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甘建华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春节上映,据说火得不得了,初八再不去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不是特别喜欢看科幻片,一是从小没有看过,未能养成浓厚的兴趣;二是长期从事文史研究与写作,与科幻文学的思维南辕北辙。但也不是没有看过美国科幻大片,譬如《星球大战》《阿凡达》《后天》《水世界》《金刚狼》《蜘蛛侠》《黑客帝国》《侏罗纪公园》,不管是在电影院观看,还是在家看盗版碟都颇为投入,尤其斯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曾经反复看过好几遍。因为大多数科幻片是关乎地球生存与灾难事件,身为地理学人的我,看《地球末日》《地心引力》《地球争霸战》之类格外用心。它们主要讲述人类对自身命运及银河系的探求,前瞻性地预言人类科技的渺小,不约而同地显示无私大爱与勇敢机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但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像已逝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说的那样:“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观看《流浪地球》近半个小时,感官刺激和场面特效似乎都有了,但影片的艺术性在哪里呢?鲜活的主人公到哪儿去了呢?为了保全地球一半的人口,人们无奈地以抽签的方式,被动地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躲进暗无天日的地下城,看不见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像老鼠一样地生活2500年,只是为了喂养地球发动机,换取“活着”这个所谓的“最大幸福”。至于有无婚姻和爱情,有无美食和信仰,有无休闲与山水,统统置之度外。就此格调来说,与美国科幻大片相差究竟有多远?影片画面沉闷而喧嚣,拼接的痕迹十分严重,一个小时之内,我居然昏昏欲睡了两觉。是否像影评人弗马博士所讲“哲学缺位”不好说,但可以确定是“好莱坞模式”的仿制品,却也不失为中国类型电影的探索之作。这种“硬科幻”没有“软科幻”的有机结合,嚷嚷着因为此片进入了“中国电影的硬科幻时代”,是不是有点言之过早、言过其实了呢?
我们提前一小时退场,正是实时数据发布之际:截至2月12日15:18,上映至第8天的《流浪地球》票房已达24.69亿元,跻身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十。这之中应有我的两张会员票价80元(0.00000080亿元),外加15元必备的3D眼镜(近视一副10元,普通5元)——认了!
据说电影情节与小说本身差距颇大,中国作家网是夜推介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文字当然不会像其他微信公号错讹忒多。开篇写道:“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这诗一般的文字很容易温柔读者的心,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两万多字,感觉对地球事态发展的描写,无法用真实的地球知识与之商榷。想象是科幻小说的生命线,此文也是作家心目中的艺术地球,末尾一句话说得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