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苑师友丨左希宾老师的曲子是“绣”出来的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5-02 16:50:12

左希宾老师的曲子是绣出来的

——记戏曲音乐家左希宾

作者丨欧阳觉文

报纸与戏剧刊物,经常习惯地介绍一些舞台与银幕上看得见的人物,那些站在舞台中间地位的人,观众非常熟悉,这固然是值得要向人们介绍。这里,我却要介绍一个在舞台上看不见的人物。那些在舞台左右或舞台后面的人们,许多都在忘我的工作,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戏剧事业,为艺术增添了夺目的光泽,使人敬佩,也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笔,要向敬爱的读者介绍他们的功绩了。

花鼓戏音乐,当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解放后,花鼓戏音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发展归功于党的培植,演员的辛劳,可是音乐工作者是在浇着自己勤劳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啊!但这些音乐工作者,是属于在舞台上看不见的人。

花鼓戏《野鸭洲》中,有荷花给未婚夫柳正刚送鞋,作者利用[花石调]为基调,运用扩展、移位、转调等创作方法,对曲调进行了很大的加工创造,整个唱段以舒缓的节奏、动听的旋律、真挚的情感,歌颂了荷花与柳正刚的甜蜜的爱情。曲调以优美的旋律,衬托着烟柳薄纱的画面,伴随着轻盈小步的荷花,使观众以美的享受。

这段曲的作者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著名音乐家左希宾。他辛勤地从事花鼓戏音乐工作数十年,单独或与人合作为花鼓戏写过上百部戏的音乐。其中有“中秋之夜”、“李二嫂改嫁”、“祥林嫂”、“我的一家”、“三里湾”、“十五贯”、“生死牌”、“箭杆河边”、“荷珠配”、“年轻一代”、“湘江怒潮”、“刘海戏金蟾”、“牛多喜坐轿”、“野鸭洲”、“芳草”、“救救她”等。

他对花鼓戏音乐的改革有很大的贡献,已形成了一套带规律性的变化发展手法,比如,延伸的方法,让它向美的方面发展。又如曲调上下句颠倒的方法,运用得非常巧妙。特别是对于字的声调,讲究字头、字腹、字尾。所以他写出的曲调朗朗上口很有新意。长沙话,没有写好,唱出来就会怪腔怪调,而经过左希宾的手作出来,就会流畅自然,优美动听。

他对人和蔼可亲,可办事认真,生活中相当爱整洁。曲谱的手稿都整理得象出版社印刷装订出来的。每天的床单铺得象时时用熨斗熨出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秀爹”。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共同之处,有人说,左希宾老师创作的花鼓戏曲调是绣出来的。是在一块漂亮的缎面上绣出的美丽的花朵。要说绣,就是他对创作的严肃认真和匠心。一首新曲的诞生,他都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草稿上改动的痕迹,如同礼花映出的图案,真是象绣工一样,千针万线,才有一幅美丽的绣屏。

有时一个新曲的诞生,他都经过了深思熟滤,或设计了十多种作曲方灯光不熄,案,最后选择了自己满意的一种进行创作。他房间里经常撤夜灯光不熄,口里轻声哼着花鼓戏旋律,脚在不停地敲打着楼板,忘了睡眠,忘了疲劳,一心扑在创作上。

他年轻的时候并不从事音乐创作,一旦闯入了花鼓戏园地,看到群众是那样的热爱它,他也就如同走进这块美丽的花园,被它鲜艳的色彩所吸引,爱它,培植它。对花鼓戏的传统音乐,进行了刻苦的学习,拜老艺人为师,如长沙的杨福生、西湖的杨宝生,零陵的杨逢文,在那没有电风扇的年代,在那高温的楼顶,听着,还用笔记着老艺人的花鼓戏旋律。所以他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他在各类不同题材剧目中创作了大量新腔,代表性的曲调有:《祥林嫂》的【回忆调】,《三里湾》的【灵芝调】,《牛多喜坐轿》的“竹林夜织”,《海港》中的“进楼房”,《碧螺情》的“噩耗传”。又如《谢谣环》的“花园定情”,改编[玉娥郎]是那样恰当的表现缠绵的话语。《刘海戏金蟾》中的“中秋调”,用[喜报三元]作基调,描写了刘海的喜悦和对妻子的夸奖。“贺喜”“反追”对情景表现得十分恰切。《荷珠配》中的“肚又饥来身又寒”,用[反神调]表现了荷珠瓢泊流离中孤苦和凄楚,令人同情。在《救救她》中,用[劝夫调]反映了失足的李小霞的悔恨,让人惋惜……他担任花鼓戏剧院乐队队长期间,与队员们一起,将潮州唢呐、河南方笙、广东喉管、变音扬琴、代键唢呐引入花鼓戏乐队。改进大筒,锣钞定音,为花鼓戏新型乐队的建立及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发表了《形成现代音乐传统》、《创新与守旧》等论文。是湖南花鼓戏革新创造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的湖南湘阴人,从小热爱音乐。解放后参加文艺工作,1952年调湖南省文工团,1953年成立湖南省花鼓戏剧团,1960年改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他一直从事演奏和作曲。

头发似乎成了绣曲子的线,一根根在稀少,几十年的辛苦,他已秃顶了,可仍然精神百倍,要继续发出光和热。他房间里的灯光在深夜继续亮着,嘴里哼着花鼓戏旋律,脚在打着坚实的地板,用自己的生命在绣着优美动听的花鼓戏曲调。

(1982年发表于《长沙晚报》)

责编:吴名慧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