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创作实践丨《作田汉子也风流》花鼓戏音乐写作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4-29 15:47:57



《作田汉子也风流》花鼓戏音乐写作

作者丨欧阳觉文

湖南花鼓戏是曲牌联辍体音乐,而不是板腔体音乐。就是说,它由300多首曲牌组成了湖南花鼓戏这样一个剧种。300多个曲牌,多么丰富和富有!可是,有许多曲牌大同小异,常用曲牌不过80多个。它最有影响的曲牌是在《刘海砍樵》中演唱的[十字调],可能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北京会演有关。当然,差不多时间去北京的也有现代戏《双送粮》,那个打土车的唱腔上句为[十字调],下句为[采茶调]。毛主席看过并称赞过这出戏,当即中央电台录音播放,这个戏很有影响,当时打土车的曲调很多人会唱,中间的一首[浏阳河]传遍世界。在早一点,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人黎锦光写的歌曲[采槟榔],用的基调就是[十字调]。追根索源,这种“6135”的音调,有人探索,在春秋战国时,

音乐人都知道要想写好一个剧的音乐,布局是相当重要的。从戏曲的角度来讲一般布局往往有四种形式:

一是综合结构:花鼓戏就有近三百个曲调,人物的唱词只要适合那一个曲牌,就用那个曲牌演唱。如《小姑贤》,这么一个小戏就用了七个半曲牌。

二是一曲到底结构:如《情探》,就是一个【西湖调】贯穿始终。

三是块状结构:如花鼓戏《三里湾》,每一场都有一个曲调为主,人物之一的范灵芝第五场唱【木马调】,第六场则唱【花石调】。每一场的曲调之间都显得十分和谐。

四是条状结构:因花鼓戏是曲牌体,每一个人物用一个符合剧情和个性的曲牌作为主要的旋律演唱,而且是从头到尾贯穿全剧,以前的样榜戏就是这种模式。

在《作田汉子也风流》中的音乐布局相当明晰,就是前面所说的第四种结构形式——条状结构。它的好处是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演唱调子,也就是戏曲中常说的曲牌。这样剧中的每个一个人物之间就有了音乐情绪上的区别,做到了音乐形象鲜明。由他作曲的许多剧、节目大部分都是这种结构形式。早在文革期间移植花鼓戏《沙家浜》对音乐就做了这方面的初次尝试,应该说是成功的。这也象歌剧的创作方法,每一个人物有音乐主题的呈现。当然它有灵活性,曲调贯穿前后剧情发展之中又不受曲调的限制,就是说,一个人物可以用同类型的曲调,这样范围就更宽广了,表现力也就更强了。

该剧中的男一号——张一亩,可以说是一位经过改革开放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村基层干部(村主任),戏是围绕他想自己出钱拍农民自己的电视剧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给他用的曲牌是民歌小调中的【采茶调】,这是一个自由随意而又诙谐的曲调,但用于现代农民的唱腔上,它一定要改革。曲作者用了流行的节奏来改变旧曲牌的老过门,唱法上就显得更加自由,句子尽量缩短,不拖沓。而在需要用甩腔的时候尽情的甩,再加上小丑的唱法,一个个性诙谐、干劲十足的村干部跃然台上。在有些场合曲作者还给他用了同是小调类的【喜报三元】,使唱腔更加柔和优美了,进一步刻画了人物的美好心灵。

剧中的另一人物——丛导演,这是一位热爱事业却又生活清贫到略带苦涩的知识分子,他所唱的是【换骨头十字调】,这是经过我改编的曲调。原来的【十字调】用于劳动小生刘海,曲作者在这里将“3”改成“2”后,情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表现从导演这个知识分子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有些迂腐。这种曲调是羽调式,但骨干音是商,与【洞腔】可以自由往来。

剧中的女一号——李菜花用的是花鼓戏中的丝弦小调,很美,与她的心灵美是互相映照的。而村主任的老婆王金花的主要曲调是【嫂子调】,从曲调的反衬上来说,既可以描写她的自私,又可以与其他人物形成性格上的对比。

为了使古典戏曲音乐有现代特征。在里面用了一些通俗音乐常用的节奏,使这个戏具有了很浓厚的现代味。让它更贴近生活的现实。通俗音乐的流行,应该说是音乐的一种进步。过去我们总认为勋伯格是现代音乐的代表,那种十二音序列有无穷的乐趣。可是他几十年前就死了,他那些想法只有少数人在玩。而流行音乐,不管是声乐、器乐都好似激荡奔涌的潮流在不可阻挡的向前推进,在它的线条起伏中有一种时代的脉搏在跳动。正是看到了这些,所以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中运用一些流行音乐的原素,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能站到戏曲音乐改革的前沿,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业内人士都说花鼓戏音乐的改革是成功的。在这里首先选择了带流行特点的主题+花鼓的音乐特点+流行的节奏,还经常以萨克斯管加以渲染,很有动感和趣味。许多乐句的结尾,也不是一般的结束,而是流行节奏的结尾。同音进行,这也是流行歌曲的特点之一,这里也运用了。丛导演在作示范的时候,唱了几句:“我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这时候他为艺术似颠似狂,全部同音进行的唱,与花鼓戏音乐确实没有相似的地方,但安排在一起,它既是流行的,又突现了此时此地的特殊感情。

将有特点的音乐(无论是唱腔还是背景音乐)在全剧中不断重复。我们知道很多作曲家在写歌的时候,在一首三、四分钟的歌曲里,把一个动机式的主题要重复若干次,就是要人们加深印象,使它易学易唱,而且让它变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一部戏有120分钟,在音乐上更是一个大型的有机结合体,如是重复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这个村干部张一亩想学点大干部的派头,在说话中就有“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在音乐上也就不断重复他的口头禅,对塑造人物的特点很有好处。又如,有现代感的背景音乐也不断重复了,对于描写现代社会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将远关系调,用同音高的主音纠缠在一起。张一亩唱的是【采茶调】,主音是羽(6),C调。王金花唱的是【嫂子调】,主音是徵(5),D调。他们之间要对唱,照理说,这相差一度之间的转调是很难的,但转过来了。在花鼓戏中,这种只差一个音的两个曲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个调的主音都在A上,用过门巧妙的将它转过来,转过去,中间没有太多的转调痕迹,又表现了各自的感情和性格特点。有一种别开洞天的感觉,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法。

老曲套新词,略加改动,显出新面貌。“乡里妹子进城来”,本来是花鼓戏中民歌小调的【阳雀调】。被剧作家写进剧本里,是从导与李菜花谈老恋爱的唱词之一。唱完四句后,李菜花说现在的词要改了,作曲者将原曲调的节奏变成三拍子,加进新词。这一改,三拍子不觉得别扭,且成为时尚了。

湖南的山歌很有特点,这个戏用了四处山歌,开幕、闭幕都用的湖南高腔山歌:“如今的世界真是牛,鸟窝里面打篮球。玩起咯文化新时尚,作田汉子也风流。”用高腔山歌唱出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农民富有的精神面貌。农民富裕了,不去打牌赌钱,不去看脱衣舞,他们要拍电视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那种高亢的山歌,抒发他们的自豪、自在的情感。李菜花和王金花骂架的时候用的也是山歌,用了丰富的节奏,慢板、散板、慢后渐快,无怪乎戏中的丛导演说:原生态,乡下的堂客们骂架都这么好听,真是难得。这四段唱词在剧本中看起来是比较长的,但由于是用山歌唱出来的,词也写得美,又确有一番原生态的感觉,在表演时一点也不显得长了。

花鼓戏是曲牌结构,这个戏运用了丰富的曲牌。本来,一些曲牌中间只有一些小的区别,不懂花鼓戏的人很难分清它们区别之所在。这就给了创作以很大的空间,它可以把几个曲调揉在一起,把每一个曲调的好的部分加以扩展,又好听,又不单调。张一亩唱的【采茶调】,其实加进了其他曲调的旋律,如有【十字调】、【渔鼓调】的音素。王金花的嫂子调,也有四六调、放风筝的旋律。花鼓戏虽然有三百多首曲牌,经过融合提炼,在调式调性上进行研究归类,其实只有三十多首过硬的曲牌。每一首曲牌都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但仅凭这三十个曲牌要表现那么多剧中各种不同的情绪,塑造神采各异的不同人物形象,特别是要搞喜剧,要真正创作好湖南花鼓戏,只照搬不创新、不与时代相结合是根本不行的。

在这里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戏的打击乐,属于音乐范畴,是由鼓师黄强创造的。湖南花鼓戏剧院二十多年前去美国演出,那些华侨和美国友人对花鼓戏这种形式还是很欢迎的,唯一提出的意见是打击乐太吵。许多年过去了,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人尝试着去解决,其实这也是现代年青人远离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次黄强先生为现代花鼓戏司鼓,下决心想解决打击乐使人烦躁的问题,争取更大的观众接受面,他尝试着在花鼓戏打击乐中加进了石头、沙槌、木板、梆子,很少用大锣,突出汉钞,老的锣鼓经也进行了配器上的改革。这种改革虽说还不能评说是非曲直,但是这种精神是应该赞赏和肯定的。

总之,在传统戏曲音乐如何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上又迈进了一步,确实花鼓戏音乐之所以不仅能在戏剧舞台立住足,还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要有坚实的传统功底、敏锐的创作思维和取之不竭的新意分不开的,如果说花鼓戏音乐的改革要卓有成效的话,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前进!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