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戏窝子”走出来的作曲家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4-09 19:29:58

近日,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跟我学》栏目在岳麓书院录制了一场以湖南花鼓戏为主题的节目。在现场为观众担当讲座嘉宾的,除了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李谷一之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传承人、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在现场,李谷一与欧阳觉文一起讲解了花鼓戏的历史沿革、种类、曲调特点等。

出生在“戏窝子”的乡村少年

“梁兄悲痛我心似刀割,妹把那从前事对你说着……”没有音乐,没有伴奏,张嘴就来,配合着手指敲击的节拍,一曲熟悉的“反十字调”如山泉汩汩流出。74岁的欧阳觉文说,能取得这点成就,应归功于自己出生在“戏窝子”里的缘故。

普迹镇青龙头,是欧阳觉文的出生地,他在这里生活了13年。在他的记忆里,这里的人都爱看戏,也盛行请戏班到家里唱戏。除了过年,平时有人过生日、结婚等都会唱一场。“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看戏,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一件事。”他回忆道:“前坪,满满当当的观众已经在等着好戏开演。后台,一盏白炽灯高高悬挂起来,影子投射在后幕布上就好似波涛翻滚的江面。锣鼓声响起,前幕拉开,顿时掌声雷动。打扮得极为俏丽的主角登场,唱、念、做、打,在观众热情的感染下,演员们也就表演得格外卖力。观众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与其他孩子看戏只图个热闹不同,欧阳觉文看戏的时候却会在心里默默记下唱词和唱腔,并悄悄去琢磨演员们如何运用唱腔与表演动作。对此,同样热爱戏曲的父亲给了他很多鼓励与支持,慢慢教会了他拉琴、打鼓、吹唢呐等。

登台演出,观众往台上扔草鞋

与花鼓戏相伴近60年,成为长沙花鼓戏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欧阳觉文,曾被一只草鞋所激励。

“两个舅舅当时都在长沙市花鼓剧团里工作,一个司鼓,一个拉大筒。”1956年夏天,上初一的欧阳觉文14岁了,暑假里他跟母亲吵着要去城里看舅舅,于是从母亲那里拿了一毛二分钱,步行一百多里地走到长沙,天天看舅舅们排练,乐此不疲。

当时省花鼓戏剧团正在筹建,舅舅就向剧团的乐队队长推荐他:“我有个外甥,吹拉弹唱都会,到你们那里去考一下吧!”于是穿着一条背心和短裤,欧阳觉文就去考试了。考完试当场,当时的团长储声虹就不让他走了。

考上省花鼓戏剧团之后,欧阳觉文被派去跟师傅周沛林学打小锣。在学戏、学唱腔方面,欧阳觉文则跟随杨保生、杨福生等传统老艺人学习花鼓正调和丝弦小调。学了3年戏之后,他与队友们被派到洞庭湖边的沅江演出,一次演出时,下面的观众说唱得不像,开始“吵棚”,还有观众往舞台上扔草鞋。师傅杨保生为了稳住观众上场演了一段《清风亭》,他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表演结束下面掌声雷动。“我对扔草鞋的印象特别深。那名观众大概不会知道他扔出的这只草鞋,成了我刻苦学习的动力。”

转行作曲,多部作品获奖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唱戏的欧阳觉文开始学习作曲。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作曲,1983年,欧阳觉文特意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而对待花鼓戏作曲,欧阳觉文看得很重:“历史、地理、文学等等都要懂,要不然连基本常识也会出现破绽。”

《沙家浜》《送货路上》《牛多喜坐轿》《喜脉案》《桃花汛》《乾隆判婚》……为花鼓戏作曲(含与人合作)150出,为电视、电影作曲60部,其中《老表轶事》获文化部十一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走进阳光》获文化部十二届文华音乐奖,《喜脉案》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音乐设计奖……2012年,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觉文赫然在列。

“要为花鼓戏重新作曲,算是在平衡木上翻跟斗。既不能离开花鼓戏,又必须好听、好看、好玩。”回顾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欧阳觉文这样认为:“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就因为我原原本本地学习了传统花鼓戏,而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我又能将现代音乐融入花鼓戏中去。”

责编:吴名慧

来源:湖南日报