生》里的文学、《墨竹图》里的绘画、《校徽》里的书法、《剪婆婆》里的剪纸、《刻瓷圣手》里的刻瓷、《最后的核雕》里的核雕等等。《逝水新波》里也有相关聚焦,如《茗友》里的茶壶与茶道、《联家》里的对联、《雅赚》里的纸折扇、《虎啸震千山》里的指画。在这些作品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聂鑫森对各行各业专业而又独到的描述,难怪他曾经说过,“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溶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炉,让国学草根化,能近距离与各方面的读者亲密接触。”⑤当然,小小说的文化品格不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也表现在对久远历史的钩沉,对现实历史的切入,比如《联家》就直指“文革”中的人和事,显示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作家,对于那段敏感的历史的严肃认真客观的态度。

“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时间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聂鑫森先生的作品,闲笔到处可见,散发出密集的文化讯息,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如“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再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书架,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罐茶叶、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简单的描写却勾勒出一个品味高雅的读书人,品茶者。“求名求利,只求已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一付对仗工整却通俗易懂的对联则是王砺高尚品德,简单追求的真实写照。“我为天下育英才,有什么可遗憾的。”一句简洁的回答,瞬间凸显了冯校长的社会责任感,也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愈加强烈。品读聂鑫森先生的小小说,就可以看出他用简洁的文字介绍着我们的文化精髓,他对掌控游刃有余的文字中,蕴含着太多诗歌、对联、优美的句子,就连人物的取名都有着文化的气息,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凝练、细腻、淡雅、和谐的美学特征。这无一不和“文化小说”的要求相吻合,在这个文学逐渐失去诗性,走向快餐化的时代,他对文化的坚守让人敬佩,更是值得所有写作者学习和效仿。

在中国近百年小小说发展历程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小小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小小说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小小说难成大气候”、“小小说是个小儿科”、“小小说是文学爱好者的习作狂欢”。抛开一些极端个别人士的言论不谈,我们会发现小小说与中短篇小说比起来,与长篇小说比起来,在担当文学发展重任上,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究其原因,小小说篇幅很小

但是,就像顾建新在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时所言:“大多数的写作者对写作、发表过于随意,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学的构思、对语言的锤炼很少下苦功。现在的一些创作过于浮躁,急于发表,较少积淀,较少打磨。”聂鑫森先生作为一个“寂寞”的小小说“大师”,他一直以行文的从容,诗性的阐发,文字的隽雅,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作为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聂鑫森先生的创作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我们的小小说在可预见的明天,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①段崇轩:《方寸之间的雕刻——评聂鑫森的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②④⑤聂鑫森:《氛围·印象·片断·情绪———谈谈我的短篇小说创作》,《写作》2012第11期

③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⑥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此文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8期,当期刊载聂鑫森先生《逝水新波》<小小说六题>)

聂鑫森近照

聂鑫森简介

聂鑫森,湖南湘潭市人,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文系作家班,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五十余部。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越南、智利等国文字荐介到海外,出版英文小说集《镖头杨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金盾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十一、十二届“百花奖”,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短小说》“吴承恩文艺奖”,首届《小说选刊》“蒲松龄小小说奖”,首届“湖南文艺奖”及其它文学奖。写作之外,四十多年来,专心研习大写意花鸟画,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刊发国画作品;并多次应邀为刊物和出版社的书籍插图。

张春近照

作者简介

张 春,男,湖南永州人,中国传媒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影视文学创作与研究。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课题6项,出版《中国小小说六十年》《中国电影短片研究》等专著2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50余篇;在香港《大公报》、《中国青年》等发表作品逾百万字;文章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多次担任全国文艺创作大赛的评委。

卿爱君,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长沙医学院教师。

株洲文艺评论家协会简介

本会成立于1981年,原名株洲市文协(作协前身)文艺评论组,创始人为黄俊、刘强。后更名为株洲市文艺评论工作者协会。2000年前后,统一改称“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创主席:黄俊,接位者为陈建国(童心)、孙鸣皋(孙雨)、黎福青。第四届、五届、六届主席为陈文潭。株洲评协为全省最早成立的地市级评协组织。2000年12月,省评协成立,刘强、陈文潭参会,刘强当选理事。2008年3月省评协“二代会”,陈文潭当选理事。省评协“三代会”,陈文潭连任理事。评协主要工作:关注本地创作,追踪研究本地文艺新人新作,召开作品研讨会,提升大众文艺欣赏能力。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