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甘建华
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的《耿飚回忆录》,从孔夫子旧书网买来许多年了,之前只是粗略地翻阅,一直没有认真看过。近期因为编辑《名家笔下的衡阳》一书,春节前后抽暇逐章悦读,直至初三晚上告竣,算是品尝了一顿精神大餐。
耿飚是我非常敬仰的中共元老,其一生经历奇特而且丰富。从一个矿山童工成长为游击队长,从事过工运农运,还在衡阳市郊东阳渡兵工厂秘密接运过枪支弹药,将16支老套筒和一担子弹送到赤卫队手中。1930年参加红军即任师参谋,旋即担任教导队长、作战科长、红四团团长、红一师参谋长等职,长征以后更是深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任。从人民军队到外交系统,从中联部到中央军委,从国防部长到国务院副总理,直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耿飚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耿飚是湖南醴陵北乡严家冲人,曾祖父中过举人,但父祖两代落魄,家境贫寒,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只得寄住在耿氏家祠,耿飚1909年8月26日即出生于斯。2014年7月20日,我曾在离醴陵城廿多公里的耿传公祠,参观耿飚童年时期的栖身之所。祠堂内有4个陈列室,最吸睛的是《将军外交家的风采——耿飚生平业绩展》,还有复原修建的耿飚故居。令人惋叹的是,这样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廊柱和牌匾都是电脑字。尤其读过《耿飚回忆录》这部信史,觉得与《彭德怀自述》可并重于世,电脑字与这位文武双全、英俊儒雅的革命家,显得似乎不很般配——醴陵可是人文鼎盛的湘东名邑啊!
△《耿飚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耿飚回忆录》写于其晚年,终止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自然有他人参与帮助整理。但与其他老同志的回忆录不一样,本书语言生动,文风清新,细节真实,叙述从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清清楚楚,充分尊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能够看到传主的音容笑貌。
耿飚与衡阳的渊源之深,出乎我和许多朋友的想象,前后总计十年之久。民国五年(1916年),7岁的耿飚随父母逃荒来到常宁水口山,投奔堂舅宋乔生,他在书中一直亲切地称呼“乔生舅舅”。宋乔生是中共早期优秀的工运领袖,曾任水口山特别区委书记。1928年1月,为了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他率领800多名工人起义队伍开到桐梓山,与那里的农民武装汇合组成工农游击队,开展对敌军事斗争。同年4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谭震林、毛科文组成湘赣边区前委,可惜翌年38岁时壮烈牺牲。
去年2月1日下午,我到了向往已久的衡南县廖田镇杨合冲,“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正在逐步修缮之中。这儿离衡阳市区大约50公里,离对河常宁水口山12公里,而水口山我曾数次前往采访。耿飚在水口山做童工(书中称为“敲砂麻蝈”)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心人可以阅读《耿飚回忆录》第一章。我叹服于他对水口山的深情,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宝山’”。
自从1926年离开之后,耿飚因军事和国事繁忙,只能在闲暇之际,引颈眺望水口山。直到1991年10月8日,耄耋之年的他才重返旧时的半边街和康家台,接受“水口山功勋矿工”的荣誉称号。他说:“在我革命一生所得的荣誉中,这个称号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和我人生的开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