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长沙记忆丨拽味的糖油粑粑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6-12 08:29:04

长沙记忆

拽味的糖油粑粑

作者丨奉荣梅

在长沙城北荷花池一个院子里,住了近二十年,搬离荷花池十年了,偶尔转到蔡锷北路、湘春路或是芙蓉中路,就总要到荷花池巷子去转转。

巷子里有一块碑刻,“荷花池故址”,简要记载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荷花池古名莲花池,宋绍兴元年(1131),荆湖南路总管孔彦舟,“于州城莲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诏却之。” (《宋史·五行志》)

清乾隆初年,荷花池上建了远香亭,额题“纳凉”,池中种满荷花。池的深处还建有台榭,额题“有君子风”,有对联描述当时的园林景观:

亭前皆净植,更绕竹雨松涛,疑是引来仙境;

池外接闲园,无数豆棚瓜架,宛然绘出豳风。

到清朝,荷花池仍然是古木蓊然,清幽绝尘。清代学者罗汝怀曾在此建私家园林,名荷花池精舍,闭门专事辑录《湖南文征》。晚清史学家王先谦的葵园也建在荷花池,石刻林立,瓜果成畦,异卉名花,绿荫连幄。直至民国后期,荷花池的荷塘胜景荡然无存,只空余一条街道的名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荷花池到处长满了房子,参差不齐的样式,整条巷子是一个马路菜市。狭长的巷子两边,是密密麻麻的简易棚屋,一步一店,肉食水产,蔬菜水果,南杂日杂,谷酒甜酒,充斥着复杂的气味,出入其间讨价还价的市民,水泄不通。

至九十年代中后期,荷花池菜市搬迁至几百米外的蔡锷北路,荷花池巷子清爽了起来,只剩下两边整齐的门面房。

前些日子,沿着荷花池巷子自东向西穿过。巷子被一幢幢摩天大楼包围,巷子里停靠的轿车犹如一条长龙。樟树绿荫连幄,覆盖出一方宁静,仿若有种竹雨松涛、清幽绝尘的意境。

巷子口围墙里修皮鞋整伞的小摊还在,只是换了一个年轻的面孔,那个邵阳老师傅到哪里去了呢?我猜想,这该是老师傅的下一代了吧。

院子后门相邻的小超市、水果店老板,开店有二十多年了。那家水果店的老板夫妻,二十多年前在巷子里摆水果摊时,还有乡村的生涩,如今已两鬓生霜,浑身都市的气息,门面也升级换代了。那家小超市的老板,也是中年大叔模样,肚大腰圆,有老板的气势,店铺的货随着时尚在更新。

“奶油玉米、炒蚕豆、原味瓜子……”荷花池与茅亭子巷交叉处的“翁不倒炒货”,可以说长沙本土人尽皆知。那个小门面曾经火热得要排队,门口驾着几个大铁锅,现炒现卖,一下就断货,就像现在的网红店一般。如今两个门面,早鸟枪换炮,原木装饰,产销分开,品种眼花缭乱,精美的袋装,销售的方式也与现代网络微信挂钩。

文具店、理发店、粉面馆、蒸菜店、南杂铺……那些留存着过去生活印记的小门店,老板换了几茬,装修换了好多次。我想到蔡锷北路荷花池菜场去看看,当然是想念那家糖油粑粑老店了。

蔡锷北路粮店在荷花池菜场北面,长沙师范幼儿园隔壁。只是,粮店的招牌早已经没了,糖油粑粑的大油锅也没有影子,变身成一个南杂店。粮店是这路上的一个旧标识,从凭购粮证定量买米面的时候,一直延续到几年前。糖油粑粑的大锅出现在粮店里的具体年份,我也说不清楚。

别小看这个方寸的糖油粑粑摊子,曾经每每路过,总见那个油锅旁排着队伍,婆婆姥姥与时尚男女,常有十来个等候。据说,这摊子炸的糖油粑粑很正宗,好吃。

摊主是个中年男子,顾客常常是一边排队候着,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炸糖油粑粑的过程。时逢男摊主往大铁锅里添油,一大桶品牌的清油,清清爽爽地注入红黑的铁锅里。也许这看得见来路的油,才使得食客放心,起码不是来路不明的潲水油之类,是顾客多的原因之一吧。

我先前也见过,他们收摊时将锅底清洗,使得路人看明白——他们是很讲究卫生的,当天的残油都清洗干净了。这样,次日开锅起炸时,那粑粑也应该就炸得酥软、清亮一些。品相好,回头的食客也更多。大概,这是摊主的“行为”广告吧?

油锅里漂浮着扁圆的、白白的糍粑。男摊主,持半人高的锅铲,不停地自锅底往上翻动糍粑,专注又十分有节奏,像是要驱赶着它们不停地做着水上芭蕾运动。

而渐渐上了棕色糖油的糍粑,极不情愿地又往锅底潜水,与摊主做着什么抗争。熬到最后,它们膨胀了,像充气的小气球,沉不住气,自动地上浮,穿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

男摊主成年累月地与成千上万的糍粑们斗争,早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娴熟地把长柄铲一钩,那些火候恰好的糖油粑粑,就被铲到了油锅上架着的铁丝网上。

候在旁边的年轻姑娘,一边收钱一边盛糖油粑粑。这姑娘应是摊主的女儿,与在一旁撕扯着糯米团往油锅里不停地添的中年妇女,像一个模子倒出来一样。

那时是一元钱三个。刚出锅的糖油粑粑,酥软滑溜,黄而不焦,软而不粘,香中带甜,很是诱人。我端了糖油粑粑,闻着糖油香,顾不上讲究吃相,急于试味,差点烫了嘴。吃糖油粑粑实在是急不得,刚出锅的粑粑一沾嘴就烫,只有哈着气慢慢品尝。便继续看他们一家三口的流水操作和表演。

队伍又长了,一下就是十来个人候着了。我突然发现,摊主头上房的墙面上有块牌子,“某记糖油粑粑店”。下面还有几行字,“上午7点30~12点,下午2点30~6点”。这真是有意思了,这糖油粑粑店,还按照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作息啊,难怪我几次中午、傍晚路过时,都见他们收摊了。老顾客都知道他们的营业规律,不见怪了。

这倒是我亲见过的很“拽”的卖糖油粑粑的摊子。摊位租的是那家国营粮店大门口一角,我开始还以为是因为粮店按照8小时制,中午下午准时关门落锁,受了粮店营业时间的限制。可印象中,这粮店晚上是打烊得早,具体几时也没在意,而中午通常是营业的。

看来,这糖油粑粑店是比国营粮店还“拽”,除了男摊主一个半天要连续不停地挥动长柄锅铲耗费大量体力吃不消外,也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意格外火爆,每天只要干满八个小时,就赚了可观的钱,也就不用太操劳了?也许,摊主是一个知足长乐的人,每天赚够了一家人的开支,见好就收,他们要细水长流吧。

而粮店门口另外一个摊子是卖老面馒头的,生意就清淡得多,女店主有些落寞,但也会有因在糖油粑粑排队不耐烦的,转移到她的门前,买些包子馒头。

现在不是讲双赢吗?最重要的是,他们三方都是赢家,糖油粑粑的糯米粉和清油、食糖等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少了进货的人工和烦琐,食客也放心;面点摊子也可直接从粮店进面粉。最划算的应该还是粮店了。收了租金,也带来了些人气。而糯米、面粉源源不断地销出去,这样稳定的货主,不用出门,哪里去找啊?但是,粮店终于还是关门大吉了。

糖油粑粑是长沙的特色小吃。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上,随时能闻到沁甜的糖油粑粑香味,可见三三两两的衣着时髦长沙妹子,一边逛街,一边咬食着糖油粑粑。顺着香甜的味道,就可追寻到炸糖油粑粑的小摊,刚出锅的糖油粑粑金黄脆嫩,油亮亮地诱惑路人的眼睛。

长沙人爱吃糖油粑粑,一听说哪个摊子炸的糖油粑粑好吃,就爱扎堆地凑热闹,于是不少糖油粑粑的小摊子旁常常排起长队,口水流了几里长。

早些年,据说,在黄兴北路顺着一股桂花味就可以寻到李公庙金爹的糖油粑粑。金爹炸的糖油粑粑很好吃,也是太“拽”了:每天只下午卖三四个小时,定时定量供应,食客队伍总是排到大马路上去了,口水流了几里长。

金爹炸的让长沙人舍近求远地排队买的糖油粑粑,主要是用料正宗:纯菜油,自己磨糯米粉,连金片糖也是到厂家定做。不过,我倒没去试过味。

从前只去坡子街的火宫殿吃过糖油粑粑,是陪同外地客人去过几回,味道还不错,只是做法有别,经过改良,那糖油粑粑是加红糖水煮的,绵软甜糯,与小摊上吃过油炸的有些不同。

曾经,网络上一帮长沙“好吃鬼”评测出“长沙最好呷的四大糖油粑粑”:南门口的哑巴糖油粑粑,黄兴北路的李公庙糖油粑粑,蔡锷北路的粮店糖油粑粑,二马路糖油粑粑。这些长沙街边的糖油粑粑无名小店,都是被食客的口碑传出来的。据说,现在李公庙糖油粑粑还在。

记得前年路过荷花池时,当发现蔡锷北路粮油店不见了,不免有些惆怅:开了十几年的糖油粑粑老店,到哪去了?捕捉空气中的甜糯香脆味,我在荷花池菜市场门口逮住了它。还是那对夫妻,男人常年操持一把大锅铲,在大油锅里搅拌着一锅甜蜜油腻,制造香脆的诱惑,一直清瘦利落。

女人圆润的模样,一张笑脸像糖油粑粑一样,甜糯滋润,一块钱三个到两个,到如今的一块钱一个的糖油粑粑,也让她收票子的手鼓鼓囊囊了起来。一米门面,寸土寸金。老板娘说,我们已经做了十八年了!粮油店维持不下去,关门三年了。

粮店糖油粑粑店搬迁后,老店现在的招牌是“刘记糖油粑粑”,难道是我记忆有误?我立马买了一盒糖油粑粑,压压惊!

这“刘记糖油粑粑”,秋冬营业半年,天一热就歇业。在长沙火炉一般的夏天,一个狭小的空间,再架一个火炉,烧一大锅滚烫的热油,就是静静地坐几个小时,人也会烤熟了,何况还得不停地练着长柄锅铲武功,就是铁人也得化了。

糖油粑粑与臭豆腐,共为长沙街巷的守望者。一香一臭,一甜糯一焦脆,一金黄一乌黑,都是市井烟火熏出来的。

在长沙热闹的商业街道上,随处都可以闻到糖油粑粑的香味,随时可以满足口舌之欲,只是当年的那种口舌滋味,随着时间流逝而翻台。怀旧,莫非就是味蕾的记忆!

责编:吴名慧

来源:奉荣梅文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