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苑师友丨尊敬的刘天庄老师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5-01 09:10:41

尊敬的刘天庄老师

作者丨欧阳觉文

刘天庄,男性,一九零六年二月初九生于浏阳青草市,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父亲仍没有改变其职业,家贫。但儿女并不少生,刘天庄排行第四,与他相隔不远的一个弟弟,几十分钟一起来到了人间,那就是刘同生。兄弟姊妹九人,实在过得艰难。刘天庄十多岁时,过继给堂伯父。继父读过书,有些文化,又有一栋房屋,还有几亩水田,能供他读书,这样刘天庄读了几年私塾。后在鞭炮庄裁过纸,管过账。在闲时唱花鼓戏。他的花鼓戏师父叫邓洪(原名邓子卿,老红军,解放后任江西省副省长)。这个人在浏阳西乡是有名的花鼓戏旦角,也是《怒潮》的作者之一,《杜鹃山》的小说作者。当时唱戏、修钟表不过是作掩护,他作地下工作,神出鬼没,有些神秘色彩,在当地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刘天庄与刘同生兄弟二人一个正旦,一个花旦,兄弟年纪又小,扮相也不错,再加上有这么一个神秘的师父,在那几十里地盘内,这一对旦角有点名气。

后来,鞭炮生意萧条,花鼓戏又遭禁唱。二十岁,正式拜师傅黄石仕学鼓乐转行。

师傅黄石仕,在浏阳老案堂班唱过乔子旦,因摔伤,改奏乐器,在长沙景沁园(湘剧院前身)演奏大锣,兼打贴鼓(即正式打鼓不行时由他顶)三年。因浏阳乡里有十几亩田,尚好的房屋一栋,他离城回乡,以做鼓乐为生。每年年底,剧团不上班,他把有才能的演员接到家里,供给食宿,并抄写剧本,学些曲牌。所以,他博学多才,为人厚道,又有在长沙工作的经历,专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授。

黄石仕带的徒弟中,成才者不少,刘天庄是他早期的徒弟,还有后来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的张定高,在湖南省歌舞团工作的李阳生,在省湘剧院和株洲湘剧团工作过的田明钦,在湘乡花鼓剧团工作的兰正潭,在浏阳湘剧团工作的齐全生等。

此人严格任教,一丝不苟,教导耐心。红白喜事有六、七天之久的大场合,他即把徒弟接到家里,贴饭管住,练三天乐器,把响器擦得放亮,演奏时,他穿长袍子,戴金丝眼镜,戴金戒指,抽白烟斗,很有风度。徒弟们莫打错了,他发气骂人,还打过人的屁股。

刘天庄在这位博学严师傅的教授之下,曲牌和戏学得最多,记得最牢。吹、打、弹、拉、唱,样样都会,因他有文化,学东西比人快,还能知晓各曲调中词的解释。有些错误的地方还能拔正。

刘天庄在性格上有一点古板。有一次,师弟吹的曲牌与他不一样,他当场指责对方,后闹到师傅那里,师傅说:“有簿也有厚,何必太呆板”。给刘天庄刺激不小,从此以后,他悟出了一点道理,得到一些启发,对曲牌进行过认真修饰和整理。

师傅黄石仕艺技高,但对同行的嫉妒心很重。附近有一个叫唐长的鼓乐手,鼓打得优秀,但学的东西不多,黄誓不传给唐长。刘天庄有自己的见解,不参加这两派的争斗,比如唐长喊他去做红白喜事,他也去,这激怒了师傅黄石仕,骂他是瞎眼畜生,与他一刀两断。刘天庄只得自制箱担,自立门户。直到师父去世时,刘天花才去送终。师傅带着不必要的遗恨离开了人世。1941年,刘天庄发起,集浏阳西乡的鼓乐二十几人,成立了浏阳西乡团乐会,当时有田琼林,张炳勋、王文生、王告、袁先、田明钦、张定高、刘同生、宋锡仁、付国全、付春发、张海云、陶自明等人参加。刘天庄说,不与师傅怄气,也不与师傅报仇,要把师傅的徒弟聚拢来,要把师傅的仇人聚拢来,办好团乐会。在当时,有这种思想,将艺人团结起来,是难能可贵的。

刘天庄直到解放,都以做鼓乐为生,间或参加戏班子。当时,长沙去的湘剧班,来到浏阳演出,演员都不带乐手,浏阳乐手又多又好,常称浏阳多鼓乐,就是这个意思。在浏阳流行的班子,有胡保生为首组织的,也有肖润村为首组织的,还有卢福左组织的湘剧班,刘天庄都全部去参加过。不仅做鼓乐,唱戏,他仍然帮鞭炮行裁纸,还发挥他那很有一套的钓鱼本事,在经济上,得到不少帮助,还做了看书郎中,专治跌打损伤,痛痈疤疖。

解放后,艺人们等到有出头之日了,五零年正月初三,刘天庄及一班浏阳人组成的花鼓戏班子,来到了长沙,用的是孔同凡的行头,在长沙南门口国光书场唱花鼓戏,当时挂的牌子是淮西(即浏阳西乡)楚剧团。生意还不坏,一直维持了好几个月。

五零年五月,刘天庄去湘潭的花鼓班子,任乐队的演奏员。

1952年2月,全国举办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刘天庄跟随浏阳的竹马灯去北京,他还上唢呐独奏,吹了婚丧曲牌,曲牌纯朴自然,很有特点,循坏换气的方法吹奏,得到行家们的好评。从北京回来,刘天庄正式调到省文化局音乐组,自己动手记下在浏阳流行的许多老歌或丝弦小调及花鼓戏曲调。为湖南的民间音乐发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当时与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合署办公)任乐队唢呐兼打击乐教学和演奏工作。他参加过修洞庭湖的工地,不畏寒冷,工作积极。在花鼓剧团中,他是年龄最大的老师之一。传授花鼓戏曲调,传授花鼓戏打击乐,做到诲人不倦。对于新文艺工作者编配花鼓音乐,他积极地献计献策,提供素材,有时还亲自动手,如花鼓戏《梁祝》,他是音乐设计之一。曾由朱立奇同志记录整理的湘剧、花鼓戏打乐,赵洪滔、贾古同志记录的浏阳一带的民间乐曲,都有刘天庄同志不可磨灭的贡献。浏阳的【还魂调】、【单川调】及浏阳民间乐曲【小春莺】、【鹅莺子】、【喜调尾子】、【八里亭】等,都是他从浏阳带来,丰富了花鼓戏音乐宝藏。为花鼓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作到了应有的贡献。跟他学过鼓演奏的有朱立奇、贾古、欧阳觉文。

1959年,刘天庄调到湖南省戏剧学校教了两届花鼓戏的打击乐演奏和唢呐吹奏。他保持了师傅黄石仕的老传统,对学生热情教授,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爱惜乐器,常将响器擦得发亮,打击乐点子他要求打得规矩,而且对鼓、锣、钹、小鼓的音高及配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锣、钹、小鼓这几样乐器的高音,基本上符合一个大三和弦的音高排列,在一起合奏时,和谐统一,分开的音响又有独立的音高,所以音响分明。在省内许多花鼓戏剧团中,有他的许多学生,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有任果明、陶正武、李坚、周铁铭,留校任教至今的有周树才,他们都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成绩。

1970年退休农村,在桭冲住着自己的房屋,四年后,爱人高淑元去世,他曾有一子一女,儿子十二岁时因溺水淹死,女儿至三十多岁也死在他们夫妻的前面了,剩下他独自一人,是十分孤独的。

当然,他有党的政策给他的温暖,党组织给他的关怀,他有许多的学生对他的关心,有乡邻对他的照顾,晚年还是幸福的。

很可惜,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因中风,悄悄的离开了人间,享年72岁。他像蜡烛一样,不停的燃烧着,最后熄灭了,但在花鼓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事业上,他有着不灭的功劳。

1982.7.22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