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娄底:用教育塑造城市文明风骨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12-26 22:01:58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余娅 通讯员 袁愈雄 匡责成 刘勇)

娄底市位于湘中腹地,素有“湘中明珠”美誉,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010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创合一、城乡共建”重大部署,2012年2月,娄底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了“三个创建”的第一个目标;2015年4月,娄底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2月,娄底成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在今年6月12日召开的娄底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上,娄底市委书记李荐国、市长杨懿文掷地有声:要瞄准目标,卯足劲,大干三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教育系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单位,在娄底市教育局局长李耀文看来,文明校园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师生是创建工作的主力军和形象代言人。近年来,娄底市教育系统1852所学校,75万名师生齐动员,正用教育塑造娄底城市文明的风骨。

强基础,为“六好”扎稳根基

文明校园是什么模样?有人用“六个好”来评价: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

在娄底,就有这样一所全国闻名的“六好”校园——吉星小学。2017年11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娄底吉星小学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8月下旬,记者跟随娄底市教育局创文办工作人员来到吉星小学,学校座落在珠山脚下,孙水河畔。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规划合理的教学楼、明亮宽敞的大礼堂、标准化的田径场……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娄底吉星小学宽敞明亮的阅览室

据了解,吉星小学于2013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是化解娄底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行动计划”建成的首个重点项目。

娄底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永红告诉记者,硬件设施是“六个好”的基础保障,吉星小学的建成,得益于全市化解大班额行动的整体规划。早在2012年,娄底市就启动了“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行动计划”,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项目53个,新增学位6万个,小而美的吉星小学、娄底六小以及气势恢宏的娄底一中新校区,均在这一时期新建。

办学条件改善了、环境优化了、资源配备完善了,娄底市的各所学校更有底气朝着“六个好”的文明校园努力。2017年,娄底市第一届市级文明校园出炉,共有23所学校获得殊荣。这些学校,各有各的精彩:娄底一中在“立人”教育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娄底二小重视阅读,“书香校园”闻名遐迩;双峰县曾国藩学校扎根本土,用文化为学校注入了灵魂……

娄底曾国藩学校学生诵读经典

立文化,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校园,是滋养文明的摇篮,也是培育文化的沃土。娄底人文底蕴深厚,为了创建文明校园,全市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深度开掘校园文化。

如拥有113年办学历史的双峰一中,英才辈出、将星如云,蔡和森、黄公略等校友为国捐躯,铸就了双峰一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学校发掘校内资源,开辟校史长廊,创办德育讲坛,将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故居、双峰文塔等作为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祭扫,接受心灵的洗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年5月,双峰一中音乐教师王海平的一曲《好家风》走红网络,“父亲对我说,做人讲忠诚,勤俭守信有担当,就是好家风;母亲对我说,待人讲宽容,孝顺善良讲礼仪,就是好家风……”动人的歌曲在校园里传唱,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文化赋予了鲜活的时代内涵。

有别于城区的双峰一中,冷水江五中位于锡矿山,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没有雄厚的办学资金,冷水江五中因地制宜,把后山3000余平方米的荒地开辟成“开心农场”,成为学校留守孩子的农耕小天地。学校将闲置旧房改造成“快乐厨房”。

收获的季节,学生们将蔬菜销售到学校食堂,收入作为班费;或将蔬菜带至“快乐厨房”,亲手烹制美食,品尝劳动成果,留守的日子也有美味相伴。

一座山、一面墙、一首歌、一道菜,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心,时时可育人,处处皆课堂。

树礼仪,德育体系呵护成长

今年6月,娄底一小1000多名六年级学生毕业离校时,每人都得到了一本《毕业纪念册》,精致的彩印纪念册里,有班级合影、班主任寄语、学生感言。

六(11)班学生钟佶恺写道:“两千多个日夜悄悄溜走,我们也在悄悄成长。”的确,照片上的他们,仪态端庄,笑容阳光而自信。六年的时间,娄底一小用一套完整的仪式教育,引导他们“求真善美,做有用人”。

娄底一小德育副校长杨瑰告诉记者,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学校赠送的一个大礼包,里面有一根跳绳、一把尺子、三块笑脸橡皮,寓意学校对他们的美好祝福:送跳绳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尺子寓意节节高;笑脸橡皮是愿他们有错即改、笑容常在。

六一儿童节的入队仪式上,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亲手为新队员戴上红领巾,并进行传旗仪式。一年级1000多个学生,排成阵列,将国旗、党旗、队旗三面巨幅旗帜,从后至前传递,激动人心的画面被学生永远记住。

娄底一小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设置了班级展示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家长全力参与,从经典诵读到音乐、美术、体育节目,风采尽展。

娄底一小升旗仪式

记者从娄底市教育局获悉,自2018年4月起,娄底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八礼四仪”进校园活动。而“八礼四仪”的礼仪教育实践,在娄底一小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娄底一小校长周莹感叹,“闻礼而后知礼,知礼而后行礼”,从一年级的青涩懵懂,到六年级的成熟自信,4000多人校园里,有礼仪浸润,文明而有序。

塑典型,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娄底市以点带面,每年开展“最美教师”“美德少年”等典型评选活动,并将娄底本地的模范榜样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获评2016年“娄底市最美教师”的袁秀娥来自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9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活动,看到两个聋哑人表演的节目,感觉特殊教育的学生和老师特别了不起,便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

袁秀娥告诉记者,当好这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老师妈妈,让“折翼的天使”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她日复一日坚定向前的动力。

今年5月获评湖南省“新时代好少年”的刘雅哲来自娄底一中,她是同学和老师口中的“爱心大使”:2016年暑假,刘雅哲随队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奉家镇报木村,步行几十里走进深山,看望山区空巢老人;2017年暑假,她和同学一起来到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校的孩子送温暖……

 娄底一中开展六十华里远足活动

一线教师爱岗敬业,青年学子乐于奉献,典型带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娄底一中校长范彦江介绍,近三年,娄底一中在校师生、毕业生、校友主动为学校捐款近百万元,在学校的新校区种下绿树,建起文化长廊,树立箴言石碑……一中人把校园当作家园,一点一点,塑造了学校的风骨与灵魂。

讲传承,让文明的种子开出花来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一群灵魂。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娄底的文明基因正愈发强大。

这个暑假,许多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旅行,享受难得的假期时光。但娄底一小一年级“雏鹰爱之队”的学生和家长志愿者却走上街头,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高温下的劳动者送清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同样能够成为父母的“老师”,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无论是高温下送清凉的“雏鹰爱之队”,还是活跃在敬老院、福利院的“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家长义工队,娄底一小的爱心活动,为文明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红领巾的力量。

采访中,吉星小学校长彭正春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吉星小学的校门口,有一条长长的通道,今年4月,暴雨频发,校门外的积水没过了成人的膝盖,阻挡住了上学路。家长护校队挺身而出,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积水区,送进校门。“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组织,好像一种自发的默契,家长们默默背着孩子,涉水而过,令人动容。”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彭正春依然感慨不已。

正如娄底市教育局局长李耀文所言:德育不是火燎,而是烟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春风化雨、耳濡目染、静静守候,种子就会开出花来。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