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处
道州枕头粽子,一枕黄粱
作者丨奉荣梅
去年12月,湖南省博物馆重建开放,有三件誉为“世界第一”的文物:世界最早“现代人”道县人标本,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每件都是重量级展品。
这三件宝贝,来自道州西北两个神秘的岩洞:福岩洞、玉蟾岩。我曾多次怀着膜拜的心情,穿越丛林与稻田,奔赴这两个隐藏着现代人类秘密的岩洞探秘。
省博物馆展出玉蟾岩出土的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
1
福岩洞在背山上,依傍着古村落,明清砖木民居,白墙灰瓦,窗花雕饰,祠堂碑刻,清溪古桥,古意依然。当摩挲着岩洞里那些十数万年前堆积层的沙石时,似乎捕捉到了古代人类历史的脉搏。
2015年10月,离县城18公里的塘碑村福岩洞这个小地名,让世人记住了,因为这个溶洞被权威考古学家认定为古人类遗址,发掘出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
就是说,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在我的家乡这个小山洞周边已经出没,是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
福岩洞下古村落。
而早在二十年前,与福岩洞相距不过6公里的地方,平旷的山野间,突兀的山峰间有个像蛤蟆嘴的山洞,被认定是距今约15000年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与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
两粒不起眼的稻谷壳,改写了世界水稻文明历史,标志着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远祖便栽培出谷粒金黄的水稻。
那个残破的“陶釜”,在玉蟾岩沉睡了一万四千年以上,它曾今被先民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饭锅菜锅。看上去原始的制作,泥片叠筑而成,烧成的温度低,但是它却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
生米煮成熟饭,在电与气的时代是举手之劳,而在一万多年前,在一个原始的小山洞里,一釜一稻,就是先民改写茹毛饮血生活方式的实证。
省博物馆展出玉蟾岩出土的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
当我与省博物馆橱窗里的修复的陶釜、两粒古稻谷壳,以及那47枚牙齿化石对视时,它们的出生地——荒野孤峰里的玉蟾岩,残败的青砖翘檐背后的福岩洞,在眼前交错、叠加,就像蒙太奇一般——
在古木森森掩饰的古老溶洞里,世界最古老的锅子陶釜热气氤氲,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被柴火焖煮得发散出锅巴的焦香,那些在喀斯特溶洞里穴居的祖先们,奋力地啮噬着野味,他们的牙齿磨咬得锋利、有韧劲……
而在某年某月,某个雨天或是冬闲日子,先民们也发现了糯谷,偶然间扯了野地里的一种竹叶,包裹着糯米,熬煮成粽子后,吃起来又香又有滋味,重要一点是更便于存放。于是,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下田做农活时,带上几个粽子,就几块腌菜下肚,消化得慢,更经得起饥饿。
玉蟾岩遗址外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至于糯米在道州种植的历史无法追溯,我只记得儿时街坊邻居爱说的一个歇后语:“叫花子嫌糯米——起花”。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水稻亩产也不高,大米是饱肚子的主食,而糯米产量更低,只能做副食点心,于是,连叫花子讨米时,当主家打发了半筒大米时才会有喜色,真心感恩,如果打发的是糯米,会有些不悦流露,也并非矫情。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江南人,一般都是端午节祭祀屈原才吃粽子,而在道州,一年有几个节庆粽子都会隆重出场,除了端午,清明、中秋,甚至春节都要包粽子。
道州粽子粑粑很特别,最常见的是羊角粽子,用棕条或是稻草纱线绑出三个尖尖的角,棱角分明,就像一只羊角。
最鲜见最特别的是枕头粽子——长圆状,如同一根长条圆形枕头,其独特形状和重量完全可以申报粽子的吉尼斯纪录。枕头粽子,也叫枕头粑粑,与羊角粽采用的原料一样,都是糯米、竹叶、稻草灰水,只是耗费的原料、包裹的方式和蒸煮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包枕头粽子,也是乡村每个家庭主妇展示才艺的时候,婶娘姑嫂们,都暗自攒劲准备。清明前夕,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原料,在田间地头搜寻上好的粽叶。
包扎枕头粽子要挑选长而阔的上等竹叶、笋壳,糯米要浸泡得恰到好处,再松紧适度地填充在竹叶笋壳里,大概要耗费两斤左右,包扎成尺把长、两三寸直径的圆柱后,形同枕头。
熬煮枕头粽子,用树兜慢火熬煮,糯米的清香招徕了全村的孩童。但是,枕头粽子要熬煮一夜才能煮透的,孩子们终是抵挡不住瞌睡虫的侵袭,做起了“一枕黄粱梦”。
民间也有说法,小孩若把枕头粽子当着枕头睡上一夜,能够祛病强身,出入平安。于是,在第二天,家里熬制了枕头粽子的孩童,背上多了一根用麻绳系好的特制小枕头粽子,神气活现地到处显摆。
道州民间祭祀,礼仪隆重,据旧时《道州志》载:“春祭最重。每岁清明,合族子侄……具牲币,质明而祭。然后合食,以次序坐,无敢越。陈祖训,明劝惩,其礼甚严。或各家私祭,谓之小清明,既乃往奠于墓,谓之挂祭。”
集体祭祀的典礼比较隆重,民间仅烧香化纸而已。宗祠祭祀合饮之举时间间隔较长,而清明时节扫墓风俗尚沿袭。
男耕女织时代,乡村崇拜男根文化,清明节的枕头粽子,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得到。清明那天,宗祠祭饮“吃清明”,能入宗祠的只能是男人,祭祀完毕,族中每个男子都可分得一根枕头粽子,预示多子多福,宗族后代发人,瓜瓞绵绵。
每年的吃清明,只有家族中新添男丁的门户才能轮流做东,挂扫完毕,族人在其堂屋里喝米酒、吃粽子、划拳猜枚,主家乐得忙上忙下,满是喜气地抱着孙子敬酒敬肉,讨来满堂的祝福,还讨得年尾大年三十,族人将要给新生儿封的红包。
每年清明节,家人回老家祭扫,都会带回好几根枕头粽子。我常分送友人们分享,面对一根“巨无霸”,受者皆惊异不已,不知何从入口。我在送粽子时,还一一培训吃法:以白色丝线或是缝衣线,绞割成饼状,撒上白砂糖、红糖就可吃,或者蒸熟、油煎、油炸,金灿灿,香喷喷。
包枕头粽子时,加入了稻草灰碱水和茶油,熬煮的时间长,很瓷实,有韧劲,若吃不完,在太阳下晾晒干,可放上几个月,吃时再以水煮软,一样清香糯软。
3
吃着黄橙橙的枕头粽子,我不由地想起“一枕黄粱”的典故来。“一枕黄粱”,是指煮熟一锅小米饭的工夫做了一场好梦,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典故出自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位落魄书生叫卢生,在河北邯郸县遇到一位仙人。仙人送给他一个枕头,并说这是个可以实现愿望的枕头。卢生很高兴地睡在枕头上。
果然,睡梦中,他科举及第,官运亨通,做了大官,还拥有富贵荣华,美妻娇妾。但不久,他受到奸人陷害,锒铛入《枕中记》狱,在朋友的努力奔走下才得以昭雪。最后,他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离世……
当卢生醒时,他发现那位仙人还在煮黄粱。他顿悟,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也就看穿了富贵荣华。
也许,枕着枕头粽子的孩童,也曾做过类似《枕中记》中的卢生的黄粱美梦,不过,不会是科举及第官运亨通之类的美梦,也不会有人生如梦的醍醐灌顶般顿悟,应该只是他有限的见识里关于吃食的梦想,在美梦中大快朵颐。
近年,我收到道州枕头粽子时,就会想起在荒野里张开大大的蛤蟆嘴的玉蟾岩,静静地眺望着在另一座孤峰里的福岩洞,它们守望着农耕文明的秘密。
那两粒古稻壳,枕着陶釜的残片,一梦一万余年,梦醒时分,它们在八百里外的省城,与比它们更古老的老乡的牙齿相遇。不知,它们水土相服吗?清明时节,是否,也梦到了那一方山水,那一种方言?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