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近了!古诗古韵 ——宁远传统文化传承掠影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12-26 21:38:53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静 通讯员 李苏芳 姜定松)

宁远虽处湘南边陲,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称为“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牌祖生卒之地、濂溪汤沐之乡”。是湖南乃至全国有名的文化重地。

如何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育人?宁远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永表示,该县以学习传承中华道德传统文化和践行弘扬传统美德为重点,采取道德教育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社会德育教育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惟有让传统文化与校园“近了”,传承传统文化才会重新有“根”,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在采访时,记者听到了三个传统文化传承的小故事,这或许能给正在进行探索的县市区以借鉴和启发。

▲孩子们在舜德国学馆内认真诵读经典

故事一:一堂魅力语文课

宁远县德源小学姜冬梅老师从教近30年,她坚持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走进名言警句的宝库,充实学生精神世界,提升语言素养。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姜冬梅问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姜冬梅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名言呢?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晏子使楚”里的爱国情怀及“将相和”中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团结精神;“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传递的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懈追求和牺牲的精神;“草船借箭”里的智慧,“景阳冈”中的勇敢等等,姜冬梅用形象生动的国学经典向学生润物无声地培育着中华民族精神,奠基孩子德行高尚的一生。

国学渗透教学的尝试影响全校,德源小学各学科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变革之道。该校校长王梅娟提倡以德立校,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师生心中深种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种子。

故事二:一名非遗传播者

2018年上期,宁远县第二中学1501班副班长小奉在永州市高三三次联考中遭遇“滑铁卢”,张映华老师发现了苗头,主动找他谈心,得知小奉因为父亲不着家,他内心为母亲愤愤不平,陷入家庭矛盾的“心魔”难以自拔。张映华跟他闲聊起舜帝推行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内容的“五典之教”的事。他跟小奉分析,虽然遭遇父亲不“义”,但“母慈”和“子孝”是存在的,家庭还大有希望。师生俩聊到,假如舜帝也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扩展心胸,选择做最优秀的自己。这一席谈心让小奉及时扫除了“心魔”,明确了奋斗的目标。2018年高考,他如愿上了一本线。

张映华老师很“火”,他用3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花了6年的时间整理了70个舜帝南巡的小故事并出版,深入简出地普及舜文化知识。课余时间,学生喜欢缠着他讲故事,从故事里体会舜文化的博大精深。平素里,他也经常受邀给老师们讲座。

同样名声大噪的还有宁远县实验中学的老师欧阳平彪,作为九嶷派古琴名家,一直致力于让古琴这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流传。2010年,欧阳平彪开始摸索传播渠道,2013年在学校正式成立石谷艺社,内含古琴、竖笛等多种文艺内容。100多人的社团,仰慕古琴而来的有60人左右,他们一起享受弹唱古诗词的雅趣。欧阳平彪还忙于给诗词打谱,目前已经谱词谱曲近二十首,多用于制作经典诵读的背景音乐。

▲孩子们在舜德国学馆内认真诵读经典

故事三:一间公益国学馆

“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7月7日,在宁远县舜德国学馆,一群着古装的孩子围桌而坐,宁远县实验小学的雷梦娜老师带领孩子们诵读《声律启蒙》文章《一先》,一旁坐着近20名家长,他们手持读本认真跟读。

舜德国学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宁远文庙,有着超高人气,报名的家长和学生远超预估数,通过考核的家长们学习更加努力,先后有8人成长为国学馆的义教。她们大都有类似经历:从一个陪读的家长,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启迪,逐渐向义教靠拢,力争让国学影响更多家庭。

“把诵读经典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建立和谐家庭,奠定孩子儒雅人格,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作为国学馆发起人,宁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胡坤玲介绍,舜德国学馆于2013年4月21日开班授课,2015年10月之前,以国学讲座为主。2015年10月至今,以亲子共读为主,招收6至13岁的孩子,共同诵读国学经典“四书”、《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选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据悉,国学馆拟采取一年结业的方式,将惠及更多家庭。

在宁远,像舜德国学馆这样结合社会力量办公益项目的并非个案,近期,宁远籍著名画家唐思源向宁远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希望在全县范围内选出四所学校作为潇湘画派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基地,通过免费公益讲座等方式深推传统艺术教育在校园内的发展。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