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你吃的香蕉,其实是“假”的……
新湖南 • 健康资讯
2019-06-27 09:23:50

最近出现了这样一则传闻:我们吃的香蕉,可能要灭绝了。

报道称,香蕉条纹病毒正威胁着一些野生香蕉品种,它感染并嵌入香蕉的DNA中,潜伏等待攻击,香蕉条纹病会使植物大量死亡,这种病毒能消灭整个香蕉种植园。

香蕉是我们人类最喜欢的水果之一,怎么突然间就得了不治之症、面临灭绝?

其实不只是现在,很久以前香蕉种植园曾面临过一场世纪危机。我们现在吃的并不是“真”香蕉

受访专家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香蕉团队研究员 郑泗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王 豁

我们一直在吃“替补”香蕉

说起香蕉的发源地,不少人的印象可能是热带地区。在7000~1万年前,东南亚地区就有了“香蕉”。但那时,它和现在的香蕉只是外观相似,果肉中有很多坚硬的种子,不适合食用。

其实,很久以前,我国也是香蕉的起源地之一,只是具体的物种名称未被文献记载。直到2008年,一种起源于云南的野生香蕉被命名为“云南芭蕉”。

即使吃起来费力,但古人还是发现了香蕉的潜力,开始人工“驯化”。如今,世界各地大约有上百种香蕉,但我们接触的大多数都是一种——华蕉。不过,华蕉其实是一个替补品种,这也源于半个世纪前的种植危机。

20世纪初,人们最常吃、种植园种得最多的香蕉是“大麦克”。但1950年左右的一次“瘟疫”,让大麦克几近绝种。当时,一种叫“尖孢镰刀菌”的真菌闯入种植园,让香蕉感染了黄叶病,并通过土壤迅速蔓延,全球范围内的香蕉种植受到严重威胁。因为华蕉对黄叶病有抵抗力,开始被青睐,种植园纷纷种起华蕉。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吃的都是华蕉。

现在的香蕉都是无性繁殖来的

大麦克被取代,很大部分归因于“单一化种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豁表示,单一作物种植园对环境负面影响比较大,比如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肥力丧失等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意味着作物更易受到病虫害。

另外,为了获得绵软的口感,让“碍事”的籽消失,香蕉“牺牲”了繁殖能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香蕉团队研究员郑泗军表示,目前我们常吃的香蕉是三倍体作物,它的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的果实,只能靠无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也就是新芽繁殖,即在无菌条件下,取母株的吸牙茎尖进行组织培养,使其再生形成完整的植株。

虽然这种方式成株时间快,但面临的问题是:后代的遗传物质几乎不会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发生变异。自然选择中,只有有性繁殖才能产生随机变异,环境压力(如疾病侵害)造成的遗传突变和变异可以让一些个体有机会发展出对抗害虫或疾病的免疫力,但香蕉做不到,因为它们之间没有遗传差异。

虽然在上一轮“战斗”中,华蕉取胜了,但新的敌人——第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已在亚洲、非洲和其他地区的一些香蕉种植园被发现。如果华蕉无法抵抗“热带4号”的侵袭,或无法发展出对抗疾病的能力,未来全球大面积的华蕉产业将面临大危机。华蕉可能和大麦克一样被种植业舍弃。

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恶化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限于香蕉,而是整个农业。如今,为了顺应消费者的选择,农业追求批量化、规模化、经济收益最大化、口感最好化,农民多把同种作物种植在同质化的土地上,不存在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

5月6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最新报告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地方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种类和品种正在消失。

多样性丧失,包括遗传多样性丧失,意味着动植物更易发生病虫害,破坏了农业系统对害虫、病原体和气候变化等风险的抵抗力,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任何一种流行疾病对某个单一品种来说,都可能造成致命后果。在今天看来,一些种群不一定有太多价值,但它们的遗传资源,却关系这些栽培作物的未来。而且遗传资源的产生非一朝一夕,可能要经历数十代、数百代,甚至更长时间。

四个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避免华蕉或更多物种消失,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一“防”

目前,“防”可能是最直接的办法,比如种苗保护。进入香蕉种植园之前,相关人员要进行换鞋、消毒等严格的免疫措施,将病毒威胁隔离在种植园之外。

二“选”

“防”只能算权宜之计,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抗病性品种的选育,增加小范围的物种多样性,增强作物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轮”

对农作物进行轮作种植,比如一年水稻、一年香蕉。这种种植方式可使病原菌失去寄生或改变其生活环境,有效控制土壤传染性病害,还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增加土壤肥力。

四“买”

以消费为导向推动多样化种植,呼吁消费者购买不同品种的香蕉产品,给予农户更多种植选择,促进整个产业创建更安全的多样化模式。

以上这4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香蕉种植业,而且对整个农业都具有一定意义。

只有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帮助农业应对全球人口增加的压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和营养。

文/ 王冰洁

责编:许琬婕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