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术故事丨“地道战”的红色感召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9-03-05 23:59:34

“地道战”的红色感召——摘自《大山·远方》

文丨蹇丰

 

何海霞让张志君第一次看见了一座水墨淋漓的大山,但却不是张志君第一次有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和喜悦感。那一年他20岁,刚从衡阳到省会长沙不久,他遇上了第一个让他对画画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的人——罗工柳。

罗工柳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美术界应该都知道,中央美院创立之初,徐悲鸿任院长,罗工柳是副院长。罗工柳除了画出了一些比如《地道战》、《整风报告》、《毛主席在井冈山》、《前仆后继》等经典作品以外,还是一个对中国油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美术教育家,特别是他的“油研班”培养了一批当代油画的中坚力量。再来说一点普通人能接触到的,第二、三、四套人民是由他担任主设计。从版画到“土油画”,再到苏联学习“洋油画”,再到油画的民族化,罗工柳的一生都在求新求变,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接收油画、学习油画和逐渐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起到了率先垂范和教育的作用。

1976年,罗工柳受组织安排,到湖南挑选一批“华国锋在湖南”的油画到京参加展览,到了长沙后,住在省委招待所。罗工柳是一个乐天派,很喜欢小孩,也很有兴趣跟年轻人说说笑话,而且对很多新东西充满了好奇。服务员见这个老头儿好亲近,就好奇的问他是做什么的,罗工柳跟她说是画画的,服务员还以为只是一般画画的,于是就跟他说,我们这里也有一个画画的。那时候,张志君除了工作就是画画,甚至惹了很多非议,他会画画的名声在单位可是尽人皆知。罗工柳也甚是惊讶,就对服务员说:“哦?那你叫他把画拿过来给我看看。”他可能是半开玩笑半当真,不过小姑娘却是认真了,就对张志君说,客人叫你把你画的画给他看看。20岁的张志君虽然很年轻,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不过像罗工柳这种大家,对他这个痴迷画画的人来说,是如雷贯耳的。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把一堆习作拿到了罗工柳的房间。那时候张志君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创作,大部分是写素描、写生和碳精粉画,不过基本功很好,就那个时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普及度来说,已经算是很难能可贵了。罗工柳认真的看了小伙子的画,指着其中一幅碳精粉肖像画,风趣地说:“小伙子画得不错,比我画得还好啊,画得这么像,可以拿去卖钱咯。”懵懂的张志君一想确有其事,就跟罗工柳讲了他第一次卖画的事。有次回家探亲,把钱给了父母以后,没路费回来,实在没办法就到祁阳亲戚家屋外挂了张广告:画人像,半身像两块一幅,全身像三块一幅。最后他不仅挣到了路费,还分了一些跟亲戚。能用画画挣钱,这对张志君来说是非常自豪的事情,也算是对他一直坚持画画的一种肯定,于是他就骄傲地跟罗工柳说了这件事。罗工柳看着这个孩子的赤诚,对画画的热情和天赋,于是动了爱才之心,就对他说:“你画是画得不错,可你以后要继续画下去,成为真正有成就的画家,这种画就不要画下去了。”我想,这其中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碳精粉画都是对着照片描,相当于复印,画下去会损害艺术创造力;其二是画这种画很坏手,容易把手画生。所以罗工柳叫张志君不要再画这种画了。他现场就用服务员做模特,教张志君怎么写生,怎么抓特点,怎么表现明暗关系,怎么处理虚实和透视关系。罗工柳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住在九所的十多天里,每天都给张志君布置作业,教他画画。张志君回忆说:“虽然只是短短的十来天时间,但是他教得很细致。他会告诉你,画要怎么画,比如颜色、构图这些,包括画中每个人的表情、动作,为什么要这么画,为什么是这个表情,为什么要在这个场景中,在素描的表现上,要先整体,再刻画细节,再回到整体,突出重点,翻来覆去的讲。”罗工柳的悉心指导,慢慢打开了张志君的艺术之门,让他明白画画到底是什么,不仅是画得像,还要有思想,有创意,有新意。从此,罗工柳在张志君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画画的火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慢慢踏入艺术的殿堂。

罗工柳看见张志君这么喜欢画画,又有很好的基本功和艺术天赋,便鼓励他去报考中央美院,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将来能真正成为一名画家。离开湖南时,还特意介绍一位在湖南很有名望的油画家吴洪生在他走后继续辅导张志君,可见他对张志君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彻底点燃了艺术激情的张志君,也按照老先生的意见,没日没夜画画,一门心思准备高考。可是由于白天还要忙于工作,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画画了,文化科目就耽搁下来了。最后张志君报考中央美院,虽然专业通过了复试,但是文化课却被挡在了门外。

1979年,单位为了改造园林,送张志君去参加全国盆景园林设计培训班。先到桂林学习了三个月,接着又到北京学习半年。张志君还是像往常一样,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业,就一门心思画油画。罗工柳知道张志君来了北京,便让他一有空就上他家去。罗工柳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渴望能荣幸地进入罗府,拜望罗老先生而不能,而这个从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来的仅仅相处了十来天的小伙子,却受邀成为他府上常客。罗老先生住在史家胡同31号,张志君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罗老先生的家是小四合院,正房有客厅有画室,画室还有专门的天窗,以当时的标准看,已是很洋气和考究了。他领着张志君看了他手上的一些原作,然后给张志君讲解一些绘画的道理。他告诉张志君说色彩的表现力很重要,指着某一幅画说,比如这笔画的是前面,那笔画的是后面,虽然色相明度都一样,但仅仅是冷暖差一点点,空间前后就分出来了。他拿自己的作品和苏联油画画册给张志君临摹,临完后,他再具体指出好的或不足之处,给他细细讲解油画的透视、构图、色彩和光感。

罗工柳的一生可以用“求新求变”来概括,他总是鼓励学生们去画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他总是不满现状,胆子很大,敢于从事,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的事。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教学上。”全山石这样评价罗工柳。他在油研班提出了“新、奇、怪、绝”,“抓住’变’字不放手”的绘画理念。罗工柳一生乐观而坚强,与癌症对抗了25年,手术前后都做了7次,但他仍然保持这一颗乐观开朗的心,甚至自豪地写下了《我五次打败了癌症》这样的豪迈文章,对病痛给予无情的嘲笑。即使到了80多岁,这个乐观坚强的老人仍然没停止探索和创新,使用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手段来创作不同的作品,99年还亲自张罗办了一个画展。罗工柳的儿子罗安在回忆他的父亲时说:“他总是说他可以画得更好,他总是在求新求变。”张志君跟罗工柳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种执着和求新求变的精神却完整的烙印在了他的心中。张志君画画也遵循了罗工柳求新求变的精神,每一幅画都绝不重复和雷同,同时在技法和表现上也不断的探索变通,突破传统,利用当代性来思索山水画的创作。

1981年,湖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招收首届培训班,张志君欣然报名参加。当时是黄柯老师教素描,他毕业于中央美院。看了张志君画的素描,觉得很不错,问在哪学的?张志君说跟罗工柳先生学过。他听了很惊讶,说:“他是我的老师,你怎么跟他学的?”张志君把经过和他讲了,他赞叹张志君有奇缘,从此对张十分器重。其他授课老师颜家龙、李立、聂南溪等先生也对张志君关爱有加。除了绘画,当时还教工艺设计,像设计连环花边图案等。第一学期期终创作,张志君画了一张泡菜坛子静物,玻璃瓶里有牙白、辣椒,因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绘画技法,加上对蔬菜的理解很深刻,创作很成功,一致被老师们评为最佳作品。第二学期,单位领导担心张志君学成后走人,不让张志君再去上学。几位老师多次给张志君和单位领导打电话,还写信要张志君继续学习,单位领导见状更加不敢放他去学习了。就这样,张志君刚刚开始的院校培训学习生涯就嘎然而止。不过这个培训班,却让张志君与李立建立了长期的师友关系。李立被这个年轻人那股艺术的冲劲感染,一直很欣赏张志君,鼓励他把艺术创作坚持下去,并经常给予指点。1987年,湖南省直书画比赛,张志君想参加,就邀请李立到他家里帮他选画。李立看了很多张画后,最终选择了《凤凰小景》,那时画作还没有题写画名,李立亲自帮他题写,还专门给他刻了一副姓名章,这个印章张志君至今视如至宝,成为他的主要用印,有次因为学生不小心摔碎了一个角,心疼不已。后来《凤凰小景》一举夺得一等奖,李立先生独到的艺术眼光功不可没。

遗憾的是,张志君最终没有走完罗工柳对他所期望的路,也许也不一定,罗老先生总是在鼓励人们走出自己的道路,也许现在的张志君正如他所期。张志君怀着罗工柳播下的艺术火种,在何海霞的带领下,从油画走向了国画。当时何海霞给张志君的理由是:“你白天没有时间画画,晚上光线又不好,而油画又最讲究光感和色彩,你怎么能够画好呢?”但是,虽然张志君最终没有继续画油画,但是画油画的经历就永远的留在他的创作中。著名文艺评论家王鲁湘在评价张志君的画时,就说:“罗工柳把他从一名完全业余的美术爱好者带上了真正的绘画,张志君这个起点够高的。那几年的油画学习,也在张志君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痕,甚至可以说,就如植物嫁接有父本和母本一样,油画就是他今日绘画风格的父本。他喜欢厚重的满构图,就是学油画的‘后遗症’。他的构图,尤其是方构图,四边四隅常常塞满,不留虚空。他还喜欢反复积墨,直到画面上出现有厚度的肌理,好像用手都可以摸得出层次,感触到岩石的质感,比如《大山烟波》、《高塬人家》、《水土一方》、《晓行图》。这种对肌理质感的偏爱,应该说是同他的油画训练相关。李可染50年代开始山水写生时,偏好积墨,在纸上层层涂抹,直到出现厚度与肌理,也是同他的油画出身有关。”

罗工柳算是张志君绘画上真正的启蒙者,张志君也常常跟我们讲起他与罗老先生这段不是师徒胜似师徒的经历。多年以后,张志君在国家博物馆主厅看到陈列的罗工柳先生的代表作《地道战》和《砸开镣铐》,久久不愿移步,为画中精湛的技巧、以小见大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深深打动,追怀往事,不能自已。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