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踏遍陇原各地,谭继洵谭嗣同父子写下与甘肃的不解情缘
新湖南 • 湘人在他乡
2018-08-12 01:46:21

谭继洵、谭嗣同父子笔墨甘肃

1877年,陕西巡抚谭钟麟向左宗棠推荐时在朝廷户部任职的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谭继洵遂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

谭继洵(1823-1901),字敬甫,湖南省浏阳县人。6岁时父亲谭学琴病卒,抛下夫人毛氏和儿女七人,家道骤然中落,景况极为凄惨。在长兄的教育下,谭继洵聪明勤奋,学业进步很快,20岁时补为县学附生。七年后,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于长沙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7岁,成为浏阳谭氏宗族有史以来第一个青年举子。咸丰九年(1859年)成进士。光绪三年(1877)由谭钟麟荐于左宗棠,得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后擢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任湖北巡抚。戊戊政变发生后谭嗣同遇害,被连坐革职,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二日(1901年10月23日)忧惧而卒,终年78岁。

其子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1865年3月10日。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变法失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于菜市口,年仅33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甘肃的十一年间,其足迹遍布陇原各地,写下了许多诗文,应该说谭嗣同父子和甘肃有着深厚的不解情缘。

清光绪三年(1877年),谭继洵受清政府任命,分巡甘肃巩秦阶道,光绪四年(1878年)到任。谭继洵在秦州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安定地方,妥善解决战后遗留问题,恢复遭到破坏的地方经济生活。秦州原来就属于贫瘠地区,长期战争之后,更是城乡残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不堪,形势十分严峻。他上任之后,立即采取几项措施:一是整顿吏治,减免厘税;二是禁种罂粟,严禁鸦片;三是提倡种桑养蚕和种牛痘;四是兴修水利。谭继洵的不惮烦难、孜孜求治,对西北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民生的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一日,谭继洵升任甘肃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和吏治。他在任职期间,力避严刑峻法,而代之以宽公,以防枉滥。“陇中风气刚劲,益以羌戎杂沓,命、盗案叠出,公治狱以恕,戒深文周纳。尝谓:‘凡民皆吾赤子,吾无以教养之,一旦罹吾法网,忍坐视乎?’陈臬三年,参处律意,狱多平反,人自以为无枉滥。”次年,谭继洵升任甘肃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时谭钟麟任陕甘总督,同驻兰州。是年新疆设立行省,战略地位更显重要。谭继洵努力筹集军费,改善运输,加强管理,以保证军粮供应。

谭继洵在甘肃任职期间留下了不少墨迹和撰题联:

石古苔生遍;亭香草不凡。——题甘肃省兰州中山西园天香亭

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题甘肃省兰州中山西园天香亭

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题甘肃省兰州中山西园夕佳楼

几树棠甘,荫少难胜分陕任;一溪烟扑,花飞时起望湘心。 ——题甘肃省兰州中山西园蔬香馆

边塞起风云,喜紫气东来,会有輶轩随雁度;苍生盼霖雨,问黄河远上,此中多少化龙才。——题兰州甘肃贡院

在官海一步步的摸爬滚打中,谭继洵做事沉稳勤勉,恭敬谨慎的作风使他逐渐成长为了主政一方的大员,他在甘肃地区做官时安定民生,做了很多实事,为当时的恢复经济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并逐渐为当时左宗棠等湖南的官员所赏识,成了他们团体的一员。虽然谭嗣同思想激进,但是他的父亲却非常保守,所作所为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任湖北巡抚的时候,每当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比较激烈的主张时,他往往不去参与。老老实实地做着自己工作,秉持着小心为官理念。

光绪十年(1884年),谭继洵任甘肃布政使。谭嗣同随父住在甘肃布政使署。布政使署有一后花园,曾名“望园”“若己有园”,经谭嗣同父亲重修后,题名“憩园”。园内有亭、台、楼、树、假山、水池,花木郁郁葱葱,尤以牡丹惹人喜爱。谭嗣同闲暇之时很喜欢在园内观赏景致,并常撰联语,遍贴园中。据他自己回忆,贴于“四照亭”的联语是:“人响镜中,被一片花光围住;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贴于“天香亭”的是:“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贴于“佳夕楼”的是:“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他面对憩园之景,也常写诗抒怀,现在看到的,有他的一首七绝《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小楼人影倚高空,目尽疏林夕照中。为问西风竟何着,轻轻吹上雁来红”。

此外,谭嗣同还留存有《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其一为:“作赋豪情脱帻投,不关王粲感登楼。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白塔无俦飞鸟迥,苍梧有泪断碑愁。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其二为:“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皇。”

光绪十四年(1888年),24岁且年轻气盛的谭嗣同来到了平凉。在平凉,他登上了崆峒山。崆峒的翠峰、奇石、松涛、云海,无不激发着这位青年才子的诗情。他在七律《平凉崆峒》中写道:“斗星高被群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画开天路岭为门。松挐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从崆峒归来,谭嗣同余兴未尽,又游览了平凉城北的柳湖。柳湖水天一色,其湖中柳、柳中湖的美景,又一次激发了谭嗣同的诗兴,他欣然留下了《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的壮丽诗篇。时光如流水,转眼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这首诗仍镌刻于石碑上,以供游人欣赏。诗中写道:“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展示出了风光秀丽、旖妮动人的平凉柳湖。

这年夏,谭嗣同回湖南老家,临走之前,看着关山万里,他写下了《别兰州》一诗,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和凌云壮志。他在诗中吟唱道:“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壮士事戎马,封侯入汉关。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

谭嗣同诗集中咏甘肃山川风物的诗作不下数十首,《陇山道中》一诗抓住了陇原深秋的特色:“大壑宵飞雨,征轮晓碾霜。云痕渡水湿,草色上衣凉。浅麦远逾碧,新林微带黄。金城重回首,归路忆他乡。”表现出诗人对甘肃山水的眷恋之情。

从谭嗣同1878年第一次来甘肃,到1889年离开甘肃,其间5次来甘肃,前后在甘肃长达11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及陇东、陇南、兰州、河西等地。几次西北之行,造就了谭嗣同勇于任事,从容面对苦难,纵横不羁之性格。他到达北京之后,就走上了另外一条轰轰烈烈的人生道路,直到慷慨赴死。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谭嗣同英勇就义。76岁的谭继洵哭子殉难撰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责编:吴名慧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